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救赎
2012/1/11 点击数:995
[作者] 追逐梦想
[单位] 黄丹华的博客
[摘要]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面对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冲击下以传统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信仰危机,痛心疾首地 喊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上帝死了!”,以此表达对人们失去固有价值观念的焦虑和建立新价值体系的渴望。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面对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冲击下以传统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信仰危机,痛心疾首地
喊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上帝死了!”,以此表达对人们失去固有价值观念的焦虑和建立新价值体系的渴望。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的上升中重复着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在结束了长达
十年的文革动乱,昂首迈向新世纪时,同样面临着原有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新社会价值体系重建的历史任务。
遗憾的是,三十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注重了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发展,忽略和偏颇了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
构建,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普遍的精神危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精神迷茫......
人们贪婪地、疯狂地追逐财富,全然不顾礼义廉耻、道德伦常、公平正义,在缺乏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理念
与社会共识的引导下,受物欲驱动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令人汗颜和有悖良知的丑恶现象,我们这个民族误入了精神
的迷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那里去?这个问题不断地拷问着我们这个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民族不甘沉沦
的灵魂。
当人们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一切;当人们为获取财富无所不用其极;当人们纸醉金迷、尽情挥霍享乐;当谎
言、欺诈、虚伪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当金钱、权力成为衡量人们成功富有的唯一标准;当一个民族的灵魂远离
了喧嚣的城市,蓬勃的生命,跃动的音符,成为空洞、干瘪、孱弱的躯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或许《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能给我们一个直观、形象的回答。《失乐园》描绘的仅仅是《圣经》中人类失
去幸福家园的久远传说,而这部作品描绘的却是现实与未来社会人们失去精神追求、灵魂空虚可能出现的悲惨结
局。
画面上,失去信仰寄托、精神支撑和道德约束的人们,在灰暗、苍茫、荒凉的天地间惊恐、绝望、凄凉、漫
无目的地奔逃、呼号、哀鸣。天空灰霾密布,家园一片废墟,象征传统文化精神的巨佛已然倾倒,象征现代文明
的大厦轰然坍塌,人们在痛苦、迷茫中奋力地挣扎,拼命地求索,竭力想逃离现世的苦海,悲惨的世界,去找寻
失去的乐园......
这样的警世预言,恐怕并非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者的杞人忧天,它是画家现实主义风格的真实再现,是对
现实社会精神危机的深刻反思,是唤醒深处危机却浑然不知的人们的急切呼喊。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民族再造辉
煌的盛世嘉年,但也是中华民族经受灵魂历练洗礼,走向民族复兴的艰难时代。
历经千年封建统治,中华民族在外族入侵、民族内乱的世事沧桑中,薀积了从未有过的向往、渴望追赶人类
文明的能量。挣脱封建专制的羁绊,走出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的泥潭,面对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迥异落差,中
国人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崇洋”热情,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弃我”心理,我们盲目将形而和形式上的追
求物质文明作为学习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唯一标准和唯一目标,对舶来品不加甄别的一概“兼收并蓄”,为我
所取,为我所用。
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我们一路狂奔,不敢懈怠。我们不断地给飞跑的躯体添油加料,却单单缺少了给这躯
体以精神养料的供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种源于灵魂空虚的精神危机开始日益显现,并逐渐成为阻碍和影
响社会健康发展的可怕隐患与致命顽疾。
这种带有时代印记的精神危机表现为务实追求与精神虚无的深刻矛盾。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过多的强调
人的至尊至重,实际上忽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的和谐统一,由此出现了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与精神
生活的放任自流这样一种极端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获利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支柱,而信仰才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单纯的物质
繁荣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已得到充分的印证。尽管与改革开放时相比,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国民的幸福感并未相应提升,相反却有了更多
的失落感与压迫感。
究其原因,除了与我们的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制度缺失等问题有关外,缺乏有社会共识的、理性的、科学
的、向上的社会价值体系也是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人,在原有
社会价值体系式微,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过渡期,社会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与主流价值理念的缺失导致人
们急功近利、是非混淆、行为失范,社会上假冒伪劣充斥,虚假、欺诈横行,自私、冷漠普遍,心灵空虚、意志
颓废、精神麻木常见,人们试图以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来填补日益贫乏的精神空虚,这正是社会转型期精神危机
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伟大的民族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基石。
我们强调金融危机的可怕,殊不知,精神危机的危害远大于金融危机的危害。金融危机造成的是人们物质财
富的损失,而精神危机造成的则是人们灵魂的丧失。经济上的损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以恢复,而精神上的损
失却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以恢复治愈,这却是中华民族难以承受之重。
“灵魂徘徊,靡所瞻逮”,行走于新世纪的我们不断地问自己,哪里才是安放我们民族灵魂的圣地?“从来
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找回我们民族的灵魂,还要靠我们自己。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上进、有责任感的社会价值体系,我们需要一个集
人类文明智慧于一身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一个丰厚、充盈、蓬勃、向上的健康心灵,让我们的民族魂得以发扬
光大,永生不朽。
站在《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前,我们看到了希望,在那些奔逃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心怀淡定,信心满满
的目光,这希望就在我们的心里,这希望就在我们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