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离霾到底有多远?
2011/11/29 点击数:967
[作者] 图林白丁
[单位] 图林白丁的博客
[摘要]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入冬,有关冬天的一个天气现象霾的报道逐渐增加,并随着有关专家惊人的研究成果的公布,更是别名叫做烟霞的霾,成了热议的焦点。据专家们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入冬,有关冬天的一个天气现象霾的报道逐渐增加,并随着有关专家惊人的研究成果的公布,更是别名叫做烟霞的霾,成了热议的焦点。据专家们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空气中的PM2.5吸入人体后,经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最终会进入血液,乃至肺泡。“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肺癌死亡率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上升了许多,但同时和肺癌密切相关的吸烟率却在下降。问题究竟出在哪?专家们发现,天空的能见度在急剧下降,灰霾天数急剧增加,由此可以推测,是不是肺癌死亡率和灰霾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广州气象专家吴兑所在的科研团队做了一个估算,把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的气溶胶消光曲线图和肺癌死亡率的曲线图同时标出,判断气溶胶浓度增加之后7~8年,肺癌死亡率就会上升。
而对于图书馆人来说,每天接触带灰尘的图书的几率要远远高于我们面对灰霾天气的次数,我们的生存状况又该如何解决呢?记得刚入行不久的时候,去古旧书店买书,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他们曾毫不讳言的说,干他们这种工作的,尤其是整天在书库里直接与书打交道的那些老师傅,活过70岁的没有几个,且大多是因肺癌而死。当时还不太在意,觉得没那么严重。后来,随着在一线部门打拼,整天与书亲密接触,特别是倒架、上书后,鼻孔里嘿嘿的粘液,干涩的嗓子、带有黑色的痰液、漆黑的双手,以及奇痒干涩的浑身皮肤,才使我知道书中不仅有知识、有颜如玉,也有要命的细菌。也许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国家原来的劳动保护部门才规定给从事图书、档案工作的人员每月发放一点有毒有害津贴,以便从业人员尽可能的做一些劳动保护措施,将有害程度降到最低点,解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生命权。但就是这每月可怜的几十元保命钱,在相当多的地方,大家是经过了多方面的努力,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才感动上帝,予以正常发放。可是好景不长,在新一轮的工资制度改革中,又叫人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爷们给拿掉了,人家说国家一下子给你们增加了几百块,有何必在乎那几十块呢。再说了,现在再提那几十块,必须要现在的中央政府部门下发新的文件予以支持,否则免谈。呜呼哀哉,就这样,我们就又不得不自己想办法面对滚滚而来的粉尘污染和古籍整天所散发出的特异的气味(有雅士称其为书香,但本人对于这种味道实在不敢以香相称,大概因为自己文化素养不够的原因吧)。
我以为,霾要除,我们面对的书的灰尘也要防或除,否则,那些直接接触图书,从事上架、倒架工作的一线图书馆员们的身体就不只是吸入霾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