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11/12/16
[作者] 苏雪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万永林,男,1959年10月1日生,云南省昆明市宜良人。1980年毕业于宜良第一中学高中部,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1987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云南大学档案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云南大学档案系科研秘书、副系主任、主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信息管理学系主任,现任云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云南大学档案馆馆长,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高教档案学会副理事长。1994年被评定为中国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被评定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3月至今任云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主要代表作有⒈《中国古代档案文选(上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46万字,教材,参编)、《中国古代档案探究备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教材,副主编)、《中国古代藏缅语民族源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20万字,专著,独撰)等,先后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思想战线》、日本《中国研究》、《档案学通讯》、《西南民族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本着“求真、求新、求善”的办学治校理念,近年来,云南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管、工、理、法、教育、医、农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3年,经过近9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典藏丰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能够体现现代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特色的高校图书馆。深秋时节,我们来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走进了美丽的云南大学,采访了云南大学图书馆万永林馆长。
一、电子资源、纸本资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云南大学图书馆由校本部图书馆和洋浦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总面积53975平方米,生均馆舍面积为2.17平方米/人,总藏书量达270万册,电子书藏书150多万册,数据库20多个,生均图书总量和生均年进新书均达到和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特别是近些年来,云南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国家“211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大力加强资源建设,文献的藏量和办馆的规模不断增大,在西部、在云南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万馆长说,资源建设是重点,没有可想完善的资源建设,就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作为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的一个硬件、一个服务兼学术单位,云南大学及图书馆自身都一直非常重视资源建设。目前,云南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以生物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及地方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和收藏特色,其中,这里还珍藏有近18万册的古籍线装书以及2000余种民国时期报刊。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环境以及特殊的政治、经济、战争的背景,当时的纸张条件比较差,为了保护好这些馆藏,云大图书馆还专门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将这些珍贵的馆藏整理成目录,放在了网上,供读者检索使用,大大提高了其利用价值。
云南大学非常重视对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建设,“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投入专项资金338.6万元,图书采购、编目、典藏、外借、期刊管理、读者借阅证办理、检索查询等工作流程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全开架借阅。他们建成了10.5TB容量的数字资源存储平台,其存储容量和性能居云南省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前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近几年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存储和访问需要。作为CALIS中心的成员馆,云南大学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可以通过联机编目直接获取编目数据,这大大提高了编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保证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对文献资源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云南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采取“书刊合一”、“借阅藏一体化”的全开放式服务的管理模式后,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深深吸引了广大师生到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源,文献借阅量逐年上升。纸本图书从2003年每月借阅17201册增长到2006年每月借阅50509册,借阅率提高了近3倍。近两年,经统计不难发现,利用纸本期刊的读者人数和册数有所减少,而电子期刊的使用率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的互补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综合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万馆长形象地说,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互为很好的弥补。云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因此读者借阅图书的范围比较广泛,学科专业针对性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主要仍以学习、研究为目的,学习型、研究型读者占优势,同时,馆藏文献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电子资源和网络数据库通过图书馆主页,在校园网上每天24小时向师生开放,为科研、教学、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支撑,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且辐射全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挂牌服务、办出特色,渐成师生心目中的“布达拉宫”
多年以来,云南大学图书馆始终以“服务师生、强化保障、办出特色、提高效益”为办馆宗旨,以“爱岗敬业、精通业务、服务周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主动热情”为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这一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充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需要。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改造,云南大学图书馆提升了图书馆局域网的性能,增加了信息点,实现了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全体馆员中开展“挂牌服务”,主动接受读者的监督。
洋浦校区图书馆(现为昆明学院图书馆),师生们将它称为“布达拉宫”,因为学校把最好的位置、最舒适的地方留给了读者,在馆舍建设上也完全体现了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可以说,从资源建设、馆舍建设和资源采购诸方面,云南大学图书馆全方位深植“服务师生,强化保障,办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办馆思想,而所见所感亦无处不体现着他们的办馆理念。万馆长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它的具体内涵:
第一,服务师生。这是宗旨,万馆长说,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师生。云南大学图书馆定期开办“金钥匙讲坛”和“思源45分钟培训”,都是每周一期,引导师生准确有效地使用文献资源,向师生传授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秘籍。例如“非书系统学习及资源利用”,针对图书馆畅想之星——非书系统资源的利用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师生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演示与交流;“Office实用技巧解密”,帮助师生更好地发掘、掌握Office的功能,从而在信息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巧用Office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个人生产力。
第二,强化保障。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想方设法为师生提供最好的文献信息保障,积极探索校园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完成了与学校高教研究院资料室、生物学基地资料室等单位的联网和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初步进行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自动化系统统一管理的尝试与探索。
第三,办出特色。就是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强化优势学科如生物、历史、民族学等的文献资源建设,着重收集长江以南的以云、贵、川地区、东南亚地区以及西南亚地区为主的地方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第四,提高效益。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搭建云南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实现了统一编目、日常的管理联合参考咨询以及文献传递等等服务,进一步深化到协调采购,即由过去的“为我所有”变为“为我所用”,各高校之间采用内部结算的机制,用多少就结算多少。在此基础上,云南省的各高校也与中国几大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如NSTI、文献系统等共享工程实现了再结合。利用这个扩展后的大平台,云南大学图书馆扩充了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更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益。
三、技术推动、人才领跑,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万馆长认为,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包括人类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应该以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变化,来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后知后觉地被动承受,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全体的图书馆界同仁都来擅于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把脉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及早预知其发展趋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从而也为自己争取到更有利的社会地位。在万馆长看来,图书馆自身开展研究工作,还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所研究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文献资源情况,便于与读者进行沟通,也才能够向读者推荐其最需要的、最前沿的文献资源,使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就带动了工业革命,因此不重视技术显然是不行的,置身于现代信息技术所带动产生的信息社会,作为一个从事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图书馆人,不注意到这一点必然也是不行的。但是,技术是不是能够完全取代人、取代传统的服务呢?万馆长说:“至少我不认为技术能取代一切。如同打仗,武器是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人。” 万馆长的比喻非常贴切,技术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如同打仗的武器,我们必须重视技术,但决不能盲目推崇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是有成本和价值的,万馆长认为,对于图书馆来说,并不是技术越先进就越好。因为经费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花上大笔经费去追捧一些时新的、超前的技术,那么资源建设的投入势必就会减少。因此,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相对保守地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不盲目、不跟风,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在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文献信息资源方便、准确、快捷地提供给读者。在面对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人和人的交流会产生共鸣,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为只有人才具备思想和思考的能力。但当图书馆通过电脑、网络为读者提供虚拟服务时,不管使用的网络信息技术如何的先进,虚拟服务的两端不能彼此切磋,很难产生面对面交流时的思想共鸣,特别是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领域,因此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学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图书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还要有管理知识以及所服务学科的背景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按照这样的人员要求,近年来,云南大学图书馆大力调整了人员结构,注重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常选派人员出外进修、深造,努力打造出了一支掌握了信息资源的价值判断技术、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文献服务、可以把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服务奉献给师生的素质过硬的人员队伍。
“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都是为了为我所用,服务师生的。”针对坊间一度盛行的图书馆消亡论,万馆长说,“图书馆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和保障,就云南大学图书馆而言,就是为全体师生提供满意的文献信息的服务和保障,因此是云南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图书馆不会消亡,它将在更多新技术的推动下走得更远。”2012年,云南大学及云南大学图书馆将迎来建校九十周年的华诞,万馆长向我们透露,云南大学图书馆将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为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书写上重要的一笔。我们预祝云南大学图书馆九十周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
引用本文:
苏雪.万永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DB/OL].[2025-05-0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242188.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