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现分析乱弹(1)

2012/8/9   点击数:2594

[作者] 崔雷的博客

[单位] 崔雷的博客

[摘要] 从1995年我发表第一篇高被引论文的同被引聚类分析论文算起,到今天已经将近20年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自己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一些感觉上的东西也逐渐发芽长大,但是,又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考证,所以就胡乱谈谈。

[关键词]  共现 种类 论文



既然是乱弹,就是胡说八道,胡思乱想,经不起推敲。大家看了一笑置之,不要当真啊。

从1995年我发表第一篇高被引论文的同被引聚类分析论文算起,到今天已经将近20年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自己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一些感觉上的东西也逐渐发芽长大,但是,又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考证,所以就胡乱谈谈。

1.共现的种类

共现分析如果从历史上看,应该是先提出了引文耦合和同被引的概念,但是最先实践中使用的是同被引分析,其后(?)又有了合著和共词分析,可以共现分析的项目越来越多,虽然还有共句子、共文摘的分析,但是基本上限定在书目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记录的范围内。从文献记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可分为篇内共现和篇间共现两种。篇内共现,是指在一篇文章内同一字段中共同出现的条目,如著者共现,著者单位共现,关键词/主题词共现,和引文共现(即同被引)等,也就是说,只有是同一字段中出现一个以上的条目,就存在着共现的现象。篇间共现,则是两篇论文之间相同字段之间出现的相同的条目,典型的就是引文耦合,在两篇论文的引文字段中存在着相同的条目。其余的,如主题词的篇间共现,就是以前提出的主题词链;著者的篇间共现则是一个著者写了多少篇论文了,可见,篇间共现有的意义大一些,有的则意义小一些。人类思维的习惯就是东西多了就要对其进行一番整理和归类,整理归类之后,对问题的认识就能清晰一些。这个篇内和篇间的提法,是从共现形成的角度来区分共现的类型的,如果能从诸多共现的功能或者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来进一步整理,则更有实践意义。当然,最好是理论和实践意义兼顾。

原文连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196&do=blog&id=6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