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2013/4/10   点击数:2387

[作者] 听话丫头

[单位] 听话丫头

[摘要] 偶尔也会想,我还啥时候能想写博客呢,可以像从前那样,有情绪了就上来叽歪两句,然后我给了自己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大概要再过个两三年,等到婚姻生活变成家常便饭,学业生活换回两张文凭,像小九那样,工作安稳,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又转念一想,到了那时候估计又要研究生娃,估计也没什么时间。 其实,上面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书写自己的内心,从来不计较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是我还有没有完全调式好,我正在苏醒。

[关键词]  博客 劳作 法律



很久不在博客里写东西了,写的少了,不像以前那么多感慨了,以前感慨多,是因为生活简单,情绪繁忙,现在是生活繁忙,情绪都归隐了。

偶尔也会想,我还啥时候能想写博客呢,可以像从前那样,有情绪了就上来叽歪两句,然后我给了自己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大概要再过个两三年,等到婚姻生活变成家常便饭,学业生活换回两张文凭,像小九那样,工作安稳,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又转念一想,到了那时候估计又要研究生娃,估计也没什么时间。

其实,上面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书写自己的内心,从来不计较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是我还有没有完全调式好,我正在苏醒。

我目前的关键词是急躁。想的多而做的少,我想我应该把“想法”变少,这样就可以与我“做”的少相匹配了。

今天下课,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宽敞的新修的柏油马路,春风像个小伙子不懂礼貌地吹来吹去,我打扮的很怪异,带个帽子,穿个肥裤子还有老公的羽绒服,背个红书包,悠悠荡荡地走。昨晚写作业很晚才睡,以至于我有些恍惚,可是我还是精神的,我一路走一路看已经拆迁的曾经破败不堪的白家堡变成一片更破败的废墟,几个工人在那片残桓废土里架起一组组的铁家伙正在往地下面注入水泥浆,还有一群人穿着灰色黑色的衣服手里扛着洋镐走到我的后面去,一切都是需要改造的样子,或许明天或许明年,这里会有一片新的高耸的楼宇密布起来,让我无法从黑大汇文楼走出来一眼就望得见回家的路。我站在红绿灯的角落里,看到原来的学兴路斑驳迷茫,比从前更颠簸更狭窄一直通向这片新废墟的尽头,然而它却永远要走到尽头,消失的学兴路,会有人怀念吗?反正我的记忆里,偶尔乘坐一次的83路途经这里,都会不停地晃来晃去,沿途做生意的操着各色口音的小商贩和白家堡土著把这里映衬的让人目不暇接,有种颓废的华丽感。它现在没了,白家堡和学兴路将消失在哈尔滨的地图上,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文明与学院派的理工科技园。再见吧,神秘的市井味道和杂乱的人声,他们都去了哪呢?

近来,我的电话里最常显示的两个字是姐姐,不是她给我打过来,就是我给她打过去,今年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继哥哥和嫂子去牡丹江稳定下来之后,姐姐也行动了,她卖掉了自己含辛茹苦打拼八年攒钱盖起来的房子和经营的店,去鸡西打算做起了卖馒头的生意。姐姐和哥哥不同,她对自己的小家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跟姐夫一起从零开始,很拼命地做事,到了这两年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客源,商店里的生意不错,日子过得也很开心,只是小外甥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姐姐和姐夫也不愿意一辈子待在农村,终于咬着牙卖掉了房子,对她来说卖房子是很痛苦的事,她哭了几天,我们都安慰她,给她鼓劲,让她好好干,爸爸也总叮嘱我多关心姐姐,多说给她加油的话。这几天她们一家到了鸡西,馒头店也筹备的差不多了,小外甥也入了学,都还不错。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给姐姐的温暖也是给我自己温暖,家人像是我的双臂,随时需要都可以给我抱慰。

最苦的是父母,爸爸要去劳作,妈妈也去牡丹江哄侄子了。中国人的观念就是为了下一代,有时想想,真是苦了这一代。假使未来,我们这一家人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他们最终肯定不知道他们的祖先为了下一代曾做过怎样的努力和牺牲,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倡导的孝顺还是对的,立家谱也是对的,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本,可惜我们家没有家谱,而且又是那么普通的一个小家庭,他的演变终将掩埋在历史里,就像消失的白家堡一样,让身世成谜。

前几天看报纸,很多博客网站都关闭了免费博客功能,那么多人的那么多故事一下子消失了。这些无形的载体真的太不可靠了,那些关闭了博客的网站真的太不像话了。每个人在任何时间留下的任何文字对他本人来说都具有意义,现在我们的虚拟财产保护几乎一片空白,这样的法律什么时候出台呢?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8b7af0101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