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现状及误区
2013/1/28 点击数:1720
[作者] 书缘
[单位] 书缘
[摘要]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传统服务内容,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至少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孔子时代,我们不应该盲目引进,简单模仿国外的学科服务模式,而应该研究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科服务之路。
(未能在希望发表的核心刊物发表,公开发表于此,或许能够供有兴趣者参考。论文写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能不能回过头来多看看自己家中的宝库???学西方也是要学西方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学人家的形式和皮毛!)
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的现状与误区
邢慧玲
(河南大学图书馆 开封 475001)
摘要: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传统服务内容,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至少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孔子时代,我们不应该盲目引进,简单模仿国外的学科服务模式,而应该研究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科服务之路。
关键词:图书馆 学科服务 起源 实证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初景利在《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一文中指出:“我国图书馆以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首创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服务、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06年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以来,学科服务的发展很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开始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积极推进面向院系和科研一线的学科服务工作。CALIS已经将学科服务作为十二五的重点工作,为此,在CALIS三期项目中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举办了5期学科馆员培训班,共有200余所高校图书馆的326名学科馆员(或未来的学科馆员)参加。可以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大学和专业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很多图书馆将学科服务视为深化用户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手段。” [1]与学科服务相关的研究自2007年起已大批量出现,以初景利、柯平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队伍硕果累累。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学科服务为先导,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遍地开花,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大有长足前进之趋势。但近来随着许多图书馆在推进学科服务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李超平在博客上发表了《学科服务:能走多远?》的博客后,[2]引起图书馆界的一些冷思考。否定者有之,怀疑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有些图书馆研究者已经随着云计算等互联网更高形式的技术浪潮转移了研究视角,这一课题是否会与前段时间学界集中研究又日渐被冷落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一样,成为过去式呢?
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学科服务”,它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会成为过去么?笔者试图从中国图书馆学史的视角,对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进行系列的研究,先弄清学科服务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学科?中国的学科起源于何时?中国图书馆服务与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进口的么?是从现代才开始的么?中国图书馆的学科起源于孔子的删诗书,定六义、列四科。孔子时代,中国学术的学科已经有了雏形。而孔子曾三次向周守藏之史老子求教,可以看作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曾经为孔子做了“学科服务”,并因此催生了中国学科的产生。孔子之后,中国古代图书馆始终把学科服务工作作为图书馆重要任务之一,其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只是我们过多地关注了中国古代图书馆的藏书职能以及在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成就,严重忽略了古代图书馆的信息集散功能和文化交流中心作用,认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借阅范围很小,甚至只藏不借,不具备服务功能。其实我们恰恰忽略了古代对图书馆的利用正是在小范围内,以馆藏地为中心进行不同层次的服务,有些是自服务,有些读者就在藏书中心周围生活,重要的文献使用者并不需要外借。中国古代图书馆人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远比我们现代图书馆人高,他们的学科服务层次也远比我们高且深,只是这些工作在当时没有被称作“学科服务”罢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过去不叫某个名字,就认为自己过去不曾存在过吧?他们也无须研究自己的核心价值,因为他们本身就在核心之内!他们也不需要嵌入,因为原在本体中。只有日益加重了被社会边缘化危机的现代图书馆人才极需研究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何在!
近来的学术导引测重于图书馆技术与国外图书馆经验,本无可非议,但中国图书馆的传统学术研究却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即便偶有青睐,也是关于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对古代图书馆的藏书服务和知识服务方面研究者甚少,忘记了这才是图书馆立馆之本。仔细想来,无论是国外热推的学科服务,还是核心价值观,翻翻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库,都是我们的传统精华部分,我们只看到了“西学东渐”,却完全忽视了古代也曾“东学西渐”!我们太忽略自己了,是该警醒,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学,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了。当然科学技术我们不如国外发达,要虚心学习,但我们在参考借鉴他们的同时,何不也从自己家里的百宝箱中翻一翻呢?或许比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收获更大呢!
笔者认为,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中国图书馆学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学科设立便久已有之的传统服务。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古人和我们的现代人共同忽略了它的存在,未对其进入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到西方,却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学习,将其提炼为新的学术思想和服务模式,又倒流回中国。我们应该把视线投向中国古代图书馆史中的传统精华,从根本上学习和研究学科服务历史与经验,将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图书馆界学习西方模式、重塑学科服务理论、探索学科服务实践,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史中的当代史来研究和发扬光大。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学科服务理论和实践模式来。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起源,并查找与梳理图书馆史中的服务实证,无论在理论价值还是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都是迫不及待需要立即做起的事情!可能会对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能对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走出困境起到借鉴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初景利在Calis学科馆员培训班的培训课件中这样描述学科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学科馆员的起源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初,英国的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60-90年代达到非常普及的程度。在美国研究性大学图书馆,初期的方式是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1950年,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随后,在其他一些国家,研究性大学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推行了这种模式。到二十世纪中期,学科馆员制度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得到普遍确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各研究大学的图书馆普遍扩建了一个或多个相关学科为主的学科图书馆。在我国,专门介绍学科馆员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87年和1989年。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引入学科馆员制度,标志着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得到国内的认可和接受。” [3]国内学界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问题研究较多,对公共图书馆是否需要进行学科服务、如何进行研究者较少。迄今为止,国内的主流观点,都是将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而且认为国内的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均源自于国外的服务模式。并且积极引进学习,付诸实践。由于二十年余来许多图书馆学者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身体力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荜路蓝缕之功将在图书馆事业史上记下浓重的一笔。但由于引进国外研究热点及服务模式时,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上也没有更具中国特色的强有力支撑,致使研究文章盲目跟风,学科服务实践简单模仿,出现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严重问题,形成了明显误区,影响了学科服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及有效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起源与实证问题:
1. 学科服务的起源与基本概念研究
究竟何谓学科?何谓学科服务?中国的学科起源于何时?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起源于何时?有无进行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史研究之必要?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史应如何分期?各期有何特征?我们应该从学科服务的基本概念入手,从史的角度对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进行纵向研究,并进行横剖面的实证分析。其实关于学科的定义是比较统一的。《教育大辞典》将学科分成两方面:1.1.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2.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通用。这也应该是广义与狭意之分。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能够涵盖大学课程中教学科目的。而我们现在许多文章所进行的研究,应该主要指第二种含义,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界研究得如火如荼的课题,公共图书馆似乎不大插得上话。这是顶层研究设计的问题。本文所探讨之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取第一种含义,亦即广义层面上的研究,包括第二种含义。图书馆界所言之学科服务也应广义和狭意兼顾,不可仅取狭义面。
2.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国古代图书馆人有没有对某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者进行文献和知识服务?是什么样的服务模式?有何特征?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是怎样的?他们对现代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有何借鉴意义等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西方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的学科服务起源完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百多年春秋初期老子与孔子的时代。古代中国图书馆和西方古代图书馆一样,担任图书馆管理的人,往往自身就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或兼任某种重要的社会工作。甚至一直到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到分工过细、中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大都需要专职工作外,整个图书馆发展史的多数阶段都是图书馆员要同时具有图书管理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的。即便是当代国外的图书馆员,不也是需要图书馆和某一专业的双硕士学位么?
3.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与实证研究
近代中国图书馆引进了西方的图书馆思想和办馆模式,图书馆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传统的学科服务理念和服务习惯并未被遗弃。图书馆人一代又一代坚守服务阵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民国时期从图书馆馆长到图书馆员,多数是学有所长的专业学者、教授、研究者,图书馆长和图书馆员的地位远远高于现代图书馆人。他们未离开自己的服务核心,学校领导甚至在战争年代都将图书馆的利益放在首位,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图书馆就没有大学。近代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也做得远比现在好。他们在管理图书馆的同时,经常到院系进行教学辅导,还将相关书籍集中于院系,现在的院系资料室其实就是民国时期图书馆深入院系进行学科服务的产物。图书馆人不但在院系建图书室,还建立参考研究室,他们的参考咨询工作也远比我们现在做得好,虽然他们还不懂得互联网。他们与研究者、读者是一家人,是真正了解院系学者对图书文献及信息需求、并能在当时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要的图书馆人。
4. 中国现代和当代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国现代图书馆仍然一直保持着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优良传统,五六十年代图书馆长仍然大多是有极深学问的专家,他们的学科服务仍然十分深入,有许多可以证明的实例。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代的喧嚣也导致了图书馆的浮躁,服务理念日渐淡漠,但仍有许多图书馆人坚守在服务阵地,尽心尽职地做着本职工作,一切为革命的时代深层次服务就谈不上了。改革开放之后,图书馆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图书馆规模也日渐扩大,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进入计算机时代,图书馆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图书馆设备的更新换代上、图书馆服务技术的提高与创新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进行适应性变化。过于集约化的管理,过于频繁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词汇使我们把图书馆的本质服务理念淡化了,我们传统的学科服务模式与理念被忽视了。但是也不能说从文革至98年以前中国图书馆就不再有学科服务了,坚持传统学科服务者仍大有人在,只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称为“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罢了。20世纪末,中国高校图书馆界的学人,受西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影响,引进了学科服务理念与模式,积极探索中国高校图书馆和学科服务创新,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但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图书馆界已经存在了许多积弊和现实障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与将来,重新从社会和顶层设计中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服务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是需要我们始终坚守的阵地!
5. 西方图书馆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借鉴研究
近些年来,我们过多地学习了西方的技术和方法,过多地关注了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思想观念,急于向他们学习,却没有认真分析国外的图书馆服务与现状哪些是历史传承,哪些是创新发展,哪些是从东方传统文化继承的文化遗产,哪些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历史发展阶段有什么特色,哪些适合中国国情,哪些模式应该扬弃,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创造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学习中哪些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除技术与形式外,我们更应该更新哪些观念,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落后状况,我们在改革和创新中国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什么不足。
6. 云计算环境下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
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遇到瓶颈,一方面,人们利用图书馆文献和信息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被闲置,不去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正在到来的云计算互联网环境下,除了少量图书馆技术与创新人员外,多数图书馆员不再需要守候在图书馆被动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会发生极大变化。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还需要么?应如何创新?其实,无论图书馆环境如何变化,是传统的藏书楼还是高端的云计算环境,图书馆的服务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迫切需要。读者需要得到更加个性化、更加专业化、更加便利的泛在云服务,云计算环境将为图书馆传统的学科服务开辟新的天地,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促使图书馆向更学科化、更高水平的云服务方向发展。我们会更多地回归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优良传统,更多地融入科研一线,学科馆员会更多地成为学科专家,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也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许多学科馆员将和我们传统的图书馆人一样,自身就成为一流的专家学者!
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起源与实证研究,范围远自中国学科的起源,近至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纵轴,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进行取证分析,搜集资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综合运用中国图书馆学史、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采用文献筛查法仔细梳理脉胳,注重实证。在涉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科服务史时,认真研究古代图书馆学史著作,比如南宋秘书监程俱的《麟台故事》、南宋著名私人藏书家郑樵的《通志.校仇略》等等,从中可见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思想是非常先进和优秀的,甚至有比当代图书馆更实用、便利之处。过去学界所认为中国古代图书馆重藏轻用的思想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图书馆对文献的利用只是方式和对象不同而已。崇文院的藏书流通十分频繁,以至不得不在后期将其关闭。三馆一阁中学科馆员(馆职)和一般工作人员(职事官)是和读者(馆阁读书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服务无时不在,交流无微不至,堪比当代的泛在图书馆。北宋皇帝也认为“图书之府,所以待贤隽而备讨论也。”可见古代图书馆人十分注重图书馆的利用,也十分善于利用。又如中国古代图书馆人老子对孔子的学科服务;宋代三馆一阁对青年才俊从少年时即开始全方位、全过程地提供跟踪服务,直到成才入仕;三馆各有分工,为不同学科的需要提供全程服务。明清此类事例更多,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即便在战争状态也做得很好。北京大学图书馆员顾颉刚对胡适的小说研究就提供了学科跟踪服务,他自己也成为当时知名学者。对这些典型的学科服务事例要深入挖掘材料,提供足够强的证据链。通过史料与史实的深入分析,为当代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参考和样板。
在澄清概念、重新定义学科服务范畴、扩大和延伸学科服务研究领域、从起源和实证上做一基本研究之后,关于学科服务的历史研究、核心价值、服务技能与手段、知识产权等问题均需深入、长期地进行研究,而不是龙卷风似的打哄研究一阵便又置之脑后,学科服务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足够我们继承、创新、借鉴西方先进模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若问学科服务能走多远,她来自于遥远的古中国,已经穿越了数千年,她将与时代同步,走向永久的未来,甚至在图书馆消亡之后,她会仍然健在!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 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 [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04.
[2] 李超平.超平的博客.学科服务:能走多远?[EB/OL] [2013-01-11].http://www.mingzhiguwen.net/archives/1876.html,
[3] 初景利.学科服务概论.[ EB/OL] [2013-01-11].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第一期学科馆员培训班—培训资料. http://calis.lib.sjtu.edu.cn/o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