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现系统不得不说的话
2012/6/17 点击数:2633
[作者] 七七云
[单位] 七七云
[摘要] 此次苏州会议,为了参会及会友,写了一篇发现系统的小文,不想被安排了一个发言。有了这个牵挂,会议听得总有一点不专心。不过会下和朋友们相聚苦短,也没抽时间准备一下发言。
此次苏州会议,为了参会及会友,写了一篇发现系统的小文,不想被安排了一个发言。有了这个牵挂,会议听得总有一点不专心。不过会下和朋友们相聚苦短,也没抽时间准备一下发言。
发现系统作为目前业界的一个热点,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北大清华等一批龙头老大们纷纷上马,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效应。很多馆对此还有些疑虑,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分歧之一:用户真的需要发现系统吗?
头脑风暴时专家之间也有了分歧,约翰霍普金斯的张东明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教师觉得发现系统没什么用,而新泽西大学的王永明老师说发现系统在他们学校用得很好。我曾与西安交大的邵晶馆长交流,就邵馆的观点来看,发现系统本来就是给普通用户而不是高端用户用的,换言之,它的受益面应该是广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教师可能只看本领域最顶尖的几种刊物就够了。研究生不论是开题还是综述还是为导师的科研项目搜集资料,都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大的用户群,而大部分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远远低于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他们真的需要一个整合易用的发现系统。从众多学校的使用效果来看,发现系统的确极大地提升了数字资源的使用量。
香港浸会大学廖子奇博士说:用发现系统检索出的文献,还是只能下载本馆购买了的。意即发现系统的功能被夸大了。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发现系统相比于联邦检索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仅能整合馆内资源,而且能整合馆外资源。检索出的馆外资源虽然不能直接获取全文,但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篇文献存在,这不就是”发现”的意义吗?在文献传递渠道畅通的情况下,从发现到获取也只是一步之遥。
分歧之二:发现系统是不是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头脑风暴时清华大学的陈武老师说:发现系统还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确实,目前的发现系统还主要定位于数字资源的整合,同时兼容了本馆纸质资源的一部分揭示功能,还不能将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利用完全打通,换言之即使有了发现系统,我们也不能抛弃OPAC。因为不管是Summon还是EDS都是数字资源提供商出身,他们的强项是内容。而Primo以系统集成商起家,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我想清华大学选择Primo可能也有此考虑,但在内容上还略逊一筹。
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发展怎么可能一步到位呢?从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联邦检索系统不也是过渡产品吗?2.0号称永远的Beta版,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殝于完善。目前发现系统的发展非常快,因为价格的因素,我们可以暂时持观望的态度,但是不能忽视资源整合这一必然的大趋势。数字图书馆已经发展那么多年了,数字资源无论从经费、资源量还是利用率上都远远超过了纸质资源,可是图书馆还只围着一个集成管理系统在运转。这合理吗?想起丫枝的提问:相比于纸质资源的加工,图书馆从事数字资源加工的人员为什么那么少?数字资源也需要整序、揭示、评估和推广,据我了解,国内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般差,想想有几个馆开展了数字资源编目?这就是业务流程的转变以及意识转变的问题了,可惜我们太多的馆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图书馆在跟上变化方面总是落后一拍,所以越来越沦落为一个Buyer。
咦,有点FQ了,关于发现系统还有太多的话想说,总之一句,不能被商家忽悠,亦不能固步自封。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