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开放
2011/3/7 点击数:481
[作者] 筱秋
[单位] 筱秋的博客
[摘要] 家住天河北龙口中路,跟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有同邻之谊,可是每次读书写作需要查阅资料,却不得不到十几里外的省图书馆或市图书馆去找寻,一来一去路上要一个多小时,碰上塞车,一个半天便仆仆于道无所作为。
摘要:家住天河北龙口中路,跟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有同邻之谊,可是每次读书写作需要查阅资料,却不得不到十几里外的省图书馆或市图书馆去找寻,一来一去路上要一个多小时,碰上塞车,一个半天便仆仆于道无所作为。
家住天河北龙口中路,跟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有同邻之谊,可是每次读书写作需要查阅资料,却不得不到十几里外的省图书馆或市图书馆去找寻,一来一去路上要一个多小时,碰上塞车,一个半天便仆仆于道无所作为。本来,这些资料在就位于身边的大学图书馆都能查到,可因为我不是该校师生,按这些图书馆的规定,就没有资格升堂入室。(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为什么大学的图书馆不能向公众开放?从理论上讲,学术乃天下公器,取不伤廉。大学图书馆有什么权力把这“公器”封锁起来,只供自己人使用?这岂不是化公为“私”?从费用上讲,学校的建设经费来自公共财政,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在保证必要的教学条件,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之外,学校的体育和文化设施应该有惠及公众,满足间接出资人,也即纳税人需求的义务。我作为纳税人之一,为什么不能享有查阅图书的权利?
大学图书馆这种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做法弊端多多:首先是不便于大学周围如我的市民读书查书,其次是浪费公共资源。图书本该物尽其用,但大学图书馆因为自我封闭,客观上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外,还使得大众无法从学校闲置的图书馆、电脑室等资源中受益。尤其是在假期,本来学校就没什么人使用的图书资料,更是处于闲置状态。
这种自我封闭,还与大学功能相违背。我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应该是其“服务社会”的直接功能,现在大学图书馆对公众一关了之,谈何服务社会?长此以往,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大学与社会的隔离,不利校园与社会的互动。
早在17世纪,德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指出:“图书馆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服务,已经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比如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和学院图书馆,对校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我认为,广州的公办学校图书馆也应有如此的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