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1所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看起来很美(图)

2014/12/10   点击数:2317

[作者] 图林老姜

[单位] 上海图书馆

[摘要] 近日,四川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启动,首批公布了11所面向社会试点开放的在蓉高校,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这些高校图书馆公开承诺,从2014年12月1日起,成都市民可凭本人身份证免费办理借阅证,使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试行近10天来,效果究竟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社会 开放 四川



近日,四川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启动,首批公布了11所面向社会试点开放的在蓉高校,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这些高校图书馆公开承诺,从2014年12月1日起,成都市民可凭本人身份证免费办理借阅证,使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试行近10天来,效果究竟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开放”门槛较高

尽管宣称对外“开放”,但对社会公众而言,这些高校图书馆的借阅门槛还是有点高。四川大学规定,市民需要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单位介绍信和法人担保证明等材料方可办理借阅证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规定,市民可凭身份证在该校图书馆办理社会读者证,但馆内的书籍不能外借。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则要求,市民如果需要借书则必须在阅览证的基础上开通借书功能,每次可借5册,期限为1个月,但每年需缴纳1000元押金。

“图书馆要服务的学生范围是10万人,座位却只有8000个。”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马继刚说。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对社会开放?张继刚表示,为体现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四川大学长期以来都在对社会公众开放,自12月1日起,在原来的开放政策基础上减免了社会人士的部分工本费。近期已有不少市民前往该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然而学校图书馆的第一要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马继刚称,目前,各大高校已达成共识,将对社会开放实行限额措施,并称在复习考试阶段不接待社会人士进馆阅读,“欢迎大家在寒暑假前来借阅书籍”。

高校图书馆开放目前还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阶段。在记者截稿前传来消息,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理图书馆宣布:“因正处学校复习考试期间,我们决定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两年前,媒体报道称武汉地区5所高校发起“图书馆联盟”,倡议共同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北京的多所高校图书馆也于两年前成立了图书馆联盟并宣称向社会开放。然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表示,认可这一开放趋势,但该工作的进展并不乐观。

问题:为何叫好不叫座?

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姿态令各方叫好,也给部分人群带来隐忧。近期,四川日报就此在网络上发起了一项投票,“应有之义,大学就是应该承担起公共教育责任”和“过多负担,本应公共图书馆承担的不应转嫁”的投票数几乎相当。

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0多年来,为何高校图书馆的书香难以透过围墙浸润公众?持反对意见的其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安全问题,社会人士进入校园存在安全隐患;公众借阅会影响、抢占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资源;会加剧座位紧张的趋势;公众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书籍丢失风险。

对此,成都市图书馆馆长胡健强表示,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是件好事,是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一种新模式,开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门槛和瓶颈,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一一解决,也需要各高校的深度配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赵川荣也肯定了高校图书馆开放的做法。他透露,成都市中心在建的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将于明年亮相,届时阅读环境将大幅提升,同时容纳进馆阅读人数将成倍增长,包括省图在内的全省图书馆系统将致力于为公共阅读提供更多便利。

破题:在“开放”中解决问题

年过七旬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邹广严有着超常的决心和勇气,据悉,锦城学院两年前就率先迈出了向公众“零门槛”开放的步伐。“国民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邹广严说,他不忍心错过一个为国民提供阅读的机会。他认为,市民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不可能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步到位,但应“在开放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图书馆馆长王红兵介绍,近两年,该校图书馆一直向周边的社区居民和79个企业的员工开放,现在已有620个辖区居民在该校办理了借书证。费用上,考虑到大多数居民的经济实力,办理借阅证只需要街道开具证明并缴纳5元工本费即可免费借阅馆内所有藏书。在向公众开放前,锦城学院的书籍丢失率在0.6%至0.7%之间。开放后,王红兵给出的数据是:“如期还书,未出现一本丢失和损毁的情况,原来的担忧多余了!”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近来前来图书馆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王红兵表示,当学生们看到社会人士如此珍视高校资源,想必也会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这无疑是一种现身说法式的教育。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2v5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