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gora到流空间
2015/3/14 点击数:1460
[作者] 建中读书
[单位] 上海图书馆
[摘要] 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欧洲最早的第三空间是一种叫agora的城市广场,它兼有市场和广场的功能,后来每个城市都有公共广场供人休息、交流或者集会。意大利的城市就很典型,狭窄的马路、小径、弄堂、庭院和开阔的广场是意大利城市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社交空间,但通常不在广场,而在茶馆。无论是城市广场,还是茶馆,人们总是乐于在第三空间进行交流,不仅生活,工作也有向第三空间拓展的趋势。有人预测,2017年有50%的工作将在第三空间或者说第三工作场所展开。
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欧洲最早的第三空间是一种叫agora的城市广场,它兼有市场和广场的功能,后来每个城市都有公共广场供人休息、交流或者集会。意大利的城市就很典型,狭窄的马路、小径、弄堂、庭院和开阔的广场是意大利城市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社交空间,但通常不在广场,而在茶馆。无论是城市广场,还是茶馆,人们总是乐于在第三空间进行交流,不仅生活,工作也有向第三空间拓展的趋势。有人预测,2017年有50%的工作将在第三空间或者说第三工作场所展开。
早期欧洲集市很发达,近代城市兴起后博览会举办频繁。从15世纪起,欧洲诸国举办过多次有影响的大型博览会。如1475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国丰富的物产,路易11世在英国伦敦举办了法国物产博览会。该博览会被认为是近代博览会的雏形。 1851年在阿尔伯特亲王的推动下,英国举办了由25个国家及15个英国殖民地参加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世博会这一全球人类文明的盛会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全球举办了百余届世博会。城市——尤其是那些处于上升期的城市——常常通过策划“大事件”(Mega event),借助外部机遇与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大事件”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将全球目光高度聚焦于特定的城市,而且可以促使城市内部发生剧烈的、短期或长远的“媒介反应”。 因此,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国各城市申办世博会或奥运会的热情依然不减,这足以说明“大事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以及作为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s)人际交流的无限魅力。
世博会是凝聚人心、公共外交的舞台,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参展人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打破了历史记录,达到7308万人次,超过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6422万人次。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聚会,今后实体博览会超过这一规模的可能性很小。
场所空间的交流是有限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提出了一种由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新空间形态:流空间(Space of flows),即“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 这一理念打破了固定空间的局限性,激励人们借用开放且无限延展的网络的力量,将人、活动、空间及其关系放到一个全球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在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下,空间不再呈现静止、封闭的特点,而是各种要素流密集连接的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动和共享型空间,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新的流动时空观和流动区位观。 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的建立与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等在全球城市间的快速流动,这种流动超越了场所空间的疆域限制。比如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网络,总部可能在美国或欧洲,原材料来自南非,零部件生产在东南亚,装配车间在中国,产品市场面向全世界。
世界互联网大会可以在乌镇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召开,说明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流空间”的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中发挥其功能,并随着流空间的流动而发展变化。文孟君把它看做是一种城市化视野的转变:由一元中心、独家为大到多元中心、共生共荣的转变。由过去狭窄孤立的单一城市对象,扩展到多元开放的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构成的网络体系。他认为:基于实体地理区位的传统的“场所空间”和基于信息网络的流动的“流空间”,可以整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消弭大城市与小城市(城镇)、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地理隔阂,建立基于共同价值观和目标诉求的网络共有空间,在其中各自扮演核心或节点的角色,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乡村,都是开放活跃的网络因子,都在富于活力地“流动”!
互联网为知识无边界、无障碍地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从场所空间到虚拟空间,到虚实融合的“流空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跨区域、跨国界的空间自由流动,它让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空间、每一个组织都能成为通连全球的连接器(connector),在这样的互联共享空间中,既可以是一个节点,又可以成为核心。知识不再静止,它借助无数的连接器在虚实、互联的环境中流动,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