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2011/12/22 点击数:997
[作者] 图林白丁
[单位] 图林白丁的博客
[摘要]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按照关中民俗,冬至这天是要吃饺子的,不然,你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是要被冻坏的。虽然我的家乡也属于关中地区的一部分,但在边缘地带,属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的结合部,在我们那里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入乡随俗,既然在关中平原的腹地生活,那也就按照这里的习俗每年在这一天吃饺子,以免自己的耳朵被冻掉(尽管在此之前的冬至日我没吃过饺子,耳朵也没被冻过)。但是,为什么冬至这天就一定要吃饺子呢?不吃真的就会把耳朵给冻掉吗?我不知问过多少生活在关中平原的人们,大多都是语焉不详,大家说得最多的无非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程,至于为什么要吃,不吃会咋样我们也不知道。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按照关中民俗,冬至这天是要吃饺子的,不然,你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是要被冻坏的。虽然我的家乡也属于关中地区的一部分,但在边缘地带,属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的结合部,在我们那里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入乡随俗,既然在关中平原的腹地生活,那也就按照这里的习俗每年在这一天吃饺子,以免自己的耳朵被冻掉(尽管在此之前的冬至日我没吃过饺子,耳朵也没被冻过)。但是,为什么冬至这天就一定要吃饺子呢?不吃真的就会把耳朵给冻掉吗?我不知问过多少生活在关中平原的人们,大多都是语焉不详,大家说得最多的无非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程,至于为什么要吃,不吃会咋样我们也不知道。于是,我也就跟着大家每年到冬至日一起稀里糊涂的吃起了饺子,对于心中的为什么也只能是暂且搁置了。不过,这几年由于商业利益的诱使,商家们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亲民了,每年离冬至日还有段时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提醒人们马上要到冬至日了,千万不要忘记吃饺子,至于为什么要吃,他们也是不知其所。因此,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心中关于为什么的疑问又会沉渣泛起。不过还好,记得几年前不知道是在什么杂志上,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医圣张仲景。说是张老大夫某年冬天行医来到河南某地,看到当地民众由于天气严寒,普遍得了冻疮,有些人还被冻死在街头。如不及时医治,就有形成瘟疫的趋势。于是,张大夫就给大家开了药方叫大家按方吃药,根治冻疮。但由于病人太多,有些人又在以前找过医生没有治好,大家就对张大夫的药方产生怀疑态度,有些人直接就有予以拒绝。无奈之下,张大夫就把药方中的药磨成粉状,包在饺子里叫大家吃,并说吃了这饺子就能治病,有些人由于饥饿,抱着饱死总比饿死好的心态就吃了,没想到果然冻疮真的就好了。于是大家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争着持这种饺子。张大夫趁机就将他的药方传授给大家,并告诫大家每年冬至日要记着用这些药粉包饺子吃就不会生冻疮。就这样,大家就把这个当成了一种习俗,而至于其由来就很少有人去追究了。不管这一答案是不是唯一的,但起码它说出了吃饺子和冬至日的关联,而且也使我知道冬至日吃饺子这一习俗不光在关中地区流传,中原地区也有流传,但就不知道那里现在是否还保留这一习俗。
说到冬至,在我们家乡有这样一句谣谚:过一冬至,长一蜂刺;过一腊八,长一杈把;过一年,长一椽。意思是说:过了冬至,白天就慢慢变得长了起来,但其长度又是有限的,仅仅只有蜜蜂刺那么一点点;而过了腊八就不一样了,白天就会长很多了。杈是农村的一种农具,其把也就是柄大约有1米多到2米长,可见腊八之后白天有多长了。至于一根椽的长度那就更不用说了。有人要说,这么精细的程度是咋丈量的呢?我想,这可能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吧。但从另一方面,可见古人在利用日晷观察天相变化时的科学态度有多么严谨,居然连冬至日过后天相变化一点点的长度都能觉察得到,可敬呀。
过了冬至,就意味着进入一年当中最冷的时期,即数九寒天。对此,家乡还有一句谣谚说的是:入伏入冷呢,数九数暖呢。其意思是说,到了三伏天,就离天冷不远了。这一解释我自己猜想可能就是豳风中那句爱惹事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最好解释。而进入三九天,就预示着温暖的春天不会太远了。
对于数九寒天,家乡的谣谚云:头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半,冻了锅里的饭,上面叫的石匠瓒,底下炭火还不断;四九、五九,闭门缩手;六九和七九,河边看杨柳;九九加一九,更牛遍地走。过去,老人们流传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是,九九八十一,老婆老汉靠墙立,不热不冷光害肚子饥。说的是在那闹春荒的苦难日子里,家乡的父老乡亲吃不饱肚子的心酸场面。当然,现如今对于家乡的大多数人们来说,再也不会有这种心酸的场面了,于是就又有了耕牛遍地走的春耕画面,因为只有春季的精耕,才能保证来年不饿肚子。当然,现如今遍地走的也不是老黄牛了,取而代之的是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