http://www.chinalibs.net 2019/8/1
[作者] 刘锦秀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陈凌,男,研究馆员。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留校任教。1993年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之一。现为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图书馆联盟机制、数字图书馆工程、图书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1998年-2001年,担任教育部“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九五”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联机编目、馆际互借等应用系统开发;2004年-2006年,担任教育部“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十五”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实施管理与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总体设计;2010年至今,担任教育部“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三期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实施管理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服务体系总体设计。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高校图书馆 CALIS FOLIO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CLSP
采访时间:2018年12月5日
初稿时间:2019年7月30日
定稿时间:2019年8月1日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
作为国家“211工程”投资建设的面向所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基础业务一日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基础平台。为适应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从2013年开始,CALIS在教育部高教司领导下开始进行管理架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的优化调整,从项目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转向以持续运维服务和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研发为主的发展阶段。2018年12月5日,“从共建共享走向融合开放”——2018 CALIS年会期间,e线图情采访了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
一、理念升级
e线图情:陈主任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够再一次接受我们的采访。4年前,我们就CALIS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曾给您做过一次专访,现在4年过去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了很多的变化,包括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应用等。请您谈一谈这4年间CALIS的发展理念有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陈凌:4年前CALIS刚刚结束了三期建设不久,我们当时也在考虑CALIS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去做些什么样的事情。CALIS从1998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一直是在解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整个共享平台搭建起来以后,一开始主要的任务就是持续服务和进一步完善。就如同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套图书采购、管理、服务平台之后,也就是读者们最熟悉的“借还书”服务体系后,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根据学校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特点开辟新的服务。同样的道理,资源的共建共享是CALIS的基础业务,这个体系已经搭建起来了,我们就在思考,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给高校图书馆解决哪些问题?实际上,这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边实践,一边思考的过程,大家都在关注如何转型、创新,在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等等各个方面也都有很多创新和尝试,积累到今天已经发生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说高校图书馆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在发展思路上已经越来越清晰,同时把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本质性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所以,这几年,CALIS一方面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工作里面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要把CALIS定位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当然,这个定位,不光是我们自己在思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受教育部高教司直接领导,而我们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图书馆,所以我们一直在和高教司以及高校图书馆反复沟通、分析,最终明确的目标是CALIS应该成为一个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持续发展的机构。通过共三期的建设,CALIS已拥有1300多家成员馆,是全球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能够利用其在成员馆中的声誉和影响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文献共享与保障服务,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这是CALIS理念变化的第一个方面。
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高校图工委)是教育部111个教学指导委员会之一,是教育部聘请的专家组织,受教育部委托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意见。那么这些意见如何落地呢?教育部认为CALIS既然已经有这么大的服务体系,不光是CALIS自身的管理中心有100多人,还有遍布全国的地区中心、省级中心和很多骨干成员馆,能够很好地把高校图书馆凝聚在一起。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这个服务体系作用,图工委指方向,CALIS抓落实,也就是图工委在战略层面上工作,而CALIS在战术层面上工作,将图工委加CALIS变成一种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高教司领导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双一流”就有两个抓手,通过这两个抓手就可以更好地推进。这是新时代对CALIS的要求,也是我们对CALIS的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CALIS定位成我们是要负责解决高校图书馆整体发展的全局性的、整体性的问题,而不是仅提供某一个应用软件工具,开发一个软件产品,提供某一项服务。我们认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面临三种情况,一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现在我们正处在后信息时代,大家都在强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智慧图书馆相当于一个睿智的老朋友,它很清楚读者的爱好、需求,它与读者之间的交互就像两个老朋友相处一样非常舒服。二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因为每一个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学科群,包括培养的层级都不一样,那么它必然是个性化的。三是高校图书馆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只有一两名馆员,远远达不到现代图书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让它一步一步地发展。当然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包括CALIS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这些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不是一步,可能要跨好几步,才能够达到理想化的目标。所以CALIS要做的就是帮助解决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需求。
我们既然定位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就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完成。图书馆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资源供应商,各种出版社或者是数据库,他们生产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进入到我们的高校图书馆里面。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我们需要一个计算机环境,而搭建这个环境还需要系统商,所以我们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这里面的问题在于,图书馆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资源或一个系统,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各种独立的应用系统、工具就已经达到了200多个,那么CALIS可以给他们提供所有的产品服务吗?不能,一定是由很多商家提供的。但众多不同商家提供的异构产品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和运维带来很多问题。所以CALIS给自己定位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图书馆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需要多方的介入,要有政府的资金、政策,要有开发商给我们提供的各种工具产品,也要有资源商提供资源,以及包括CALIS自己的服务产品等,这样才能够做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CALIS并不是把自己定位成某一个单纯的服务机构,而是试图从标准规范,从整个高校图书馆体系的架构上、全局角度,来搭建一个生态环境的托盘,我有时候把它叫做“非诚勿扰”平台,我们来撮合图书馆和各类商家,在中间做平台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套规范,需要对这个业态的良好的管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二、机制转型
e线图情:您提到CALIS“十三五”规划是从项目机制向非营利可持续发展机制转型,目前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陈凌:CALIS一期、二期和三期,实行的是项目机制,政府全额拨款,只关注项目本身的建设,建成后的持续运行经费,往往都是通过我们自筹资金或是其他途径解决。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提升改造,则要等到下一期建设,就是说一期存在的问题,在二期解决。到了第三期结束以后,整体通过15年的建设,已经建成比较完善、完备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了,所以在2013年得到教育部较为稳定的运维经费支持,CALIS转入了运营、运维机制。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和图书馆发展太快,原有的服务平台,如果没有新的项目资金注入进行再建或重建,就有可能被逐渐淘汰,最后就丧失了它的价值。所以教育部也一直试图给CALIS增加除运维经费之外的建设经费。但在现有的建设机制上,从项目立项到论证通过,再到政府安排资金,最后建设验收,往往都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比如CALIS三期是2008年开始设计,2009年通过论证,2010年正式拨款,2012年建设完成。从2008年到2012年,很多东西都变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但按照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的政策,原来的方案只能做些微调,却不可能因为新的发展和新的需求推倒重来,建成不久就落后了。所以CALIS近几年一直在探索可持续的问题,不光是经费的可持续,还有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但是政府拨款有限,服务和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没有经费的持续,服务就会不稳定,如果有一定的经费收入,就可以有稳定的队伍,能够更好地来服务。成员馆也认为,如果不能保证服务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CALIS的服务会被大家抛弃。大家认为可以考虑由获取服务的成员馆分摊一部分费用。
但CALIS是一个事业单位,我们担心如果把它转为企业机制,在收费之后,容易被市场带着走,所以我们更希望建立一种非营利的模式,不追逐利润,只需要保证成本和持续研发的资金;来自于成员馆的经费,由成员馆组成的理事会来决定用在哪里。这样既能保证CALIS持续运行、持续发展,又能够不给图书馆增加更多的负担,而且甚至是减轻他们的负担。这几年我们通过与教育部、成员馆反复沟通,决定CALIS还是应该走这样的非营利模式。
虽然CALIS自身是非营利机制,但是同时还想推动市场机制的建立。我刚才提到很多成员馆的服务是个性化的,所以需要很多个性化的产品,而个性化CALIS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商家的介入,我们也非常欢迎他们的加入。商家加入进来就需要与我们的非营利机制平台有一个衔接,CALIS的任务就是替图书馆管理这样的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做的CALIS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CLSP),各个商家、他们开发的产品都和CLSP做衔接,在CLSP上运行,就如手机APP运行在安卓系统上一样,然后我们来做共性的、基础性的这一端,商家去做最后的个性化的那一端,这样的分工合作,形成新的业态,既满足了图书馆的需求,也保护了商家的利益。这是我们所希望建立的一种更好的业态环境。
三、环境搭建
e线图情:据我们了解,CALIS引进开源的FOLIO,要将20年来建立的公益服务预装到FOLIO平台上,逐步建设 CLSP平台。FOLIO目前还处在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CALIS选择FOLIO有什么战略考虑?
陈凌:FOLIO(Future Of Library Is Open)是由OLF(Open Library Foudation,开放图书馆基金会)支持的开源项目。按我的理解有两个含义。它首先是微服务架构的技术平台,就如华为、阿里也有他们自己的微服务技术平台。为什么CALIS选择FOLIO呢?原因是FOLIO是一个面向图书馆应用的微服务平台,包括底下的数据的封装或者是业务的支持都是为图书馆开发的。CALIS提到FOLIO时更多是在这个层面上讲的,我们不妨称其为FOLIO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成为支持绝大多数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各类应用的开发和运行平台。目前OLF支持的FOLIO开源项目,是包括了我前面所说的FOLIO平台,和OLF支持的几个开发团队在其上面开发的图书馆基础业务(采编流和数字资源管理等)应用,可以视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或图书馆服务平台(LSP)。
另外,FOLIO的很多理念和技术来自于开源项目Kuali,该项目始于2005年,试图解决校园信息化的“数据总线”问题,他们认为图书馆也是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2009年与OLE合作开发图书馆系统Kuali OLE,将图书馆作为校园信息化数据总线上的一个插件。所以尽管FOLIO从2016年发布到现在仅仅两年的时间,还不十分成熟,但实际上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实践和尝试了,尤其它是全球开源项目,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各种图书馆、开发商和研究机构、商家的支持,集中了全球在这一方面的理念和做法。
近两年,CALIS把FOLIO引进来,做了一些试验性开发,把CALIS很多公益性的服务逐步往上迁移。我们认为从技术平台这个层面上来说,FOLIO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但是从对图书馆的全面的解决方案来说,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随着发展可能还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所以它会不断的发展,这就像手机的安卓平台一样。所以我们认为目前FOLIO已经可以相当于安卓平台来用,但是它的版本在不断地升级和完善中。
e线图情:CALIS在FOLIO平台的开发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陈凌:CALIS把现有的公益服务和FOLIO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针对中国环境,尤其是中国高校图书馆的CALIS版FOLIO,因此我们把它叫作CALIS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CLSP)。FOLIO是一个开源的、通用的平台,在其上面可以开发无数的应用,但是我前面也讲了,CALIS并不想把自己定位成利用这个平台的应用开发商,开发一个或更多的产品,而是希望提供一类服务,支持更多的开发商甚至个人开发者在这一个平台上开发,所以我们首先为FOLIO开发了一个APP store,让第三方可以基于FOLIO开发,通过注册很容易把开发好的应用放上去,成员馆也可以通过APP store下载需要的应用,搭建自己的个性化环境。同时,我们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FOLIO的产品会和图书馆的其他产品并存,不可能一上来就全部替换掉,也许十年八年或是更长的时间会是一种并存关系,因此我们制定了open API标准,使得那些不是基于FOLIO平台开发的第三方产品也可以整合进来,但在用户层面却感受不到这个差异。最后就是把CALIS的一些公益性的产品迁移上去,相当于手机的安卓版操作系统一样,我们是CALIS版的FOLIO平台,我们叫它CLSP,目前已经在阿里云上进行了部署。
e线图情:成员馆的使用情况如何?
陈凌:目前平台已经出来了,但是平台上面的产品还不够多。我们和深圳大学合作,已经在平台上面部署了图书馆的基本应用系统了,我们暂时取名叫FHOENIX,有几个馆在用。但是光这几个非常基础的产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更新的产品上来,所以我们在做两件事情:一是我们于2018年5月联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4所大学加上CALIS,成立了41联盟,成立一个月后上海图书馆也加入进来,现在是51,将来还会从51逐渐发展为N1,形成整个图书馆用户的联盟。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的努力共同重新定义图书馆未来,重构图书馆的业务逻辑;二是我们在2018年11月28日启动成立了开发者联盟,联盟成员除了图书馆之外,主要是针对开发商,他们如果愿意和我们合作,加入我们的开发者联盟,我们会提供培训。N1联盟解决了图书馆需要什么的问题,是需求端;而开发者联盟就是一个生产端。当更多的开发商进来后,会和N1联盟的各个工作组合作,共同来生产这个产品,然后通过我们的验证之后,部署在平台上,供成员馆使用。
e线图情:现在有多少家企业加入?
陈凌:现在已经有7家企业和我们签约了,有20家企业准备签约。我们希望加入的企业可以马上和我们合作来推动这个事情,所以先选择意向较强的企业。2018年4月份我去FOLIO总部的时候曾经说过,我对FOLIO的理解,它是一个运动,不是一个产品,就是说CALIS推进这件事情是希望通过一个运动,建立一套可以帮助图书馆应对快速变化的应用需求的技术路线或解决方案,这需要聚集一批有需求的图书馆和合作开发商,最终要形成图书馆和开发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要把过去图书馆和开发商之间的甲乙方关系逐渐变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的产品发展战略和图书馆发展战略应该是同向的,一起并肩前行的,而不是一个互相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
四、观念突破
e线图情:在CLSP平台推进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陈凌:首先是在观念转变上的困难,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一些人不理解,或者是不了解、不明白这是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理念,而仍然停留在“不就是一个系统、一个产品吗”这个层面,所以很多人对于CALIS提出置疑,认为CALIS到处讲,讲了很多年,怎么没有拿出一个实际的东西呢?实际上我们是在建立一个环境。
其次是对部署模式的怀疑。将来我们的服务是放在云端的,大家就会担忧自己的数据放在云端而不是在本地,是否安全。其实这又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事实上现在云计算已经在支撑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了,但人们习惯认为东西实实在放自己手里面,看得见摸得着才放心,才踏实。因此,还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能够逐步接受。
第三个急于求成。整个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一个新校园的建设,每个部分都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论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拍拍脑袋说再弄一个什么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成员馆急于想看到东西,这个心情可以理解,对CALIS目前的推进有误解,认为我们拖拖沓沓,当然我们工作上也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体上来说进展较为缓慢;在企业方面,一些公司也在拼命抢滩,推出自己的产品,为图书馆项目发展开发平台。同时,企业也在担心和CALIS合作,新的商业模式能不能赚到钱,所以他们尽管表态愿意参与CALIS项目的推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犹犹豫豫,一边合作,一边做传统形式的产品,尽快占领市场,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不过我想支持我们的声音会越来越大,今天的会议就印证了这一点,会议直播吸引了很多人的评价和讨论。同时也印证了基于FOLIO的平台的推广,是一个运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性的环境,让整个行业或者是相关行业一起来推动,达成共识。所以除了开发商联盟、N1联盟,未来我们还要在网上搭建一个社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引用本文:
刘锦秀.陈凌:CALIS发展步入新阶段(图)[DB/OL].[2025-05-09].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60943.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