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老师多

2011/9/8   点击数:123

[作者] 了了

[单位] 了了

[摘要] 1988年9月我考入北大馆系念书,第一次班会,班主任王老师介绍了专业的情况,我就暗下决心,要考硕士。当时是记住了中大,因为在广州。

[关键词]  专业 老师 考试



2011年9月3日中山大学紫荆园

1988年9月我考入北大馆系念书,第一次班会,班主任王老师介绍了专业的情况,我就暗下决心,要考硕士。当时是记住了中大,因为在广州。

89年,因为动乱和情缘,5月来了广州。后来又去了上海。上海的束姓堂兄告诉我,如果我考到上海读硕,就送我一辆漂亮的单车。不知为什么,我总想去上海,总去不成。

还是命运吧,不了的不是情,而是我读硕的决心。1992年,考到了谭老师门下。

那时的我,是单纯的,是无知的;对于未知,心怀恐惧,但还是在某些时候,能一往直前。

北大的吴慰慈先生和中大的谭祥金先生在我考硕和写毕业论文一事上互通了信件,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宽容。

师恩,如何言谢?09年的博文里写道:

大恩无法言谢!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老师的培养同样放在自己的学生身上。

http://foilsman.blog.sohu.com/131498708.html

上个月,去看了博导徐引篪先生。最近还和已经在上海浦东某中学工作的中学班主任,特级中学历史教师李慧军老师通了电话,拜托姐姐去看他。他当年在新疆实验中学每带一级文科班,都出总分状元和若干个单科状元。个性张扬的李老师和我这个貌似柔弱、内心坚定的小女生班长可是发生过不少冲突。其中一次是我带着全班同学去看红高粱。

回头看看,我是多么幸运的人,遇到这么多好的老师。李老师建议我考南开的审计专业,或者复旦的国际贸易等,我丝毫没考虑,一心去了北大。他对于我读图书馆学,觉得可惜。可是,当他看到上图馆长吴建中先生参与世博工作的成绩,看到我和同行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时,他说了一句:你行!

中学毕业的照片模糊不清,但是记忆清楚,特别是朦胧纯洁的情感,永远难忘。

1988年新疆实验中学文科毕业班合影 其中大把各族美少女啊

20年后,2008年10月部分同学在上海聚 老师们有了白发,我们步入中年

当年的同班女生,分别考上的是厦大、南开、北大等。2009年1月上海无米粥

本科是一团麻,从88到92,线索太多,不知从何谈起。老师们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吴慰慈先生和李国新老师。由于特殊的历史事件,个别老师给了我们极其不良的记忆。

最可爱的是白化文先生

上课时先给学生们鞠躬,凡是提到他尊重的人,必脱帽行礼。

我们目录学的考试形式是在课堂上写:我和目录学。大家高兴地疯掉。

事先白老师说明,成绩最高的是90分,给学习委员,她为大家服务辛苦。

最低成绩似乎是79?还是69?

传说是,老师在家里的地上画个圈,靶心是100分,接下来是90、80、70.

然后把我们这些卷子往天空中一抛,成绩就落地而出。

对于有文化的大学者,我们除了敬仰,还是敬仰。

舍友周同学敬仰的要紧,去白老师家拜访,希望能读他的硕士,可惜老师不带学生了。

但是她看到长袍大褂的老师,手里拿着滴管在给自己化验尿糖。

文革带来的家庭悲剧,已经在他们夫妻身上看不到了。

另外一位是教中国书史的郑如斯先生。

她是大家闺秀,受过良好教育。提起被外国人毁坏的敦煌卷子,气的发抖。

舍友李同学是体育特长生,保送读硕,跟随郑先生学习,她一脸的悔恨,那时我咋就不好好学呢。

古代文学史的老师名字忘记了,她是燕京大学的女生。

告诉我们那时候女生住在未名湖边上的南楼和北楼。晚上男生送女生一般是在未名湖的桥分手,那个依依不舍。他们给那个小桥起名:断魂桥。

上课说到此时,正是春天,北大校园里的猫儿叫的壮烈,我们笑的岔气。

某位胡同学一向不上课,偶尔来一次,还卖钥匙扣给老师老师欣然解囊。

这位北京的同学似乎考试多门不及格,却极其聪明和见多识广,是我刚进校后最欣赏的男生之一。肄业后去了日本,他祖辈父辈都是我国驻日本的外交官,实为经济间谍,有个名副其实的日本二奶奶。他和我们454的某美女有过一段短暂的热情。按照复旦思想品德课美女老师陈果的分析,由于美好的容貌产生的激情不完全是爱情。

(胡同学看后更正,他有盖着吴三票(澡票、水票、粗粮票)名字的毕业证)

大学四年,历历在目。感谢吴慰慈老师和李国新老师,在我的博士阶段以及职业生涯中继续给予的无私帮助。

硕士同学分布全国各地,这次广州附近的同学和谭老师、赵师母聚会,高兴啊。

中科院博士期间上课的老师不少,有些简直就是超人,我们受益匪浅。

但当时的感觉,就是暗无天日,跳楼的想要。

毕业后,和张晓林老师见面,轻松愉悦,已经能够开玩笑了。

比如,2009年8月米兰IFLA大会海报展上,在我介绍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张謇先生创办的我老家的南通图书馆的海报旁,这张照片刚拍完,我还没来得及和张老师合影,相机就没电了。

我脱口而出,哎呀,还真的是没电呀。张老师爽朗地大笑,意会不可言传。

博士导师,我们的娘,李广建师兄带头叫的,徐引篪先生,最可亲可敬的老师

她的十个博士弟子,恰好五男五女,如今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上应该都是立得住的脊梁。

2006年6月博士论文答辩会后,心情大好。

考博前和读博期间中科院教培部的王老师和张老师给予了最热情的帮助。

时至今日,人生道路上的诸多老师们,帮助我成为我自己。

已经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小丫头片子,但是内心对未知的恐惧终于被化解,因为拥有了知识和智慧。

感谢拥有,感谢老师

原文连接:http://fdoctor.blog.sohu.com/18384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