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否定就饿死了
2013/3/26 点击数:2561
[作者] 紫藤花园
[单位] 紫藤花园
[摘要] 余英时先生的思想,我读懂了。一边翻书,一边在想,余先生著书时的表情呢?除了理性阐述,没有焦虑吗?反正,每一行文字,都让我这个读者,焦急万分,是的,我急着为传统文化辩护。精华与糟粕,平心静气的去甄别,我们急需如此明智的态度,先做到明于心,再谈扬弃,而后才能真正践于行。
余英时先生的思想,我读懂了。一边翻书,一边在想,余先生著书时的表情呢?除了理性阐述,没有焦虑吗?反正,每一行文字,都让我这个读者,焦急万分,是的,我急着为传统文化辩护。精华与糟粕,平心静气的去甄别,我们急需如此明智的态度,先做到明于心,再谈扬弃,而后才能真正践于行。
“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贵君轻”“有教无类”“朝闻道,夕可死”“见贤思齐”“本立而道生”。。。。。。这些,拿出来与世界接轨,是不是也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脸红得捉襟见肘?
余先生也一定在深深叹息,我们毫无留恋的扔掉了自己的精神食粮,不必费心去摆“体”与“用”的位置,舶来品更受用,民族荒芜与文化沙漠都不担心,反正还有外国的月亮照着,更大更明,不必思考,流行什么,崇拜什么。
余先生用“抽象否定”与“具体否定”概括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取舍态度。因为“抽象否定”,因噎废食,不惜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腰缠万贯,大腹便便,论物质个个很饱满,可是,我们的精神面黄肌瘦,快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