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产业创新的分离

2011/11/6   点击数:703

[作者] 刘挺

[单位] 刘挺 博客

[摘要]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华裔教授,Data Domain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最近,Data Domain以21亿美金卖给了EMC。

[关键词]  科研 产业创新 分离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华裔教授,Data Domain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最近,Data Domain以21亿美金卖给了EMC。

2011年9月,武汉,全国计算机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李凯教授做了特邀报告,题目是:“Dual of Research(科研) and Innovation(产业创新)”,核心观点是:科研与产业创新是“二元”的,而不是“合一”的。这和我们多年追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理想完全不同,令我非常惊讶,如果是一般人讲这样的观点,我可能会认为此观点书生气太足,而不予理睬,但李教授在科研和产业上都取得了顶尖的成就,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能不使我提起全副精神认真地听他演讲。

李凯教授认为科研是把钱变成知识,产业创新是把知识变成钱。美国的科研和产业创新基本是分离的,分别在两个体系里“转”。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科研不受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限制。产业创新的经费主要来自风险投资,100家公司有一家获得风投,10家获得风投的公司里有一家成功。一个大学教授要去做产业,必须离开大学,至少离开几年时间,彻底进入产业界,按照产业体系里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去工作。

我自己在科研选题时,为了追求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往往非常注重实用性,总在问“有什么用”,这样思维被局限,一些天马行空式的大胆的想法不敢去尝试。现在看来,在大学做基础研究可以不去管有没有用,做应用研究也不必考虑满足现实的需求,而应该思考未来5-10年的需求,并且没有必要把应用模式想得太清楚。

我10年前也曾帮助学校创办企业,那时总是想:我们不熟悉市场,也没有资金,必须把技术优势发挥出来,因此设计产品时不能够充分地考虑市场需求,而是为已经掌握的技术量身定做产品,产品创新成功概率本已很低,而且企业不允许失败,非要约束地通过某种技术达到产品的成功就进一步增大了失败的概率,尤其是这种技术还没有达到独占的程度。

大学里的老师或学生去创办企业,必须转换思维,完全尊重市场的需求,不要把既有的技术、知识变成包袱。李凯教授在他创办的Data Domain公司中担任首席科学家,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公司做的技术跟他在大学时做的技术完全不同。他们在公司里认真地分析市场需求,理清技术/产品发展的路线图(Roadmap),重新开发产业发展中需要的新技术,一步步走向成功。

乔布斯做NeXT不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炫耀技术,而不能充分地尊重市场。有一种说法是乔布斯不做市场调研,只凭自己的天才引领潮流。我认为事实恰好想法,乔布斯回到苹果后,顶住压力砍掉哪些炫目的高技术,耐心地调研市场,彻底地服从于市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苹果的产品中也有很多高技术,比如最近的Siri,但设计产品的出发点是市场,而不能是技术,技术是在设计出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后根据需要集成进来的。根据市场找技术,还是从技术出发找市场,次序的不同,结果也不同。

李凯教授谈到,一些大企业的研究院做的研究并不能对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研究院做的是科研,而不是产业创新,输出自然是论文和专利,而不是产品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科研与产业创新的分离。近来一些领先的公司为了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干脆不设立研究院,比如乔布斯1997年重返Apple后取消了苹果的Research Lab。 CISCO、EMC、Google和Facebook都没有Research Lab。

我的偶像一直是王选,我崇尚能够把知识变成产业的人。现在想来,王选老师取得的巨大成功有其时代背景。二十年前,中国国内的企业都严重缺乏自己的研发力量,高校在教学科研之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帮助企业进行研发。今天,以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中云集了各个高校培养的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高校能做的短期研发工作企业几乎都能做,高校再去寻求“产学研”的同步融合就无法产生互补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需要回归基础研究以及长线的应用研究,走在企业的前面去探索技术,积累技术。高校的教师需要更长远的眼光。

科研和产业不是一条龙,而是两个体系,需要分别按照各自体系内的规则去运转。科研与产业创新的分离,使让双方都获得解放,分离反而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恰当的时间点、某个有真实技术需求的产品上自然地结合。美国是一个科研与产业分离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不断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家,现在已经开始让企业牵头带着高校搞科研了,然而,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高于中国,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美国人不断地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中国不断地跟随,这一事实表明:科研与产业创新分离的思想和做法是正确的。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ec5e90100vi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