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5/1/12
[作者] 学习时报
[单位] 学习时报
[摘要]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王余光曾经很诗意地描述过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图书馆,是塑造人类心智的力量,是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心脏,是浮躁生活中的宁静港湾,是读书人灵魂的天堂。”人们也常说,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智慧的家园。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图书馆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王余光曾经很诗意地描述过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图书馆,是塑造人类心智的力量,是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心脏,是浮躁生活中的宁静港湾,是读书人灵魂的天堂。”人们也常说,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智慧的家园。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图书馆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功能。
图书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积累知识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智慧的“宝库”。从古代“汗牛充栋”的藏书楼,到现代高楼伟堂的图书馆,乃至在现实和虚拟空间往返“穿梭”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都体现出了它对人类文化遗产以及人类所创造文明的保存功能。知识传承的教育功能。图书馆被称为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开放的大学”。人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无一例外都与图书馆打过交道,都受过图书馆知识滋养的恩泽,即使是大学毕业后,人们仍然选择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课堂。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精神文明的导向功能。图书馆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有甄别地采集、整理、传递文献及网络信息,主动向广大读者传播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文化,宣传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起到塑造高尚人格、引领社会风气的“教化”作用。现代社会知识获取和传递的桥梁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换言之,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唯一的来源。然而,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宝库”地位,使其在信息时代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开发“宝库”,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各种虚拟空间的“知识库”,并通过不断更新内容,满足人们方便快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这其中,图书馆扮演了桥梁的角色,图书馆员成为知识海洋的导航员。作为公共空间的凝聚功能。图书馆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学校或一个社区的文化设施、地标性建筑,在满足人们学习“第二课堂”的需求之外,还承担了提供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的任务。
作家王蒙就说过,“图书馆是一个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地方,是一个深化思想的地方。”在国外,图书馆不仅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还是开展诸如各种讨论会、项目宣传、兴趣小组、志愿者行动甚至社区手工展示等活动的场所。通过这些活动,图书馆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效应,进一步发挥了凝聚功能,对人际和谐关系建立、社区平安乃至社会稳定功不可没。
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所学校的实体景观,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也成为了一所学校的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就是北大人引以为傲的校园三景。另一方面,图书馆所保存的文献典籍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是一所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倡导先进文明、塑造优秀人格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在提供日常书刊信息服务以外,通过举办新书推荐、名著欣赏、读书征文等活动,在校园之内、课堂之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慰藉,从而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理想目标的树立,还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图书馆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文化的熏陶,对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图书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创新服务。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图书馆现有条件的改善。要成为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好的教师、好的学生,还要有一座好的图书馆。对此,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馆馆舍、硬件设施,以及图书馆馆员。由此,促成了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性象征物之一。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促进了图书馆自身服务工作的拓展和完善。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学术论坛、校庆纪念、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纸质资料、或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促使图书馆不断开展新的业务工作,创新服务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围绕党校教学布局,搞好图书馆基础建设。党校图书馆一方面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当代信息环境下要加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建设,为服务教学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同时要加强资源建设,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采集、整理。这其中,有党校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源要尽量搜集齐全,为构建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支持。
此外,党校图书馆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建设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方面也有所作为。近年来,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部分成果已投入使用。中央党校图书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国国情与地方志文库”“中央党校文库”。
根据党校学员特点,开展与书籍相关的文化活动。党校图书馆除针对学员需求为其提供所需专题资料外,通过开展诸如新书推荐、名家荐书、学术讲堂、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等活动,助推学员的读书活动,形成一种多读书、爱学习、勤思考的良好学风。
发挥公共空间作用,增强党校图书馆文化娱乐休闲功能。综观世界各国,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文化娱乐休闲功能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有的图书馆通过视听阅览室播放名篇佳作,使读者在获得感官享受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名著的内涵;有的图书馆如广东东莞图书馆连续多年举办读书节和动漫节,有力地推进了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步伐,从而提升了东莞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有的图书馆采取与学生社团或社区联合开展活动的方式,既充分挖掘了馆藏资源、利用了图书馆的空间,又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有的图书馆如深圳市委党校图书馆则通过改善环境,在馆内设立咖啡吧,使学员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近年来,中央党校图书馆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举办了交响乐、民乐欣赏音乐会,承办了话剧、舞剧、京剧、越剧、汉剧、闽剧等各类剧种的演出,主办了包括“徐悲鸿师生书画展”在内的数场名家名作书画展。这些活动,既活跃了党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得党校师生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有益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提升。
根据党校教学、科研特点,做好文献信息支持服务。以实践为中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正是党校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从2008年开始,中央党校进修班的有关研究专题开始试行项目制,图书馆为配合项目制专题研讨班的教学要求,主动为其提供了诸如“国际金融危机与应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保障”等专题材料,省去了教师和学员查找资料之苦。同时,相关专题资料通过制作成专题数据库发布到图书馆网站,为更多学员提供了参考服务。
引用本文:
学习时报.校园文化视域中的图书馆建设[DB/OL].[2025-05-07].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68873.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