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灵凤《读书随笔》三集
2013/4/15 点击数:1146
[作者] 绿树临风
[单位] 绿树临风的博客
[摘要] 最初喜欢这本书是受到《读书随笔》书名的吸引,之后是欣赏它清雅的封面装帧,匆匆翻阅,就喜欢这种千字文短小精悍的篇目,再仔细一读,便喜欢那散淡、闲适,淡而有味的文字了,慢慢地读进去,接着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最初喜欢这本书是受到《读书随笔》书名的吸引,之后是欣赏它清雅的封面装帧,匆匆翻阅,就喜欢这种千字文短小精悍的篇目,再仔细一读,便喜欢那散淡、闲适,淡而有味的文字了,慢慢地读进去,接着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读书随笔》共有上中下三集,一集收录了读书随笔46篇,文艺随笔30篇、北窗读书录35篇,二集收录霜红室随笔146篇,我所读到的是三集。
这本不算厚的小书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8年1月第一版,共406页,32开,由三部分组成,晚晴杂记24篇,香港书录32篇,书鱼闲话15篇,另有译文附录8篇。
总的来看,书中最早的文章写于二三十年代,最晚的写于七十年代初期,前后差不多有半个世纪。这些随笔用叶灵凤自己的话来说:读书很杂,古今中外,线装洋装,正经的和“不正经”的书,他都爱读。杂之中,却也自有重点:文学的、美术的和香港的——前两类显出他作家和画家的本色,后一类就正是他下半生生活所在的地方特色。
第一部分晚晴杂记,是作者晚年所写与读书有关的散文、小品文,其中《旧作》,《关于写作的老话》,《关于内山完造》等其细腻的笔触、亲切自然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香港书录,是作者旅居香港期间,发现有关香港发展史研究方面空缺时,所做的一系列书籍辑录、介绍工作,也是他一生工作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研究香港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这部分有关香港的著作书目,是自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一百多年间描述香港历史和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著作,由在香港居留过的英国人、葡萄牙人及香港政府著作出版。)这些非常有特色的文章,简洁、明了,让你用几分钟的时间大致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是一篇篇出色的书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氏评写英国人香乐思关于香港自然的著作:“《香港的郊野》内容很丰富,富于自然科学知识和趣味,可说是一部很好的科学小品集。诚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是一个自然爱好者,在这小岛上消磨了二十年岁月,平时留意观察,耳闻目睹,随手札记的收获。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岁时记的体裁,按照一年四季的时序,从一月到十二月,按月记载香港的草木虫鱼花鸟的情况,材料的来源都是他自己平时见闻观察所做的札记,读起来很轻松有趣。”读到这里,我记下《香港的郊野》这一书名,马上去百度搜索从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写书评写到让人立刻想找来一读的效果,应该是书评的极致,这是他写的较好的篇目。
从读这部分香港书录中我受到启发,决定以后把自己读过的,对自身影响深刻的书做一个简要记录,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也可叫做书评。
第三部分书鱼闲话,是叶灵凤作为一个读书家、爱书家、香港有名的藏书家所写读书、爱书、藏书逸闻趣事的文章,其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精致细腻的艺术剪裁,简洁、活泼的文字处理,读来让人不忍释手。
本书最后一页的附录,介绍了一本叶氏重要的书《香港方物志》,这是叶灵凤的代表作,是作者三十年代后期旅居香港,因见有关香港方物的记载几乎是空白,撰写了一百几十篇文章,结集出版的,它不是纯粹的科学小品文,也不是文艺散文,文字平易亲切,趣味盎然,被认为是他写得最出色的散文随笔。
本书中唯一遗憾的是,作者所收入译文附录中部分篇目有些怪异无聊之谈如荷尔布洛克.杰克逊的《人皮装帧》等。
(叶灵凤(1905~1975),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亚灵、霜崖等。画家、作家、爱书家、藏书家。江苏南京人。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