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2——图书馆建筑(一)
2010/5/3 点击数:771
[作者] 无疆行者
[单位] 在这里,读懂近代中国
[摘要] 十九世纪中西,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在上海出现了教会图书馆,这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发端。教会组织兴办的学校中,也基本都设有图书馆。近代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的图书馆。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中都提到英美等国各大城市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十九世纪中西,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在上海出现了教会图书馆,这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发端。教会组织兴办的学校中,也基本都设有图书馆。近代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的图书馆。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中都提到英美等国各大城市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近代中国自办新式图书馆始于甲午战争以后,面对着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必须进行维新变法,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落后的面貌才能真正达到富国的目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于兴学校,广书院。”一时间,书院、新式学校在全国广为开办。为达到“冀输世界知识于我国民”的目的,在兴办学校的同时,开始推行新式的藏书楼,力求“启迪民智,开化教育”。维新派的人士强烈抨击了旧式藏书楼对文化传播的禁锢,认为这是“抱残守缺”之举,知识和文化理应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而不应当被少数鸿学大儒所独有。康有为在考察了欧洲公共图书馆之后,说道:“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再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其属郡县,各有书藏,英国乃至百余万册,所以开民之智在亦广矣。”他在上书之中专门提到“州、县、乡、镇各设书藏,以广见闻。”据《戊戌政变记》中统计,仅1895—1897年三年间,全国就相继成立了公共藏书楼51所,这一批公共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业的雏形。
清末实施新政以后,陆续有大臣和社会人士出洋考察回国,民间兴办图书馆的呼声进一步高涨。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这是中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图书馆的字眼。地方大员纷纷上表,奏请开办图书馆,1905湖南巡抚庞鸿奏请创办年我国第一所大型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一些开明的民间人士也不再将自家的藏书据为己有,向公众开放私家藏书楼。最具典型的是浙江绍兴徐树兰开办的“古越藏书楼”,这个藏书楼不仅对公众完全开放,更是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和借阅方法。1909年预备立宪开始实行,在学部《分年筹备事宜折》中,提到了在“1910年,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清朝灭亡前,全国已有十余个行省开办了省立图书馆。
进入民国后,以京师图书馆为代表的新式图书馆的建立,则标志着我国的近代图书馆业进入了成熟期。
北京:北平图书馆
1907年底,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旨进京,担任学部尚书。1908年,他将自己购得的湖州姚氏和扬州徐氏的私人藏书存放于北京什刹海的广化寺内,同时奏请设立京师图书馆。1909年,学部参事罗振玉再次奏请设立京师图书馆,朝廷准奏后,即开始筹备工作,任命缪荃孙为正监督,馆址位于广化寺内,筹备过程中清廷又将内阁大库的藏书、翰林院残存的《永乐大典》、敦煌石室唐人写经8000卷等调入,京师图书馆拥有各类珍贵文献、善本等约10万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公立国家图书馆,不过由于清末国家动荡,京师图书馆并未真正对外开放。
民国成立后,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藏书5424部、151375卷、52326册,其中善本880部,28412卷,10822册。不过由广化寺附近交通不便,来馆阅览者并不多。寺庙本身空间狭小,而且潮湿不利于藏书。1913年10月,图书馆停止接待读者,并由教育部进行改组,另寻馆舍。1915年,图书馆迁往方家胡同清国子监南学旧址。1916年内务部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送京师图书馆一份收藏,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1917年1月,京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入藏了《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藏《四库全书》。
1925年,一个名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机构同教育部协商合办京师图书馆的事宜,这个组织是为管理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而专设的机构,其资金比较雄厚。双方约定成立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并租用北海内的几处建筑作为馆舍。不过,由于资金缺乏,教育部仅能维持方家胡同馆舍的运营,并未参与到北海馆舍的经营管理,而是由董事会单独经营。这样北京就出现了两家国立图书馆,方家胡同内的京师图书馆和北海内的北京图书馆。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京师图书馆由大学院接管,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由方家胡同迁往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在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动议下,在北平的两家图书馆实现合并,统一使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名称,蔡元培为馆长,由教育部予以任命。两馆合并后,自有馆舍的设计开始提上日程。新馆选址在北海西侧的清御马圈旧址,最终中标的方案是由丹麦人莫律兰设计。
国立北平图书馆位于今西城区文津街7号,原本图书馆前的街道没有名字,因为新馆建成后,移存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街。新馆于1929年3月动工,1931年6月举行落成典礼。馆区占地面积76亩,共耗资240万银元。主馆为钢混结构二层建筑,仿中国古典重檐庑殿式风格,主楼两侧为单层配楼,通过回廊连接。屋顶用绿色琉璃瓦铺设,下方是绘制青绿彩画的额枋,柱身也漆成绿色。基座部分装饰有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主楼前还立有石碑、华表、石狮等装饰物。建筑气势宏伟,典雅庄重,充满了皇家气概,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下设二会八部,分别为:购书委员会、编纂委员会、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和期刊部,层次分明,管理科学。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但要求读者需衣着整洁方可入馆。图书馆只提供阅览服务,不提供外借。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北平图书馆开始有计划的把一些善本古籍装箱南运。抗战期间,图书馆辗转各地,为保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免受战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图书馆返回北平,恢复馆务。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1987年,北图新馆在中关村建成,这里改为北京图书馆分馆。1998年12月12日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原址改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06年,原北平图书馆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
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是民国上海市政府规划的“大上海计划”行政区中的一部分,由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合营造厂施工,1934年开工,1935年竣工。建筑为钢混结构,风格上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样式。入口处设大拱门,两侧分布简洁的钢窗,基本没有装饰。屋顶正中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样式的门楼,覆盖黄色的琉璃瓦。建筑内使用额枋、藻井、红柱进行装饰,体现了浓郁的中式风格。建筑位于今长海路174号,现为同济中学图书馆。
鸿英图书馆:
鸿英图书馆旧址位于今淮海中路1413号,建于1933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40万元法币建造,而得现名。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立面不拘一格,整体上为西式风格。1938年,图书馆实行开放。解放后与新闻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8年并入上海图书馆。2004年被公布为徐汇区文保单位,2005年改建为徐汇区艺术馆,是上海首座公益性艺术馆。
明复图书馆:
1915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1918年,迁回国内,设在南京大学内。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编辑部来到了上海,仍由胡明复负责并继续出版。科学社的社员致力于中国的科普宣传工作,他们在南京创办图书馆,泛购置大批科学图书。
随着事业的发展,南京馆舍已经接近饱和,为此馆长胡刚复提请蔡元培在中央研究院事业经费中拨出40万元款项为中国科学社建设新馆。馆址选在了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1931年图书馆正式开馆,为纪念溺水身亡的科学社早期领导胡明复,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图书馆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建筑,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建成后南京的藏书全部搬入此馆。是上海最早开放的公共科技图书馆。为了方便科研工作者,图书馆内还建有各种小型实验室,当时著名的学者如任鸿隽、王季梁、秉志、竺可桢等,常来这里进行阅读研究和科学实验。1954年,中国科学社决定将明复图书馆捐献给国家。1956年2月馆名改称“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1958年并入上海图书馆,1959年改为卢湾区图书馆。
徐家汇藏书楼:
1847年,耶稣会南格禄派梅德尔司铎在徐家汇徐光启墓地北侧建起了几间小屋,用于存放耶稣会教士从本国带来西文典籍,供其他教士阅览。后来藏书不断增多,除了西文书籍外,还有很多中文的线装拓本。
1860年,耶稣会扩建了书库,新建了馆舍,1897年又建成了一座二层的藏书楼。藏书中多为珍品,有中、法、英、德、希腊、拉丁等文字的各种书籍,另外还收藏了上海开埠以后的中西文报刊,如《北华捷报》、《万国公报》、《申报》等。徐家汇藏书楼还注重收集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到抗战之前,其收藏的各种地方志多达2100种,居全国首位。徐家汇藏书楼原为教会管理,解放后,上海市文化局接管了徐家汇藏书楼,将其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现为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旧址位于今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毗邻著名的徐家汇教堂。旧址现存北楼和南楼两座建筑。北楼是1897年建设的藏书楼,高二层,砖木结构,外窗为带有哥特风格的尖券形式,外套木质百叶窗框,窗间做欧式壁柱。从样式上仿照了罗马梵蒂冈教廷藏书楼的样子,一层和二层分别收藏中、西文书籍,中文藏书室内的布局还参照了宁波天一阁。
南楼原为耶稣会教士住宅,建于1867年,后来兼做藏书楼之用。该建筑历经改扩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固定为四层建筑。南楼为外廊式风格,建精致的雕花铸铁护栏,与略显封闭神秘的北楼相比更加开放,廊内开拱形门窗。四坡屋顶上开小阁窗,檐部有镂空的雕饰。
杭州:浙江省图书馆
1900年,杭州绅商邵章、胡焕呈请杭州知府朱启风设立杭州藏书楼。地点位于菜市桥河下东城讲舍内。1901年,经杭州府衙批准,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馆藏图书分为经学、史学、性理、辞章、时务、格致、通学、报章、图表九大类。杭州藏书楼是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最早的雏形。1903年,浙江学政张亨嘉在邵章、胡焕的建议下,与浙江省官员议定,将杭州藏书楼更名为浙江藏书楼,并由本省拨款建造新址。楼址位于丰乐桥大方伯里。光绪帝对浙江省此举大为赞赏,钦赐匾以示嘉许。1909年,浙江省藏书楼与浙江官书局合并,成立了浙江省图书馆。
1911年,提察使兼督办袁嘉谷建议在孤山圣因寺行宫西侧建造浙江省图书馆新馆。新馆由李合顺木厂建造,1912年竣工,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为了适应藏书的需求,建筑还采用了双基抬梁式基础及内框架整体结构,一二层之间用水平腰线分割,平面呈“凹”字,入口设门厅,采用科林斯柱式和拱券门,上方为阳台,建筑面积1978平米,四面整齐的分布着矩形窗,窗顶嵌有石制装饰盾。四坡屋顶,正中立有小山墙,上书浙江图书馆字样。因外墙粉饰白色,因而被人称为“白楼”。白楼竣工后,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也转到浙江图书馆。建筑内部一二层是敞厅,采光良好,透气通风,为借书处和阅览室。一层两侧是书库,中部饰双分式木梯,直通二层的办公用房。白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1913年3月,孤山新馆正式开放。原位于大方伯里的馆舍改为分馆。
1916年,因入馆阅读人数猛增,浙图的白楼馆舍已经不敷重用。于是,图书馆呈请民政厅并转交省长,申请将与白楼毗邻的一座建筑划归图书馆使用。这座建筑的来头可是不小,1903年,为迎接造访杭州的德皇太子,清政府专门选在西湖畔的孤山为其建造了下榻馆舍。 这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671平米。立面采用券廊式构图,四面设外廊,连续开半圆拱券。拱顶饰以灰色的弧形装饰线,中央做拱顶石。券间饰以方形的石柱,柱顶端有精致的花雕。建筑外墙用红砖实叠,屋顶用青瓦铺设。因外观呈红色,故人称“红楼”。
这样,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浙江省图书馆拥有了一红一白两座馆舍,与西湖的青山碧波相映成趣,给古老的西湖增添了些许近代建筑的气息。能在如此环境中读书习文、谈古论今真乃一大幸事。
1928年,浙江省选址在老浙江大学校内建造了新的浙江省图书馆。这座馆舍由已逝浙省都督汤寿潜捐资,其子汤拙存提议修造,由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1930年,新馆竣工,建筑为二层钢混结构,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做三段式处理,一字型排列。建筑座在高高的基座上,入口处开三门,门上的镂空雕花为江南民居的样式。上下层开矩形钢窗,充满了现代的气息,不过窗间饰以贯通上下的塔司干壁柱,雄浑有力,立即又把人们的视线带到了古希腊爱琴海边。柱头顶端的檐部厚重,用褐色机制砖砌垒,正中是由蔡元培亲笔题写的浙江图书馆字样。
立面中央开三间红色铁门,门上刻有花饰,其余各间均为通顶的支摘式方格玻璃钢窗,建筑内部大厅平顶做井字梁,楼梯两侧为爱奥尼克石柱,细部的处理上采用了中式建筑构件,端庄大方。
如今,这三座建筑依然作为浙江省图书馆的馆舍,并且军被确立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开办于1904年,由张之洞创办。原址位于武昌兰陵街,后来迁至博文书院。1934年,湖北省决定选址蛇山抱冰堂附近建设图书馆新馆。新馆由中国设计师设计,袁瑞泰营造厂施工,1935年建成,1937年正式开放。馆舍建筑高二层,地下一层,为钢混结构,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平面“凹”字型,入口处外凸,开三间大门,正中入口上方建有垂花门斗。门廊采用四根贯通上下的圆柱支撑,外墙用假麻石饰面,屋顶为歇山挑檐顶,四角飞檐,铺绿色琉璃瓦,屋顶下放饰以斗拱。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这里曾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办公楼,为此,湖北省图书馆西迁恩施。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复馆。建筑位于今武昌区武珞路45号,现为湖北省特藏部,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
安徽省立图书馆
1901年,安徽省藏书楼在省府安庆设立,其前身是敬敷书院藏书楼。民国成立后,在时任安徽省教育司长邓艺荪的倡议下,安徽省立图书馆成立。初设于文昌宫及存古学堂,后迁至鸳鸯桥,其藏书书源,主要来自各学堂衙署。1920年,聂宪藩出任安徽省长后,选址于安庆谯楼内建设了新的省公署。可是,他还没有搬进去就卸任了。继任省长许世英听从民意,将未使用的省长公署,以及周边天柱阁等建筑交由徽省立图书馆。1921年,安徽省立图书馆正式在谯楼内开馆。
旧址位于今安庆一中校内,主楼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墙用青砖砌筑,券廊式风格,入口处连开三券,下设踏步台阶。券间围宝瓶型护栏,券角的方石柱上饰有中式风格的花纹,线脚和腰线为西式风格,屋顶铺黑瓦。旧址现保存完好。
南昌:
江西省图书馆
1920年12月,江西省立图书馆开始筹建。1927年10月,江西省教育厅划拨南昌百花洲内的张、江、沈三公祠为馆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祠宇式的馆舍。1928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三公祠的基础上建设了图书馆新址。新址建于1930年,主楼高五层,钢混结构,青砖砌墙,立面做水平腰线分割,主楼与副楼之间有廊桥连接。
1930年,蒋介石为围剿中央苏区,在南昌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统一指挥赣、浙、闽、鄂、湘、粤、皖7省的军事和政治。其指挥部就设在江西省立图书馆内,直到1935年红军北上,蒋介石行营才从南昌转移到了武汉。抗战期间,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1947年由江西救济分署拨9千袋面粉作经费,按原样重建。解放后,随着省图书馆的迁走,这座建筑已经不再担纲曾经功能,日渐荒废。现已经成为一座危楼。在很多南昌人心目中,这座建筑与南昌起义旧址、南昌老邮局并称为三大民国建筑,真心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对旧址进行保护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