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西(余子牛)
2013/5/8 点击数:2802
[作者] 难得“湖图”
[单位] 难得“湖图”
[摘要] 2008年3月,客居深港的湖南大学77级校友,打算办一场“纪念77级入校30周年”活动,邀请我帮忙策划。之前,我已听说熊晓鸽先生(77级外语系学长)正在出资拍摄《高考1977》(此片已公演)。两个活动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十年河西
余子牛
2008年3月,客居深港的湖南大学77级校友,打算办一场“纪念77级入校30周年”活动,邀请我帮忙策划。之前,我已听说熊晓鸽先生(77级外语系学长)正在出资拍摄《高考1977》(此片已公演)。两个活动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春伊始,我不可谓不忙,但还是不假思索欣然应允。原因有二:家兄是湖大77级的,他的同学不少是我现时好友,且目前与我过从甚密的在深校友中,以77级的为多;77级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也算是开了新纪元,有值得一说的素材。
我打算以访谈会的形式展现这批幸运儿的“前世今生”。整个过程用PPT做背景,由主持人串讲。
校友会会长给我提供了一份花名册,都是现居深港的湖大77级校友,大约60来人。这些人有的在市、区政府做领导工作,有的是大国企的老总,有的在香港做“买办”,有的经营个人产业,也有的如闲云野鹤赋闲在家,读闲书,谈风月。听说要搞入校30年纪念活动,大家一阵激动。纷纷将老照片转发过来,给我打电话出主意,双休日还聚到一起商量方案。仿佛一夜之间发了少年狂。足见78年的那个春天在TA们心目中的份量。
受学长的感染,我用几个晚上赶制完PPT和串联词。整个过程也是百感交集:或喟然长叹,或哑然失笑,或冥然而思。我想,任何人面对这段历史都不会不动情的。
一个周六的下午,访谈会假座投资大厦宾馆举行。湖南大学书记专程从长沙赶来,可见母校对这次访谈会的重视。书记也是湖大77级毕业生。深港两地77级校友,能来的都来了,有的还带来了老婆孩子,一些学弟学妹也闻风而至。大家随意地围坐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前。舞台放置几张沙发和一个茶几,意在营造聊家常的气氛。
主持人大名鼎鼎,乃是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的金牌主持冯祺。他是湖大汽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做起了“红爷”,帮全中国孤男寡女相亲。来深圳后供职于一家知名媒体。看电视还不觉得,生活中与冯祺对话,感觉他嗓音不是一般的好听,真是金声玉振。
右边是金嗓子冯祺
场灯渐暗,音乐骤起。进入第一部分 “命运的转折”。我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做背景音乐,大家的心情顿时凝重起来。
如果没有77年的那场高考,学长们将经历怎样一种生活呢?下面是他们在高考前的生活场景:
1、上山下乡:
2、大串联:
3、当红卫兵:
4、当农民工:
5、开手扶拖拉机:
6、跟村姑一起科学育种(育稻种,不是人种):
7、当贫下中农代表:
唐学长第一个接受访谈。第一张照片由他提供。他谈到了当年插队的艰辛,话题有些沉重,说些什么,我都记不得了,以前的影视作品有太多类似的画面。倒是照片里年轻人那渴望的眼神让我刻骨铭心。有意思的是,座中诸君居然没有把唐学长从照片中辨认出来。插队的地方在湘西靖县。我们博客里,学华兄的《奇趣寨牙》说的正是此地:不通公路,野猪出没,虎豹伤人,还有放蛊的奇俗。从驴友眼中看,当然是奇趣,但时间倒回去四十年,在知识青年眼里,估计不能用“奇趣”来形容了。
张学华作品
张学华作品
关于77年高考,唐学长披露了两个细节。一是限制了年龄。所以77级学长年龄齐整,反倒是78级学生大的大,小的小。第二是政审颇严,主要是审家庭出身。有些高分入围的考生,因为出身地主、资本家,或有海外关系,被活生生审掉。记得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谁,已记不清,希望有人帮我补充。
随后被访谈者,大都绕过考试过程,浓墨重彩描述拿到通知书那一刻的兴奋。这大概是他们一生中最高的兴奋点吧。白学长说:听到被录取的消息时,正在田里劳作,当时好冷啊,“老子把锄头一扔,跑上田埂狂奔,就像发了疯一样”。我想象其状应与范进中举差不多。
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我从网上搜得一些资料,其中有段这样的描述:“决断——邓小平一言拍板恢复高考。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26/173518517217.shtml)当年由一人拍板的上山下乡运动,把千百万知识青年发配乡村;如今又是一人拍板,让他们重返校园。一个人的决断,可以导演一个民族的大悲大喜,对这个民族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歌曲,引出第二部分“欢乐的校园”,即刻把大家带入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先看几幅校园生活旧照:
先说说那个时代吧。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政治争斗过去后,中国人仿佛感到一个太平盛世的来临:一批文艺作品被解禁,一些人被解放,无休止的大型政治运动稍有收敛,人们可以私下里发表一些政治见解,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当时流行一首郭沫若怀念毛泽东的词,其中的几句颇能说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人们的心态:“雨过天青云散净,驱除四害朝晖启。满山河,一片大红旗,迎风舞。”
看看照片,主人翁们无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朴实的衣着,无邪的笑容,憧憬的眼神,个个都似踌躇满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少年。那时,男生不懂扮酷,女生不会卖萌,人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咬牙切齿于贪腐——这是一个多么清纯的时代!
正所谓幸福的人无不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所有上台接受访谈的学长大多重复叙述着几乎相同的校园幸福生活。说着说着,话题转到了学生文工团。
文艺青年是个永恒的话题。各个时代——艰苦的或是富足的时代——都会产生充满激情的文艺青年。校园文工团员是当时学生中的明星人物,每年在学校大礼堂举办的文艺汇演如同央视的春晚,能上“春晚”的,都非等闲之辈, 即使摊上灯服道效,甚至拉幕布都是件荣耀之事。(北京的智勇兄别看他现在坐拥大型企业,势倾天下,当时只是一个拉幕布的)记得熊晓鸽是我们心目中的“男高音歌唱家”,主打节目有“再见吧妈妈”;兰学姐是著名舞蹈家,保留节目为“新疆之春”。他们都来自77级。还有个弹琵琶的学妹,平时都是板着面孔独奏,表情像弹棉花的。忽然一年自弹自唱《蝶恋花.答李淑一》,纯正的苏州评弹味道,让台下观众大吃一惊。雷鸣般的掌声终于催开她脸上的笑容。
虽然湖南人的普通话说得不普通,但话剧在当时校园舞台上还是挺受欢迎。特别是政治班的师兄会写剧本,看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就像吃自家阳台上种的蔬菜,别有一番情趣。当时自创的话剧,比较有名的是《晚上八点钟》,讲的是新陈世美的故事。王学长编剧,演职员均为77及学长。这是剧照:
三十年后,看看主要演员变成了什么样子:
真是岁月无情啊。
访谈会上还回顾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缺少爱情的校园里算得上一个传奇。为了尊重当事人隐私,此处隐去520个字、8幅珍贵照片。
第三部分为“相聚深圳”。前面说过,77级学长在深圳做出了一番成绩,且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身居高位的学长惯于低调行事,可说的例案很多,提供的资料却很少。尽管如此,从仅有的几个人物身上,可窥见学长们在自己擅长的行业内登峰造极的能耐。由于那个年代结下的深厚情谊,大家互相帮助,经常走动,时时小聚,校友会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由于来深较早,事业有成,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让在座的学弟学妹们羡慕不已。
最后,作为78级学弟,我给访谈会送上一份礼物,乃是特意为这次访谈会拟写的一幅对联:
湖大位于湘江之西的岳麓区,长沙人习惯把这片地方称为河西。三十年了,关于河西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尽管我们工作生活在八百里的南岭之外,对母校的思念之情并未因路途遥远而衰减。
这幅看似平淡的对联,其实是镶名联。镶进了19个人名,皆是从会长提供的60位77级校友花名册中挑选的(由于镶名的缘故,有悖马蹄格法则)。名字用长沙方言镶入(长沙话H与F、ZI与ZHI、CI与CHI、SI与SHI、前后鼻音不分),外地人读来会有点费劲:
原想聊博一笑,却引起学长们无限的兴致,大家对照着自己的名字,小乐了一阵子。礼物似乎得到认可。
又是五年过去了。座中人已老:不少学长已退休回家,含饴弄孙,轻易不出家门。也有人往返于长沙深圳两地,早早做起了候鸟老人,想见个面都不那么容易了!真是座中人已散。
好在记忆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