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档案学通讯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档案学研究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国家图书馆学刊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情报科学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2025/5/1].
情报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2025/5/1].
情报学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情报杂志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情报资料工作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建设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论坛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杂志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情报工作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情报知识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与情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中国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高校图书馆工作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2025/5/1].
四川图书馆学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图书馆学研究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现代情报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2025/5/1].
新世纪图书馆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2025/5/1].
情报探索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5/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欢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读者朋友! 今天是: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 年度报告
  • 台历
  • 手机版 分享会员服务区: 登录 | 修改 | 帮助
    学科栏目地区 单位人物专业辞典 在结果中检索  高级搜索

    首页 >> 馆长访谈 >>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

    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

    [作者] 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黄宗忠,湖南娄底市人,生于1931年10月13日,1938-1949年5月在湖南家乡读小学、初中,其中1946年在湘潭市送报卖报。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任军械保管员、统计员,并在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学习1年,中南军区第五文化中学学习2年,参加过广西剿匪,立过三等功1次,评为模范团员。1955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学习,任系团总支书记,被评为优秀学生。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系党总支(党委)副书记、书记,从1972年至1984年任系主任,1984-1989年任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1980年至1993年任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图书情报知识》主编,1994年离休。1978年-2001年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会长,湖北省档案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湖北省档案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届至第六届委员,武汉信息咨询研究会副会长、会长。1979年至1996年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筹备工作,任第一、二届常委、三、四届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一届理事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卷)编委。1982年以来,应聘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国家教育资源委员常务委员会成员,美国传记协会(ABI)研究顾问委员会成员。1960年参加修建“汉丹铁路”评为“一等功臣“,1960年被评为湖北省、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黄宗忠从1959年以来一直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管理学》、《文献信息学》、《文献采访学》、《中国图书与图书馆》等10多部。其中《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管理学》为国家统编教材,1995年台湾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以中文繁体字出版。《图书馆学导论》从1988年出版到2002年印刷9次、《新华文摘》等先后发表书评40多篇。该书先后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级)。培养研究生33人。黄宗忠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已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图书馆学百科全书》和香港出版的中文版《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学者名人录》、《国际传记词典》、《世界成功者》、《亚洲和大洋洲名人录》,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国际卓越领导人辞典》、《世界五千名人录》,美国Marquis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印度、马来西亚出版的亚洲、澳洲及大洋洲名人录等。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图书馆事业 文献信息学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黄宗忠

    刘锦山按:2011年10月31日,我在云南大理接到黄力老师的电话说黄宗忠老先生不幸去世,初时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听错了,竟然没有反应过来,为确证还和郑章飞馆长通了电话。回想起今年5月18日“新世纪十年图书馆风云人物”评选结果发布会暨新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研讨会以及会后采访黄老先生的情景,老先生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当时和郑馆长还聊到,看到老先生精神矍铄,心里很是高兴。后来采访稿完成,请老先生审阅,又于9月中旬与老先生联系过两次。谁想世事无常,老先生竟然离我们远去了。

    先生已逝,音容宛在。德馨思博,泽被后学。

    谨以此文表达对黄老先生最诚挚的思念……

    作为我国图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重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人所共知的贡献,这是1920年武昌文华图专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武大信管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黄宗忠先生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几代同仁中的杰出代表,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e线图情采访了黄宗忠先生……

    一、惟楚有才

    e线图情:黄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祝贺您荣获“新世纪十年图书馆风云人物”称号。您1958年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留校工作,1994年离休,30多年来为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这条道路的?

    黄宗忠:我能够入选“新世纪十年图书馆风云人物”,感到非常高兴。《高校图书馆工作》杂志社和e线图情举办的这个活动很好,这是一种创新,对于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很有意义。我是1931年10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县也就是现在的娄底市娄星区百亩乡共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2年我十岁的时候父母去世了。当时我正在读小学,父母去世后由于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就辍学了。1946年,我独自一人到湘潭当过报童卖报纸。我的两个哥哥在农村教书,在他们的支持和接济下,我1947年在湘乡县的一个高小读书。1948年夏天,我考上了湖南省安化县兰田镇的省立第十五中学,但是由于生活拮据,不久之后又辍学了。

    我的两个哥哥是地下党,1949年湖南有一个湘中游击队,在宁乡、安化一带活动。我年龄小,不太引起别人的注意,就经常帮助游击队送信。生活虽然艰辛,但有乐趣和希望。我还遇到了两位帮助过我的好人。第一个人是我在省立第十五中学读初中时遇到的,因为家庭困难,我住在这个人家里,有半年的时间,吃啊、住啊都在他家里。我自己也穷,没有钱给他。后来我再找这个人,找不到了。第二个好人是我在给游击队送信的过程中遇到的。1949年6月的一天,我给游击队送信,到了安化的一个地方,游击队转移了,又找,找到了宁乡的一个地方,结果游击队又转移了。已经下午五点了,我自己没有钱,什么也没有。有个卖肉的老板,看着我那么小,就告诉我他们都走了,天也晚了,你是找不到他们的,这边都是山,就住到我家里吧。那天晚上我就住到他家里,他给我做饭吃。他是卖肉的嘛,还炒了一碗肉给我。第二天早上喊我起来,给我吃了早饭,给了我双草鞋。然后我又去找游击队。这些人都是好人啊,我一直记得这些人。

    1949年8月,解放军南下,长沙和平解放。我就去长沙报考解放军和湖南新办的革命学校,我报考了湖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军政干校、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结果三个学校都考上了。1949年9月20日,我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就参军了。在部队我待了6年,一直到1955年。我在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读了一年书,入了团,1950年毕业,分配到四野第二十一兵团,就是陈明仁的起义部队。同年年底,随部队去广西剿匪,荣获三等功。期间,走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从柳州走到北海,又走到李宗仁、白崇禧的家乡永福、临桂,从九万大山走到十万大山。那时我在团里管武器弹药等军械,一个团的武器弹药都归我管。1951年10月,我们到了陶铸的家乡湖南祁阳,在那里训练了3个月。1952年元月,我们这个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师,这是解放军最早的水利师,第一个任务是赴湖北参加荆江分洪。中南军区把我们这些管军械的同志一起调到军区,我们把武器弹药都押送到了军区的仓库和修械工厂,因为部队都不要武器弹药了。我就到了武汉,在中南军区军械部下属一个仓库工作,负责军械管理。1952年秋,部队要提高全军的文化水平,办了大量的速成中学,抽调部队的年轻干部去学习,我当时是排级干部,被保送到中南军区第五文化速成中学读书两年,这个学校在湖南衡阳。我们主要学的是语数理化。在速成中学我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1954年5月毕业前夕入了党。毕业后分到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组织上让我在河南、湖北、广东这个三个地方选择工作单位,我选择了中央军委军械部在武汉的一个军工厂。

    以前我没有想到考大学,到了军工厂之后逐渐萌生了考大学的想法,自己补习,把高中的课程都基本上补完了,1955年我向组织申请参加全国统考,当时领导舍不得放我走,后来经过军委军械部的批准,我考上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我入学时,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只有两个党员,都在我们班里,学生里基本没有党员,我就担任系团总支书记。在学校几年各门功课都是很优秀,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1958年9月毕业留校,此后一直留在武汉大学工作。

    大学之前的小学、中学阶段,由于父母去世,我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虽然中间上过几次学,但屡有中断。好在我一直没有放弃,特别是参军之后,条件改善,我不仅上了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和中南军区第五文化速成中学,而且没有放弃自学。在部队我开始有机会从事一些读书和写作活动。参军后,我经常利用附近公共图书馆,每天都读书写日记,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写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风华岁月

    1、初试锋芒

    e线图情:黄先生,我们知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20年创办的文华图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从1920年创办到现在有过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自然是文华图专的创办了,这是由韦棣华女士完成的;而第二次是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成立。您从1958年毕业留校一直在武汉大学工作,直到1994年离休,从1972年至1984年您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系主任,1989年前您是图书情况学院副院长,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您向读者朋友谈谈您在武汉大学工作的情况。

    黄宗忠:我从1958年大学毕业留校,就一直从事图书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1955年考入武大后,我就担任系团总支书记。1958年毕业留校后,学校任命我为武大图书馆学系党总支副书记、1959年我带领一些学生下乡下厂实习,到湖北浠水的农村图书馆、黄石的工厂图书馆广泛开展调查。1958年至1959年,我组织系里的老师和一些学生编写了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还带队参加了汉丹铁路的修建劳动,在工地我被评为“一等功臣”。这一年我荣获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60年,系党总支书记调走了,我被任命为系党总支书记。因为年轻,非常有活力。此后直到文革之前,我与系里同仁们做了不少事情,其中大的事情有两件:

    首先是教学改革。因为原来的东西比较陈旧,60年我们重新编制了教学计划,重新编写了一部分教材,当时向全校教师大会介绍了经验,湖北省教育厅也派人指导和总结经验。1960年底我向高等教育部写了一个报告,建议把全国图书馆学的教材、教学计划统一起来。学校把报告转到了高等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部高教司采纳了我的意见。1961年3月,在高等教育部的领导下,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文化学院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在北京重新讨论和制订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高等教育部指定我主持会议,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讨论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大纲事宜。会后组织三个院校教师在北京、武汉等地合作编写了《图书馆学引论》、《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目录学》等一系列新教材。

    其次是开展图书馆学函授教育。1960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第一次举办函授教育,在武汉、长沙、南昌、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广州、南宁、福州等地招收高中毕业的图书馆在职人员入学,学制三年,并在各省设立了函授站,共同为图书馆培养人才。招生两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部分图书馆关闭,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停止招生,师生进行“斗、批、改”,大部分师生主张撤销图书馆学系,只有我、皮高品、王远良三人主张继续办。此时教师开始分散,图书馆学系处于解散状态。我和部分留在武大的教师被分到武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我组织了流动图书馆,中午、晚上主动为读者服务,受到全校师生欢迎,反映强烈,并向全校做报告介绍经验。

    2、厚积薄发

    e线图情:黄先生,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恢复招生,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3年您又有机会考察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很大的启发。此后,在您的领导下,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您谈谈这阶段的情况。

    黄宗忠: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之后,教育部决定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恢复图书馆学专业招生。我从武汉大学图书馆抽调出来,着手准备招生工作。1972年,学校任命我担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系主任并先后兼任系党委副书记、系党委第一副书记、书记。学校为了图书馆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1972年至1978年2月武大图书馆学系与图书馆实行“馆系合一”,以“系领导馆”。

    1972年,基辛格访华并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提出应加强中美民间交流。当时有新闻代表团、科学代表团、医学代表团等先后赴美考察。而图书馆行业也有一个中美交流项目,由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而成行的。文件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报到国务院批准的,这个文件我看了,由周总理画的押。中央批准以后就开始组织中国图书馆代表团,我随代表团去了美国。代表团一行9人,团长是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刘季平,他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常务副部长等职。考察时间是从1973年9月26日到11月5日,时间比较充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美国考察的第一个中国图书馆代表团,美国方面很重视。在夏威夷,美国派了三个人接待我们,并负责安全保护。到达华盛顿以后,第二天上午9时,基辛格在白宫罗斯福厅会见我们,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任和国务卿。基辛格说他的父亲就是图书馆员,他说美国图书馆的计算机利用以及为读者服务搞得很好。与基辛格会见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参观白宫。在美国访问了42天,许多有名的大学都去了。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大学校长、斯坦福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密西根州立大学校长、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伊里诺伊州立大学校长、加州大学(伯克莱)校长、夏威夷大学校长以及波士顿、塔尔萨等地的市长都出面接待了我们。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由派出代表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会面。我们参观了各地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有关中小学、著名杂志社等,受到很大的启发。那时,美国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了,做了很多演示给我们看,缩微技术、视听技术广泛应用。美国图书馆很开放、服务周到,称读者是上帝,欢迎读者来馆。这次考察,对大家影响很大。我们既看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与美国的差距,又对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一目了然。当时,对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如何发展,我心里已经有数了,这就是要符合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对。

    从美国回来后,1974到1984年的10年间,我们抓了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系只有几个教师,教师资源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我们开始大量引进人才,招收大学毕业生。引进了外语专业、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等许多专业的人才,图书馆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才,而且需要上述专业的人才。

    第二、加强对外交流。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还加强了对外交流。一方面,我们邀请美国的代表团、日本的代表团、澳洲的代表团、英国的代表团到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来考察、讲学。80年代初,我们请进来很多人,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副馆长,还有一些其他有名的人,我们都把他们请进来,请他们讲学、介绍国外的发展情况。请进来有很多好处。另一方面,我们走出去,我们还大量派出教师、研究生,到英国、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西德)、南斯拉夫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赶上世界图书馆学的发展。研究生有些没回来,教师基本回来了。通过去国外学习,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从1977年开始不断交流学习,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教师队伍基本建立起来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了。

    第三、扩大专业,开设新课。1978年,我国第一个科技情报专业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建立。在确立情报学发展方向的时候,我们确立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与情报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开设的课程是情报学理论课和计算机利用课,起初没有计算机教师,我们就请计算机系的教师给我们上课。现在看来,这个方面是符合发展要求的。那时很重视计算机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的应用,因为我在美国看到,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传统的情报传递方式再快也没有计算机快。为此,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实验中心。1983年,我们与新华书店总店合作,图书发行专业开始招生,这也是全国第一个。1984年档案专业也开始招生。档案专业文华图专虽办过,但停办几十年,一切从零开始。我们由一个专业变成四个专业,由一个系变成四个系。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成立,一直到现在的信息管理学院,基础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从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教师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学生由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由本科到研究生,专业教学由校内多种形式办学到校外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

    第四、教材建设。上世纪70年代教材比较缺乏,我们为了适应教学需要,组织教师编写各科教材和教材出版。当时国家教委搞全国统编教材,我们基本上承担了主要的任务。我们的教材、文章引用率都比较高。教材建设对于促进当时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以及全国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编写的教材都是经过多次重印的。

    第五、搞好科研,创办学术刊物。1980年我们创办了《图书情报知识》杂志,经过发展现在是全国核心刊物。

    第六、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是花钱的事情,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许多事情做不了。为解决资金问题,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通过努力,美国的亚洲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给我们提供了约七十万美金的资助,用于教师到美国访问学习。70年底、80年代初计算机、复印机很少,我们从香港引进了计算机,从外国进口了复印设备,购买了大批的英文图书。在科委和新华书店总店的支持下,我们把现在信息管理学院的大楼也盖了起来。

    第七、恢复函授班,培养更多的图书馆专业人才。1980年我们恢复了函授班,并在校内相继开设了图书馆学专科、情报学专科、图书发行专修科,以及各种补习班、助教班、自考班,培养更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发行人才。全国各地不少图书馆馆长、新华书店的经理都是我们的学生。

    三、学术生涯

    1、硕果累累

    e线图情:黄先生,您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为开创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的新局面可谓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由于您和您的同事的努力,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升级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这是当时国家教委批准的我国第一家图书情报学院。而三十多年来,您一直担任系、院的主要领导,党政工作双肩挑,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您在学术研究领域仍然硕果累累。请您谈谈您在学术领域方面的情况。

    黄宗忠:从1972年到1984年我是系主任兼副书记、第一副书记和书记,行政党务工作比较忙,占用了不少时间。例如,作为书记,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在晚上与学生进行座谈,学生在晚上开会我都要去参加,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初,有几年时间我就住在学生宿舍里,与学生待在一起。很多时候,学生下乡劳动或调查,都是我带队。那时各种会议也多,也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例如,有一年除夕湖北省委书记找我们座谈,下午两点钟开会,一直开到晚上十二点半。本来家里靠我去办年货,结果什么也没买。尽管行政党务工作用去不少时间,我还是坚持挤出时间搞学问。看书学习研究,白天没有时间利用晚上时间,正常工作日没有时间利用星期天。写文章怎么办呢?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关起门来搞一、两个月,把文章写出来。

    我的观点就是活着就要努力工作,在学术和工作上都要有所成就和贡献。当然,除了自己的努力,也和学校、系里给我提供的位置和条件分不开的。我一直兼任系里党政主要领导职务,有条件做些事情;而且也因此有机会多次到国外考察,对国外的情况了解多一些,眼界也开阔一些,只要认真努力,总能做出些成绩的,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学术上。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1959年1月10日《新文化报》上的《略谈人民公社图书馆》。《新文化报》用了一个版面刊载这篇文章,当时《图书馆学通讯》等4个杂志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从此,我就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大概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共计二、三百万字。平均每年总要发表五、六篇文章。从1981年起,有5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转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翻译我的文章。最早是日本石桥正子翻译了我与人合著的发表在北京《图书馆》1964年第3期的《十五年来我国图书馆的干部培养工作》,翻译的日文发表在日本图书馆协会出版的《现代的图书馆》1966年12月第4卷第4期。《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5期,1980年日本菱沼透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中国研究所出版的《亚洲经济旬报》1980年2月上旬1141期,转载日本中国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研究月报》1980年10月号(总392号)。随后美国也翻译。《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兼评文华图专和韦棣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作用》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这篇文章几个国家都翻译了。最早是日本濑户宏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亚洲经济旬报》1981年6月号第1191期,日本永井淑子写了题解,对韦棣华与本文作者作了评介。1984年韩国延世大学李炳穆教授译成韩文,发表在韩国图书馆协会《图协会报》1984(9-10)25卷5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的图书馆专业杂志也发表我多篇文章。

    我共计出版了10多部著作,其中专著5部,它们是《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管理学》、《文献信息学》、《图书采访学》、《中国图书与图书馆》(译著)。我的第一本书《图书馆学导论》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印了9次,是全国统一教材。先后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级),这个奖全国只有25种书获得。《图书馆学导论》和我的另一本教材《图书馆管理学》,1995年由台湾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以繁体字出版发行,在台湾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从1959年起承担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学教学,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硕士研究生33人。1990年获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培养教学二等奖。1987年至1993年兼任《图书情报知识》主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

    2、历久弥新

    e线图情:黄先生,有学者指出,您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您在图书馆学的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现在我们仔细品读,仍然可以感受到理论的吸引力,此可谓历久弥新。请您简要向读者朋友谈谈您的基本学术思想及其在整个图书馆学研究上的主要贡献。

    黄宗忠:我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我着重提出了“藏用矛盾说”,即藏与用是图书馆的特有矛盾,它规定着图书馆特有的本质,是图书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点。图书馆学就是研究图书馆搜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图书与一定社会读者利用藏书之矛盾产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二,图书馆学事业研究方面,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针对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意见。1978年,我与彭斐章、谢灼华合作,提出图书馆现代化应包括图书馆组织的网络化、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图书馆技术的自动化和图书馆学研究的系统化等四方面内容的观点。我还提出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观点,并从历史的、内在的、社会的和自然发展需要等角度, 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第三,图书馆管理研究方面,我认为,在藏书、工作人员、读者、建筑和设备、技术方法及其管理等构成图书馆的六个要素之中,藏书与读者是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而管理则是一种生产力,是图书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图书馆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图书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运动,达到以最少的消耗来实现图书馆的既定目标,取得最大的效果,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

    第四,图书馆学教育问题研究方面,我认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关键,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学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应注意改革单一的教育模式,采用各种形式,分层次、分系统地培养各种人才,加强师资对外交流,了解世界教育动态,把握总体教育方向。

    第五,文献信息学方面,我认为,建立文献信息学不是要取消或合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而是要使这些学科能在共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科体系。文献信息学是研究文献信息的集聚、存贮、转化、传递、利用与组织管理的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参考文献——黄宗忠主要学术作品目录

    1、《论图书馆创新》 《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6期

    2、《山东省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纪念》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4期

    3、《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3期

    4、《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上)》 《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6期

    5、《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 《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第1期

    6、《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再探讨》 《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7、《改善我图图书馆管理》 《深图通讯》2005年第4期

    8、《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 《图书馆》2004年第2期

    9、《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 《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8期

    10、《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年第4期

    11、《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6期

    12、《〈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与10年来的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2008年第6期

    13、《〈图书馆服务宣言〉专家笔谈》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6期

    14、《论图书馆制度》 《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6期

    15、《转变办馆理念,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档次为重心,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 《图书馆》2008年第1期

    16、《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下)》 《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1期

    17、《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 《图书馆建设》2008年12期

    18、《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兼评国外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 《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6期

    19、《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 《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5期

    20、《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续)》 《图书馆》2004年第4期

    21、《〈图书情报知识〉出刊百期有感》 《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第4期

    22、《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续)》 《图书馆》2004年第3期

    23、《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定义、功能的新思考(下)》 《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1期

    24、《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图书馆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5、《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定义、功能的新思考(上)》 《图书馆论坛》2003年第6期

    26、《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下)》 《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4期

    27、《论图书馆转型期及其任务——走向图书馆新时代(下)》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4期

    28、《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 《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3期

    29、《论图书馆转型期及其任务——走向图书馆新时代(上)》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3期

    30、《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 《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5期

    31、《论图书馆的新模式——复合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2002年第3期

    32、《湖北省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图书情报论坛》2001年第4期

    33、《中国图书馆学世纪评》 《图书与情报》2001年第1 期

    34、《专文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50年》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年

    35、《图书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新创获——〈知识信息管理〉评介》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第2期

    36、《网上书店与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未来》 《图书馆》2000年第5期

    37、《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 《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4期

    38、《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下)》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2期

    39、《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论文的构思与材料的排列组合及其撰写》 《经济师》2000年第1期

    40、《走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2000年第1期

    41、《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上)》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1期

    42、《谈论文写作(四)》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7期

    43、《刘国钧先生和中国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年第6期

    44、《谈论文写作(三)》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6期

    45、《谈论文写作(二)》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5期

    46、《〈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创新与发展的20年》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年第4期

    47、《新中国图书馆事业50年(续)》 《图书情报知识》1999年第4期

    48、《山东省图书馆创业与发展的九十年》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第4期

    49、《谈论文写作(一)》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4期

    50、《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续)》 《图书馆》1999年第3期

    51、《新中国图书馆事业50年》 《图书情报知识》1999年第3期

    52、《概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2期

    53、《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1999年第2期

    54、《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图书馆有感》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1期

    55、《浅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1期

    56、《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经济师》1999年第12期

    57、《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谈谈论文写作的必要前提》 《经济师》1999年第11期

    58、《图书馆学理论的变迁与创新——序论《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5期

    59、《一代宗师皮高品先生记略》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5期

    60、《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介(下)》 《晋图学刊》1998年第3期

    61、《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62、《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介(上)》 《晋图学刊》1998年第2期

    63、《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

    64、《祝〈图书馆建设〉创刊20年暨出刊100期》 《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5期

    65、《论图书采访学》 《图书馆》1997年第4期

    66、《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情报知识》1997年第4期

    67、《目标、勤奋、开拓是事业成功之道》 《图书馆论坛》1997年第1期

    68、《论21世纪的图书馆》 《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第8期

    69、《1996年中国图书馆界的大事》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年第4期

    70、《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下)》 《晋图学刊》1996年第4期

    71、《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上)》 《晋图学刊》1996年第3期

    72、《论21世纪的图书馆》 《图书与情报》1996年第2期

    73、《论20世纪的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1996年第1期

    74、《图书馆管理 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回顾与未来》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年

    75、《论图书馆经验管理》 《图书馆学刊》1995年第5期

    76、《国际档案理事会(ICA)的历史与现状》 《图书情报知识》1995年第4期

    77、《再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 《晋图学刊》1995年第3期

    7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馆长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图书馆建设》1995年第2期

    79、《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十年反思》 《图书馆》1995年第2期

    80、《权变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图书与情报》1995年第1 期

    8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纪念》 《图书馆》1994年第5期

    82、《〈文献信息机构管理实用教程〉序言》 《图书馆杂志》1994年第5期

    83、《创新我国图书馆管理》 《图书与情报》1994年第2期

    84、《“信息接受论”评介》 《情报资料工作》1994年第1期

    85、《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 《图书情报知识》1994年第1期

    86、《论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1期

    87、《九十年代图书情报类刊物的目标》 《图书馆建设》1993年第6期

    88、《论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 《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4期

    89、《论图书馆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晋图学刊》1993年第3期

    90、《海峡两岸共同繁荣中国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年第2期

    91、《中国图书馆事业与改革》 《图书馆建设》1993年第1期

    92、《论我国国家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1993年第1期

    93、《文献信息传播理论初探》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年第1期

    94、《论文献类型的变革及其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95、《我国图书馆事业九十年代的路向》 《图书与情报》1992年第4期

    96、《论文献信息的价值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3期

    97、《试论图书馆统计》 《图书情报工作》1992年第2期

    98、《论文献信息传播学》 《图书情报知识》1992年第1期

    99、《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新阶段》 《图书馆建设》1992年第1期

    100、《图书馆目标管理》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z1期

    101、《论图书馆管理的公共关系方法(续)》 《图书馆》1991年第4期

    102、《论图书馆管理的公共关系方法》 《图书馆》1991年第3期

    103、《图书馆的问题与抉择》 《图书与情报》1991年第3期

    104、《论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性》 《图书情报知识》1991年第2期

    105、《论图书馆行政规章与制度》 《黑龙江图书馆》1991年第1期

    106、《我读“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 《图书馆》1991年第1期

    107、《论图书馆管理的数学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0年第6期

    108、《论图书馆标准化》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109、《试论文献信息学》 《图书情报知识》1990年第4期

    110、《试论图书馆管理的法律方法》 《四川图书馆学报》1990年第4期

    111、《论图书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机制与制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4期

    112、《简评〈图书与情报〉公开发行十周年》 《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4期

    113、《论图书馆管理的咨询顾问方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0年第3期

    114、《思想政治工作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晋图学刊》1990年第3期

    115、《试论图书馆管理的激励方法》 《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2期

    116、《九十年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展望》 《图书情报知识》1990年第1期

    117、《八十年代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

    118、《试论我国图书馆事业如何走出“低谷”》 《图书情报知识》1989年第2期

    119、《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去向》 《图书情报知识》1988年第1期

    120、《深化图书馆改革》 《江西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1期

    121、《文化、教育 图书馆学导论》 《中国出版年鉴》1988年

    122、《论图书馆法制建设》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123、《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科学情报管理体系》 《图书情报知识》1987年第4期

    124、《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档案工作》1987年第1期

    125、《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126、《关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几个问题》 《图书情报知识》1986年第1期

    127、《试论变革中的中国图书馆》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128、《发展档案科学 指导档案实践》 《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2期

    129、《略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1期

    130、《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图书与情报》1985年第1期

    131、《信息、知识、图书与图书馆》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

    132、《加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图书情报知识》1984年第3期

    133、《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 《图书馆》1984年第1期

    134、《新的技术革命与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1984年第1期

    135、《开展读书活动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 《图书馆杂志》1984年第1期

    136、《加强图书馆管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 《图书馆学研究》1983年第6期

    137、《怎样写学术论文》 《浙江档案工作》1983年第5期

    138、《建立和发展我国图书馆管理科学》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139、《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3年第5期

    140、《论图书馆的系统管理》 《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4期

    141、《试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142、《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关于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的考察报告(下)》 《图书情报知识》1983年第3期

    143、《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关于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的考察报告(上)》 《图书情报知识》1983年第2期

    144、《怎样写学术论文》 《湖南档案》1982年第8期

    145、《试论现代图书馆管理》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146、《试论图书馆管理队伍的建设》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1期

    147、《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兼评文华图专和韦隶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作用》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148、《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馆学通讯》1980年第3期

    149、《认真搞好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转移》 《黑龙江图书馆》1979年第z1期

    150、《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5期

    151、《开展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是新时期图书馆学的重大课题》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

    152、《加速图书馆队伍的革命化,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图书馆工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3期

    153、《办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浅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4期

    154、《对图書館學几个問題的初步探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第1期

    155、《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第2期

    156、《关于图书馆学的对象和任务》 《图书馆学通讯》1960年第5期

    157、《学习毛主席著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图书馆工作的群众路线问题》 《图书馆学通讯》1960年第4期

    158、《關于图書舘工作的羣众路线》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0年第2期

    159、《坚持图书馆事业为无产阶级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7期

    160、《试论人民公社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3期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转载事宜请至函:leisun@chinalibs.net

    引用本文:
    刘锦山.黄宗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图)[DB/OL].[2025-05-0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0705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 E-mail推荐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