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期刊约稿
2014/1/6 点击数:955
[作者] 图林小子
[单位] 图林小子
[摘要] 期刊约稿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更是如此——与其说是与著名专家和教授约稿以提高期刊的被引率和关注度,还不如说是为了讨好他们,以便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得到关照及捞到好处。
期刊约稿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更是如此——与其说是与著名专家和教授约稿以提高期刊的被引率和关注度,还不如说是为了讨好他们,以便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得到关照及捞到好处。
特约稿件在每一期刊物中所占的比例应该以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标准,一般的人会认为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刊物不舍得花钱,没有一篇约稿,那这个刊物永远没有出头(成为核心期刊)之日,或者迟早会被挤出核心期刊之列。但是那种倾注大量的钱财、集万千(专家和教授)宠爱(约稿)于一身(于每一期或某一期)的刊物,除了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之外,也会让国人诟病。
个人认为,每一期的约稿数占当期稿件总数的比例,以5-6%为宜,也就是对于一本有大约33篇文章的期刊来说,有1-2篇文章为特约稿件是最好不过的,太多是对期刊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会对期刊未来发展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太少则对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利,使刊物逐渐被学界和业界边缘化,甚至被学界所遗忘。
既然期刊约稿对一个期刊的发展必不可少,那什么样的人是期刊约稿的重点对象呢?一般的期刊编辑都会把目光瞄准那些名气很大的老专家和老教授,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的稿件很容易为期刊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好处,但是向他们约稿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包括不能及时赐稿(因为他们太忙太忙)、稿件缺乏生气(都是一些陈旧的话题)以及一些古板或说教式的言辞,没得商量,没有新意。
依我之见,期刊编辑约稿的重点对象应该集中于年纪较轻、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创造力旺盛的中青年人群。期刊社向他们约稿,一可以及时收到稿件,不致于拖半年甚至一年也见不到来稿;二来可以少付甚至免付稿费,因为这些人正处于学术积累期,不会计较报酬和得失;三是论文的观点新颖、思想活跃,容易使年轻读者产生共鸣和激励作用,从而对他们的科研和工作产生更大的影响。
国内目前颇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为数不少,从北方数到南方,可以数出一大筐,例如北京的黄国彬和李书宁、湖北的邓胜利(似乎还有一个浙江的阮胜利,他们两个人只是一字之差啊,只是后者这几年已经销声匿迹了)、湖南的杨思洛、江苏的顾烨青、上海的刘宇、福建的郑锦怀、广东的庞弘燊,等等等等,不胜权举。如果跟这些青年学者约稿,一定会大大增加期刊的人气指数,也会为期刊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