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吴建中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

2014/5/14   点击数:4390

[作者] 误入奇图

[摘要] 1、美国情报学家兰开斯特在重温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时,提到他对图书馆学忽略用户问题的忧虑,他说,这五条法则中,其中有三条提到读者——图书馆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使用者。这些年图书馆用户、信息用户已经被诸如元数据、本体论以及数据管理之类的东西挤到一旁。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焦点已经从人和服务转移到数据——数据库本身、数据的典藏和保护,甚至是数据的创建。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假如这些数据最终得到利用,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些数据,它们又是如何被使用的。

[关键词]  转型 超越 图书馆 吴建中



1、美国情报学家兰开斯特在重温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时,提到他对图书馆学忽略用户问题的忧虑,他说,这五条法则中,其中有三条提到读者——图书馆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使用者。这些年图书馆用户、信息用户已经被诸如元数据、本体论以及数据管理之类的东西挤到一旁。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焦点已经从人和服务转移到数据——数据库本身、数据的典藏和保护,甚至是数据的创建。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假如这些数据最终得到利用,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些数据,它们又是如何被使用的。

2、技术至上不仅充斥于图书馆学文献里,也反映在图书馆工作中。在图书馆新建热之后,又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图书馆设备翻新热。在图书馆学教育重技术,图书馆管理重设施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犹如一列不断加速的火车在田野里疾驰狂奔,但当人们发现这些高投入并没有得到高回报的时候,反而会影响和损害图书馆的对外形象。

3、图书馆正处在旧范式向新范式过渡的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作为成长中的有机体,图书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中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对图书馆的范式转换和未来发展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当信息用户从更多不同渠道获得不同载体、外形和内容的信息时,图书馆还能满足于只是图书提供者的对外形象吗?

5、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服务及其效益上。图书馆一旦融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永不信息的循环中,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任务不断出现。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度越高,图书馆的价值就越大,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正是这种以需求为调节手段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图书馆不断向前发展。

6、所有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都应该不断适应由用户驱动的各种需求,并提供给他们相应、创新、增值的服务。

7、图书馆应成为嵌入用户工作环境的机器,要支持用户利用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图书馆自己占有的信息去创造价值,要从技术的沙子里抬起头来,去观察用户的环境,发现契机,发现服务,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创新应用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服务机制。

8、图书馆2.0基于Web2.0,其核心是交互和共享。用户驱动是Web2.0和图书馆2.0的共同特征,用户不仅仅是参与者,而且是共同创作者,图书馆与用户共建和共享知识服务体系。图书馆员在图书馆2.0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在操作层面需要图书馆员更为积极的引导。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包含了所有与图书馆生存和发展有关也没联的组织和人群,只要这些利益相关者需要信息帮助,图书馆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服务。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随着职业的变化而变化。图书馆员应该把适应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作为自己新的职业追求,大力发展图书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咨询研究能力。

9、图书馆2.0四原则:图书馆无处不在,图书馆无障碍,图书馆邀请用户参与、图书馆利用最新技术

图书馆2.0七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吸引用户参与、关注用户体验。

图书馆2.0是信息资源与人的资源互动的典型方式。

也许,图书馆2.0只是一种理念和方法,是一种作为过渡的存在,缺乏由下而上的动力(即使用者需求的驱动力),其持续力与影响力还需观察。

10、图书馆2.0逐渐退热的同时,Facebook等更实在的虚拟形态的社交媒体正在兴起。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的热情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如今大部分的图书馆都在应用社交媒体技术与读者或用户进行交流,这些虚拟方式给予我们诸多启示。Web2.0也好,图书馆2.0也好,第二人生也好,它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当借用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它们能帮助我们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11、许多年轻的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再局限于图书,还需要在信息包括音乐和电影与人之间做好组织和沟通。

12、人们普遍认为图书馆学太传统,尤其是字面上有“图书”二字,妨碍了人们对图书馆学系统、科学的认识。

13、真人图书馆兴起于北欧,现在已在全球推广。从借书到借人,反映的是一种理念的变化。真人,是人与人交流故事与经验的图书馆,是增进尊重与相互理解的图书馆

14、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名叫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全媒体概念广泛应用于传播界,它不仅涉及传播形态,而且与营运理念或模式有关。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还没有一个能涵盖各类信息和知识承载物的类似术语,因此借用全媒体来泛指承载信息和知识的各类载体。

14、张晓林批评以图书馆及其资源为中心的“地心说”理念。地心说以组织自己馆藏,提供自己资源为核心,对无法被自己馆藏资源及自己能力所对应和满足的需要就心安理得地排斥在自己的任务之外。他认为,我们需要从“地心说”转变到“日心说”,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要。

15、信息是流动的,需求是变化的。图书馆不能只关注静态的资源,也要注重收集各类适应需求的非传统与动态的资源。现在的许多知识从一开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如果图书馆不能像人一样存储和处理动态的信息,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知识中心。

16、人与图书馆的关系中,第一层次是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第二层次是从服务馆内读者向服务利益相关者延伸;第三层次是从书的图书馆向人的图书馆拓展。三个层次依次提升,人书汇合是最高层次。在资源与图书馆的关系中,书刊流通为第一层次,信息传播为第二层次,双向交互为第三层次,三个层次依次提升,双向交互是最高层次。探讨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第一层次是提升图书馆作为物理空间的价值;第二层次是发挥图书馆在城市第三空间体系中的作用;第三层次是进一步挖掘图书馆作为虚拟与实体融合的交流空间的功能。三个层次依次提升,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是最高层次。人、资源、空间三要素在最高层次交汇,从人的资源与书的资源汇合,到人与人,人与信息的双向交互,再到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的交流空间,就是我们期待的图书馆最高境界。

17、信息贮存与传播的新系统和新载体并没有取代原先的系统和载体,而是成为一种补充。载体的多样化为信息的贮存和传播带来了活力,通过对新系统和新载体的掌握和运用,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将变得更加方便、更有效率。

18、图书馆并不是作为摆设而存在的公共空间,其最突出的功能是与广大读者以及其他文化机构一起分享知识。为了让这样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多城市都努力地让当地图书馆承担一些城市文化的功能。图书馆是社会的知识共享空间,图书馆应主动与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合作,形成文化共同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更明显,社会关联度更突出。

19、图书馆在提供人际交流亲切感的基础上,也应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利用微博、讨论版以及视频社交等网络工具开展图书馆交流活动。英国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相当普通,英国政府原来有一个“人民的网络首创计划”,旨在推动民众广泛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提高互联网的使用和信息素养。如今英国大部分图书馆利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er等开展信息服务。尤其是英国图书馆员自发建立“图书馆之声”微博平台,在宣传推广图书馆利用、抗议政府削减图书馆经费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报道称,2011年夏天英国广播公司在一次报道中错把2006、2007年间英国公共图书馆访问人次说成31.4万,给人以图书馆利用率大幅降低的印象,当时英国正面临公共图书馆经费大幅削减的严峻压力,因此误报给图书馆带来恶劣影响,实际上数字应该是3.14亿。一部分图书馆员迅即利用微博反驳,并建立了这个微博平台,现在该平台已经常规化,成为闻名全国的图书馆员之间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通道。

20、美国社交网络发展更快,2010年统计 66%的美国人使用社交网站。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有超过15700年Facebook的URL包含了图书馆这一名词。

21、在国内,图书馆利用微博与读者交流已经广泛普及。国家图书馆的“人民微博”、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信使”等微博有很高的能见度。首图的官方微博也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22、社交网络形式多样,如网上研讨会为网络交流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与会者只有登陆后就可以全程实时参与了。国际图联近年来利用网上研讨会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23、社交网络在人际交流上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有一对多的特点,而且传播更自由,交流更方便。广泛利用社交网络服务,不仅有利于推进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多样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民众的信息素养,让更多的人能使用互联网丰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24、但是,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建立网络第三空间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交网络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国际知名图书馆活动家德雷克.劳认为,图书馆只会紧跟Facebook和第二生命等社交网络的应用,很少深刻思考自己的服务理念。他说:“众所周知,社交网络对用户交流信息以及善用身边技术寻找信息的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对于图书馆来说更糟糕的是,汉他们占领这些空间的时候发现,用户已经转向下一个空间了。图书馆真正要做的,是在更加理性的或哲学的基点上尝试和挖掘自己的角色,以支持变化环境中的用户,而不论他们使用什么身边工具。”

25、在社交网络热中,图书馆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利用新的技术更大限度地开扰图书馆服务的空间。

26、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严立初的观点:图书馆是一种服务;图书馆是合作伙伴;图书馆是一种门户;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均衡器;图书馆是记忆库;图书馆是一种体验;图书馆是一个网络。图书馆应善于变革,充分利于和引进现在科技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准。图书馆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余地和创新空间,不仅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还可以在更广阔的交流体系中发挥和承担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27、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处理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信息加工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的业务骨干正在从繁琐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读者服务第一纯洁。这一结构性大变动,为图书馆业务重心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图书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重点发展第一线的读者服务。

28、图书馆1.0解决的是信息资源的提供,图书馆2.0突出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3.0强调的是引导,通过语义搜索、智能匹配和人性化空间等,使用户在图书馆员的引领和指导下,体验到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信息空间。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5481f0101k5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