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档案学通讯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档案学研究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国家图书馆学刊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情报科学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2025/5/26].
情报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2025/5/26].
情报学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情报杂志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情报资料工作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建设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论坛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杂志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情报工作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情报知识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与情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中国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高校图书馆工作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2025/5/26].
四川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图书馆学研究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现代情报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2025/5/26].
新世纪图书馆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2025/5/26].
情报探索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欢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读者朋友! 今天是: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 年度报告
  • 台历
  • 手机版 分享会员服务区: 登录 | 修改 | 帮助
    学科栏目地区 单位人物专业辞典 在结果中检索  高级搜索

    首页 >> 馆长访谈 >>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

    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

    [作者]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范并思,男,195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教师,教授,系主任。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图情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分析等。主持国家社科重点、一般项目多项、省部级一般项目多项,获省部级哲社奖论文、著作奖多次,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

    [关键词]  现代图书馆理念 图书馆核心价值 图书馆精神 社会责任 图书馆2.0 技术 人文精神 老槐 范并思

    他致力于图书情报学理论及管理信息化研究经年,率先在国内图书馆界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提倡图书馆资源的公平利用,维护社会信息的公平获取,他是拥有诸多粉丝的网络达人“老槐也博客”,他是“论剑”,……他就是本期风云人物——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范并思教授。

    一、关于现代图书馆理念

    e线图情:范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最近十多年一直致力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重建工作,在您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与鼓动下,现代图书馆理念现在日渐深入人心,这为促进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您首先向读者朋友谈谈您的致力于现代图书馆理念重建工作的缘起。

    范并思:我们这一代人所学的图书馆学是比较糟糕的,当时的图书馆学文章和课堂中讲得比较多得就是图书馆的概念、定义、对象等。在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人看来,这些内容其实不属于一个学科的核心,而是属于一个学科自我完成。我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认为这个学科不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不应该围绕自己的概念转。但是很不幸,九三年我们系就转向了,不搞图书馆学了,有很多人走了,出国或者转行。我自己决定还是在系里待下去,觉得做老师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嘛。为此,我就学一些别的东西,例如上些计算机类的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九八年以后,我做了系主任,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做图书馆学了。

    当时我承担教育部的一个图书馆史研究的课题,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西方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理念,藉此我发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对公共图书馆认识的极大反差。我后来在一些文章包括博文《降龙十八掌》,都提到过国内对公共图书馆研究方面的缺乏。2000年我在湖南图书馆的《图书馆》写过一篇关于加强这方面研究的文章。2002年写了《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一文,就把图书馆免费开放当作图书馆的一种核心能力。图书馆和其他社会机构竞争,它具备的特殊东西是什么?其实就是公益性服务!这个东西构成它的核心。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提出一段后来反复被人引用的话——“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制度,是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这段话后来被蒋永福等作为制度图书馆学弘扬开了。从2002年到2004年,我一直围绕这个理念写了几篇东西。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后,影响就扩大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宣传,这种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了;另外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如果我们跟人家去辩解,公共图书馆到底应不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可以这样讲,可以那样讲,很难做个什么结论。但是我让这个问题回到公共图书馆产生的本源,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到底是怎么样的?公共图书馆到底怎么出现的?从这种角度去论证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是免费服务和无区别服务,这就多了些说服力。

    通过制造稀缺来寻租,是图书馆创收者们喜欢的做法,到现在仍流行。我在一个图书馆看到,图书馆有1000个座位,只有300个存包箱,不是每个读者都有存包箱的,然后不许读者带包进去,包放在外面就丢东西,所以这个存包箱就变得很稀缺了,租一个多少钱,这完全是制造稀缺来寻租。这是一种很糟糕的行为。表面上是读者需要,但这种需要就是制造出来的,如果有1000个箱子,读者还需要吗?!就不需要了。放300个箱子,读者当然就没办法了,或者图书馆允许读者把书包带进去, 不也就没有这个需要了吗?这个需要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让别人来抢,然后来卖钱。

    应该说有做得很好的图书馆,2002年到2003年这几年上网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的时候,中山大学图书馆上网就是免费的。免费的结果就是什么呢?就是提前一个钟头去排队,开门前一个钟头就去排队,每个人只能上一个钟头。后来,每天图书馆前排队上网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校园一道风景线。大厅的沙发围着,大厅里面摆一圈,读者进来后就可以坐到沙发上排队了,在图书馆外面的就站着排队。这样去排队,不收费。不收费的好处就是让学校知道图书馆的重要性,当馆长跟校长要奖金的时候,他知道图书馆服务做得很好,学生是不断表扬图书馆的。确实做得非常好,读者可以带着包进图书馆。服务做到这个地步,图书馆没有资源去寻租的。

    本质上还是一个理念的问题。馆长觉得馆员比较清贫,比较辛苦。实际上,这只是馆长的一种感觉,馆员清贫,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应聘图书馆,要进来。如果说80年代,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个背景下,可能图书馆员是比较清贫的,但是现在不是的。权力寻租是没有底的,公务员也说自己穷,警察也说自己穷,是不是穷看看是不是有别人来争这个岗位就知道了。馆长做这样的事,为馆员这样去捞福利,来伤害读者利益的事情是不对的。有人经常把这当作一种管理,比如说,图书馆有很多自习室,如果不收费的话,大家就来抢。这都是一种借口。在香港,我们看到它的解决办法就是摇号,开一个系统,读者第二天要用这个地方,来登记一下,早上摇号,一下就解决了。这也是公平的方式。

    e线图情:范先生,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宣播、推动,坐而论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起而力行。最近几年,您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并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志愿者行动”就是明证之一。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范并思:我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参与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一些工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和学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那是在苏州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一个会议,本来我计划当天去当天回。那天下午我在分会场做报告,晚上见到学会的人,交掉《空谷余音》的稿子就回上海。但没想到聊到很晚,我觉得学会这些人很有思想,结果就没走成。由此就和学会来往多了,我喜欢这样一种“合作”的方式,我随意讲一些话,他们听也好不听也好,但如果他们有时感觉到你的想法有价值,就会很努力去做,最典型的就是志愿者行动。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吃饭的时候我和于良芝聊天,谈到现在县级图书馆很需要一些普及性的图书馆理念,如果有这样的活动,我们都愿意自费去。讲到这里,我当时就把李国新和汤更生请到我们桌上来,就说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做,他们也觉得很好。当时这些话讲过就讲过了,我没有放在心里,结果这件事情真正变成了一件很系统的事情,上至文化部下到科协大家都很关注,而且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来做,一做就是五年,得到了文化部创新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创新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会利用知识界的一些思想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确实做得非常不错。

    二、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

    e线图情:范先生,2007年,您开始推动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为主题的研究,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范并思:我其实一直很关心美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2006年下半年,我们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觉得图书馆界核心价值的研究机会出现了,我就向学会建议将图书馆核心价值列入到新年峰会主题。后来我们承担了一个课题——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而且,我和倪晓健承担了中国图书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的起草。《图书馆服务宣言》的通过遇到一些障碍,反对的理由是对为全社会服务有不同看法。经过讨论,最终《宣言》获得了原则通过。《宣言》确立了为全社会普遍服务、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围绕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进行过图书馆社会包容和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在杭州微博事件中,《中国新闻周刊》大量地引用了我关于图书馆社会包容的观点。所谓社会包容就是一个社会就应该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包容,这种包容不是把人与人隔离开来,不是把不同的人分割开来。包容就要有相应的机构来促进,这种机构应该是没有门槛的,大家都能够进来,图书馆就是促进社会包容的机构。图书馆门坎比学校门坎要低,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学校学习的。图书馆就承担了促进社会包容的责任,它能让不同的人到一个地方来阅读。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后,乞丐走进了图书馆。不同的人走进了图书馆,有些读者就不喜欢另外一些读者,图书馆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不少馆员把读者带到另外一个角落里去,甚至说我可以给乞丐洗澡。但这都不是社会包容的理念,社会包容不是让乞丐洗澡,而是让大家习惯不洗澡的乞丐坐到我们对面看书。其实他们不一定是脏,就像美国人当时觉得黑人就很脏,但是经过反种族主义以后,大家觉得黑人不脏了,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了。这其实还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不是最早写这个问题的,但我是比较系统地讨论这个问题的。

    社会责任不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以前很多人把社会责任当成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赚钱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花钱、环保这些事情。不能把企业的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混淆了,图书馆也是一样的。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文献服务,社会责任应该是保护知识产权、消除种族歧视。在2010年的年会上,理论委员会也对此进行推动。

    三、关于技术与图书馆人文精神

    e线图情:范先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图书馆产生了非常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关于如何看待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所谓“技术决定论”和“人文决定论”的分野,前者认为技术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者认为人文精神才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范并思:2005年我在一个会议中作了《信息技术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报告。国外的信息技术研究非常注重技术中的人文精神。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最早的白皮书,就提出让所有人得益。而我们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企业、为强势人群服务的,不是让所有人得益,不是让没有能力的人获益。美国是强调国家投资信息高速公路,要让没有能力的人获益。我们当时没有这种理念。2006年提出图书馆2.0的时候,我们觉得这种理念特别好,一种平民的、草根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这种东西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原来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特别希望推动这个研究。图书馆2.0能调动很多年轻人,使很他们心情非常舒畅地参与进来,包括e线图情也是这样一种工具。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找到“组织”了,他们本来有组织,有一个图书馆,但在那个图书馆里面得不到专业认同和行业认同,而图书馆2.0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东西。图书馆2.0以后,出现了云计算,上海市首先召开了“云计算与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这是我们学术研讨会所做的事情。去年我们又开了图书馆管理数据的研讨会。最近两年,我自己事情也比较多,很希望能够非常努力的在信息技术领域里面,尤其是这些人性化的、不是花钱买来的这种技术,而且是这种技术、理念一体东西能够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我的学术活动或是学术道路吧。

    e线图情:您现在有微博,博客没有了,是吗?

    范并思:博客不写了。注册微博或其它SNS产品,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对2.0技术产品、对象的一种研究和体验。我的微博把图书馆同仁加为好友,以此了解图书馆利用这些技术产品的情况。SNS、推特、Facebook这些我都使用,但只是偶尔看看。我主要还是希望能够了解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比如说图书馆到底应该怎样写微博?图书馆应该怎样写SNS?这些东西对图书馆来说有没有必要?好处在什么地方?我都把它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对待,自己还得参与一下。与当年写博客不一样,写博客是要推广公共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免费开放、公平服务的理念。当时,我觉得我们对这种理念的认同度太小了,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博客来传播这种理念。此外,也传播一些学术信息,因为当时图书馆学会的网站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其他工具也很少。见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会议都可以在博客里面报道,让图书馆的人更多地了解这些名人名家。最后,自己读过的一些书,看过的一些东西,都传播一下。而现在的工具也很多了,自己也没有必要再参与这里面了。

    e线图情:您当时停了博客,就说除了前面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是就是经过前面一段的推介,您希望大家都接受的公共图书馆理念,现在大家都普遍接受认同了,博客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范并思授:对,经过几年的推动,图书馆学得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7年我写过一篇博文,专门对此做过比较。2004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怎么去创收,怎么以文养文,都是这样一种理念;几年后我们变了,作为一种这样强烈的推广普及工具,博客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我基本上是一个业余的图书馆学家,我们系都没有图书馆本科专业,我也不可能去很强烈地推动这个学科怎么样。我的优点就是比较敏感地发现一些学科大家都感兴趣、比较关注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我能推动一下就推一下。但学科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我就觉得就没有我的事情了。再写下去还是有东西写,但是……用不着我关心了吧。大家说我总是自己把自己边缘化,有时候确实有这样一点。像图书馆2.0吧,第四届图书馆2.0会议就是重庆这一届会议我就没去了。重庆这届会议很明显就是馆长参加了,前面几届都是小青年参加,那才是我希望看到的图书馆2.0。包括今年的志愿者活动,我也不想去了,我觉得使命完成了。后来也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还是去了。

    四、关于“杭图事件”与“ATM机事件”

    e线图情:您现在除了微博、SNS,您还在网上发什么东西吗?

    范并思:书社会也是SNS,在那里面也写些东西。今年初我在书社会三次吵架,搞得自己名声很坏。此后,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年纪大了,更加固执一些。第一次吵架是与图谋。图谋我们曾是好朋友,他对我一直很尊敬。杭州图书馆的事情出来以后,我们图书馆界很振奋。我们图书馆这种平等、开放的理念一下子给社会带来这么大影响,这么多媒体去报道。怎么咱们图书馆员还在唱反调,我觉得无法谅解。而且这种唱反调,在我看来完全是一种不正常的形态。在吵架中我并不觉得和图谋有“大小”之分,图谋也是资深一族。结果弄得别人都说我太过分了。

    还有一次是为ATM机吵架。深圳发明了个自助借还机,用RFID技术。结果几位搞技术的专业说这个东西不怎么样,说这是中国图书馆界最雷人的发明。这些专家包括海外的张甲、雨僧等。我和张甲的关系应该是很好的,在美国我们都住一个房间, ALA开年会期间他一个个会场带着我跑。还有雨僧,他到上海几次我们都一起吃饭,都是很好的关系。还有一个鄙视它的人是刘炜,刘炜我是非常好的哥们儿,他帮我们带研究生,图书馆2.0可以说就是我们两个人推动起来的,在上海图书馆学会,他是秘书长,我是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合作非常好。但是他也看不起这个东西,我受不了人家这样贬低我们图书馆界自己的东西,就吵架。深圳图书馆发明ATM机,完全是因为深圳图书馆有这样一种需要,要实现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技术正好起到这样一种作用,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延伸服务。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比较老了,受不了人家对图书馆界做得这么好的事情说三道四,就一再地吵架了。

    这个机器有什么问题呢?它在深圳用得很好,是和后台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里面只摆这几本书其实是没有价值的,系统有一个屏幕,读者可以查询,也可以在家上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去预约。预约好以后,深圳图书馆把书送到读者附近的这台机器上来,读者就可以借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东西。这套东西被领导看到以后,要在全国推广,上海一定要买,但是上海不是与深图同样的后台,上海也不是RFID技术的馆用这个设备,那搞出来像什么样子呢?但是发明者本身没有做错,他们做得很好。

    e线图情:前段时间我们采访北京理工大学副馆长崔宇红。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去年做的RFID,他们就配了这样一套东西。通过这套系统,使总出纳台借还书工作量大概下降了60%左右,大多数读者自己去借还书。前面是ATM机,后面是传送装置,能把书取过来,读者到了图书馆以后,要借哪本书,一点屏幕,自动借还机就把书送过来了。

    范并思:所以读者是很喜欢的,包括一些港台读者是非常喜欢这个东西。他们现在批评这个东西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价钱太贵。价钱贵怎么能作为批评一个技术产品的理由呢?我们不能说一个产品价贵,就是不好的发明。创新就是创新,创新和价钱没有关系,价钱贵是市场运作的一个策略。这个价钱卖得出去就开这个价钱,这个价钱卖不出去可能就便宜一点,但是它和技术创新本身没有关系。新技术新应用刚开始就是贵,到一定程度它就便宜了。所以,不能说因为贵就是一个不好的发明,就说它不是创新。用的不对也不能讲它不是创新,有后台支持和没有后台支持差别很大。如果没有后台,ATM机里面只有500本书,读者只能借这500本书,那是很差的。如果有后台,它是和总书库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另外一种概念了。

    有些技术在这个领域用可能不是创新,但是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它可能就是创新。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很多,不能说物流领域用了,图书馆用就不是创新了,还是创新,而且深圳图书馆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总之,我吵架多半就是为图书馆打抱不平,尽管有时我也批评图书馆。

    五、关于未来

    e线图情:范先生,今后在治学方面您有哪些打算?

    范并思:我现在开始研究共公图书馆的收费问题。公共图书馆的收费目前在西方是趋势,我们是从收费走向免费,他们是从免费走向收费,但是他们这种收费是以不伤害社会的公平为前提的,这与我们以前的收费有很大区别。国外公共图书馆收费时规定:残疾人减免、少年儿童减免、下岗工人减免、退休工人减免。另外,基本服务免费,高档服务收费。比如说有的图书馆有一种library卡,一种access卡,这种access卡要收费的,而且很贵。如果读者要拿图书馆的资源作为竞争性资源利用,研究也好,发明也好,做企业也好,都是参与社会竞争;而公共资源不能免费去参与社会竞争,就要收费。这就是公平的理念。如果读者只是到图书馆来娱乐享受,或者不是作为竞争性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就应该免费。这就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制度。我们以前是反过来的,穷人进来要证,市长、教授、政协委员却是免费的,这是逆向的收费政策,对强势人群不收费,这不是在维护社会的信息公平。

    国内也有这种理念,我们把服务区分为基本服务和非基本服务,也是保持了这样一种公平的理念。比如文献传递、咨询等非基本服务,是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当收费。按照社会管理理论,公共资源不能够投入竞争性行业,它投入行业的是人的发展、社会管理、公民参与,如果没有这种普遍信息的获取制度,老百姓就不知道怎么投票,社会管理就会失效。图书馆应该是保证这样一种信息的获取,而不是去保障理想,去搞一个什么创业,到这里来找到什么样的东西。

    基于此,我最近几年会关注公共图书馆收费问题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范并思主要学术作品目录

    1、《论公共图书馆的收费服务》 《图书馆》2011年第3期

    2、《社科情报服务与保障信息公平——纪念〈情报资料工作〉创刊30周年》(合著) 《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第6期

    3、《图书馆社会责任专栏导语》 《图书馆建设》2010年第7期

    4、《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年第4期

    5、《图书馆精神的理性拓展——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 《图书情报研究》2010年第3期

    6、《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0年第2期

    7、《上海图书馆学研究二十年和刊物的使命——写在〈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创办二十年之际》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0年第1期

    8、《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长春年会观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年第3期

    9、《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合著)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10、《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 《公共图书馆》2009年第3期

    11、《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 《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1期

    12、《叶鹰和他的图书馆学理想》 《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5期

    13、《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合著)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4期

    14、《在新的信息与技术环境中感受图书馆的律动──2008年的中外图书馆事业和理论研究》(合著)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

    15、《变革中的国家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合著)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1期

    16、《图书馆服务的行业承诺》 《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10期

    17、《卷首语》 《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 10期

    18、《Intellectual Freedom的中文翻译》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6期

    19、《信息获取权利: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6期

    20、《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写在〈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之际》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6期

    21、《图书馆学教育与现代图书馆理念》(合著) 《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第6期

    22、《学刊?编辑?图书馆运动》 《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4期

    23、《图书馆2.0精神的重要体验——〈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写作感言》(合著)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24、《迈出研究与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一步》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2期

    25、《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四个时期》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1期

    26、《专文 中国图书馆2.0的研究》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8年

    27、《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 《图书馆建设》2007年第6期

    28、《迎接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合著)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5期

    29、《推进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 《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第5期

    30、《推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合著)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年第5期

    31、《论信息公平的制度选择》 《图书馆》2007年第4期

    32、《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新农村图书馆建设——嘉定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调查与建议》(合著) 《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3期

    33、《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历史、现状和愿景——写在中国图书馆界正式启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之际》(合著)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3期

    34、《核心价值:图书馆学的挑战》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3期

    35、《“图书馆核心价值”调查与分析》(合著)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3期

    36、《文献交流论的理论价值》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1期

    37、《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 《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6期

    38、《政府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5期

    39、《李小缘与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研究》 《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第3期

    40、《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转型——理论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41、《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新年峰会 附:图书馆公共关系议题说明》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7年

    42、《Blog对海峡两岸图书馆学的影响》 《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43、《挑战与机遇,传承与创新: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展望——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访谈之一》(合著) 《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6期

    44、《社科情报学:一个逐渐远行的学派》 《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6期

    45、《信息化浪潮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合著) 《图书馆》2006年第5期

    46、《图书馆公共关系的行业管理》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5期

    47、《图书馆学“新启蒙”进程中的一次标志性会议》 《图书馆》2006年第4期

    48、《通过立法平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为图书馆学的立场辩护》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2期

    49、《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合著)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1期

    50、《推动社科情报的学科建设》 《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第5期

    51、《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 《深图通讯》2006年第1期

    52、《图书馆精神学习札记》 《图书与情报》2006年6第期

    53、《专文 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合著)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6年

    54、《新书点评》 《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2期

    55、《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 《图书馆建设》2005年第2期

    56、《解读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 《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 12期

    57、《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原则与方案》 《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6期

    58、《新书评点》 《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6期

    59、《情报科学新域的创新与突破——评邱均平等著的〈网络数据分析〉》 《情报学报》2005年第5期

    60、《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合著)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年第5期

    61、《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 《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1期

    62、《发展面向决策的内容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6期

    63、《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 《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第6期

    64、《数字鸿沟与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合著) 《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第5期

    65、《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2期

    66、《书香中散发出图书馆精神——读程焕文〈裘开明图书馆学论文选集〉》 《图书馆杂志》2004年第3期

    67、《基于德尔菲测评的图书馆学史研究》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4年第3期

    68、《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 《图书馆》2004年第2期

    69、《难忘恩师——在陈誉先生门下学习“社科情报”的日子》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3年第3期

    70、《2000-2002年图书馆学研究述评(下)》(合著) 《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2期

    71、《从合作藏书到存取——理论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文献资源建设》(合著)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2期

    72、《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 《图书馆》2003年第1期

    73、《2000-2002年图书馆学研究述评(上)》(合著) 《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1期

    74、《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 《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 11期

    75、《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合著) 《图书馆》2002年第3期

    76、《理论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数字图书馆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1期

    77、《发展以决策支持为导向的信息分析》 《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2期

    78、《催生新图书馆学的理论碰撞——1980年代青年图书馆学理论研讨会回顾》 《图书馆》2002年第1期

    79、《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

    80、《社科信息业转型时期我国社科信息事业的战略选择》 《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第1期

    81、《(三)学科建设 图书、情报和文献学研究成果丰硕》 《上海年鉴》2001年

    82、《学科建设 上海的图书馆、情报和文献学研究》 《上海文化年鉴》2001年

    83、《影响信息产品价格的因素》(合著) 《中国物价》2000年第6期

    84、《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 《图书馆》2000年第6期

    85、《影响信息产品价格的因素分析》(合著) 《图书情报知识》2000年第3期

    86、《记陈誉先生和华东师大“社科情报”研究群体》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0年第3期

    87、《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合著) 《图书馆》2000年第1期

    88、《上海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目标》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0年第1期

    89、《变革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任务》 《图书馆杂志》2000年第09期

    90、《感受知识经济 走近数字化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综述(下)》(合著) 《图书馆杂志》2000年第3期

    91、《社会科学创新与文献信息工作对策──兼论社会科学成果查新体系的构建》(合著) 《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第3期

    92、《悼念黄纯元老师》 《图书馆》2000年第2期

    93、《感受知识经济 走近数字化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综述(上)》(合著) 《图书馆杂志》2000年第2期

    94、《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新视野──兼评〈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4期

    95、《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2期

    96、《信息环境剧变中的图书馆学:现状与亮点》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6期

    97、《论图书馆学专业继续教育体系改革》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5期

    98、《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变革──文献统计与分析》 《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

    99、《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发展概况》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年

    100、《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成人教育》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年

    101、《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本科教育》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年

    102、《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研究生教育》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年

    103、《我与〈报刊资料索引〉》 《情报资料工作》1998年第5期

    104、《变革时期的中国教育科学——来自社会科学报刊文献的统计分析》(合著) 《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105、《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图书情报工作》1998年第11期

    106、《社会科学交流与期刊编辑行为研究》(合著) 《情报资料工作》1998年第2期

    107、《对中国经济学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合著) 《金融信息参考》1997年第9期

    108、《1978~1995年的中国法学文献计量分析》(合著) 《河北科技图苑》1997年第4期

    109、《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合著) 《情报资料工作》1997年第3期

    110、《“IFLA年”的希望与期待——1996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综述(上)》(合著) 《图书馆杂志》1997年第1期

    111、《变革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社会科学报刊文献统计分析》(合著) 《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112、《“IFLA年”的希望与期待——1996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综述(下)》(合著) 《图书馆杂志》1997年第2期

    113、《“以效率为核心”与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杂志》1996年第4期

    114、《进入信息时代——1995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综述(下)》(合著) 《图书馆杂志》1996年第2期

    115、《进入信息时代——1995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综述(上)》(合著) 《图书馆杂志》1996年第1期

    116、《论社科情报研究的方法体系突破口》 《情报资料工作》1995年第2期

    117、《告别杭州会议时代──纪念杭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十周年》 《图书馆》1995年第1期

    118、《社会变革时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1992、1993年学科发展综述(下)》(合著) 《图书馆杂志》1994年第2期

    119、《从经验图书馆学到新型图书馆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年第2期

    120、《世纪之交的思考(三)》(合著) 《图书馆》1992年第6期

    121、《建造文献规律的逻辑体系──读〈文献计量学教程〉》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5期

    122、《新旧图书馆学变更的历史见证》 《图书馆》1991年第5期

    123、《巴尔顿—凯普勒文献老化方程辨析》 《情报科学》1991年第1期

    124、《弘扬理性的图书馆学精神——加藤一英〈图书馆学导论〉三人谈》(合著) 《图书馆》1991年第1期

    125、《应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低谷论”》 《图书馆杂志》1990年第6期

    126、《他选择图书馆学教育——记陈誉先生》 《黑龙江图书馆》1990年第1期

    127、《论重建国家情报系统》 《情报学刊》1990年第4期

    128、《论“发展图书馆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2期

    129、《社科情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4期

    130、《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理论价值观》 《图书馆》1989年第1期

    131、《关于制定中国社科情报政策的若干理论问题》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年第3期

    132、《重负下的追求——〈图书馆学通讯〉印象》(合著) 《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3期

    133、《新时期的三种图书馆学理论形态》 《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2期

    134、《情报学理论的制高点:情报政策研究》 《情报科学》1988年第2期

    135、《社科文摘生产宏观控制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图书馆》1987年第4期

    136、《社科情报学理论建设的问题和思路》 《图书馆学通讯》1987年第1期

    137、《新时期三种图书馆学》 《图书馆杂志》1987年第4期

    138、《新时期十年的图书馆学——观念与思潮》 《图书馆》1987年第1期

    139、《多元化:选择和归宿》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年第4期

    140、《经验定律和文献计量学的理论结构》 《图书馆》1986年第3期

    141、《在理论体系建设中检验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四年来“世界3”讨论小评》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6年第2期

    142、《有偿协作可行性初探》 《图书馆学研究》1986年第5期

    143、《关于当代建设式图书馆学的思考》 《图书馆学通讯》1986年第3期

    144、《〈冒号分类法〉反辩证思维批判》 《图书馆学刊》1985年第1期

    145、《拒借率的数学机制及其管理学意义》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年第6期

    146、《谈谈文献计量学的基础研究》 《图书馆》1984年第1期

    147、《判别分析与情报检索》(合著) 《情报科学》1984年第1期

    148、《两种理论模式与图书分类的基础》 《图书馆学研究》1983年第4期

    149、《孜孜不倦的图书馆学家——纪念阮冈纳赞逝世十周年》 《图书馆学通讯》1982年第4期

    150、《怎样读外文专业书》 《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2期

    151、《信息论是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1年第3期

    版权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其单位和出处!
    出处示例:E线图情

    引用本文:
    刘锦山,崔凤雷,范并思.范并思:“老槐”春常在(图)[DB/OL].[2025-05-26].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38827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 E-mail推荐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