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包容、时代同步和开放创新的海派文化(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2016/9/21   点击数:1144

[作者] 建中读书的博客

[单位] 上海图书馆

[摘要] 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跟我说,上海是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城市。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海派文化的特点。海派文化不像印巴的犍陀罗文化、或新加坡的娘惹文化那样,有某种鲜明的外部特征,一眼就看得出来。海派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虽然石库门、海派旗袍、海派京剧都属于海派文化,但在它们之间很难找到某种容易识别的共性的外部特征。

[关键词]  海派文化 城市风景线 上海 吴建中



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跟我说,上海是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城市。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海派文化的特点。海派文化不像印巴的犍陀罗文化、或新加坡的娘惹文化那样,有某种鲜明的外部特征,一眼就看得出来。海派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虽然石库门、海派旗袍、海派京剧都属于海派文化,但在它们之间很难找到某种容易识别的共性的外部特征。

我觉得海派文化至少有这样三个明显特征:高度包容、时代同步和开放创新。

上海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混杂而多元的城市。作为移民城市,上海有不少外来人居住的社区,他们既与本民族的人抱团取暖,又能融入上海的生活圈。上海对任何外来人都持“来者都是客”的态度,所以自然会为这些外来人提供工作或生活的方便。一些文化机构制定有多元文化政策,给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来群体提供语言和生活上的帮助。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与世界发展同步,世界上的重大发明或事件很快会在上海引起共鸣,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在巴黎的一个咖啡厅向人们展示活动写真即电影的七个月后,这个时髦的东西就悄然出现在了上海滩。一百多年来上海始终处在全球资讯的同一水平线上。之所以说大城市的人见识广,是因为大城市天生地扮演了信息枢纽的角色,上海更是如此,从徐家汇藏书楼有近20种旧外文的规模可以看出,当时中外交流就已经很发达。

高度包容的姿态和与全球同步的资讯,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上海的创新文化有其自身特点,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样式。海派文化像一种开放的容器,装得下任何有利于新事物生长的东西。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有些东西则固化了下来,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一百多年来上海自然形成了几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一风景线是城市的轮廓线。外滩是典型的二十世纪上海的城市轮廓线,浦东陆家嘴是典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城市轮廓线。这些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上海,无论矗立的是什么建筑,什么标志,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这些天际线把混杂而多元的上海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二风景线是城市的外立面和橱窗。以前橱窗都很小,从远处看人们很难辨别得出哪些是商店,哪些是住家,现在橱窗变得更宽敞了。上海开放的程度从城市橱窗的演变就能看得出来。透过宽敞的橱窗,不仅外面的人能看到建筑的内部,而且里面的人也能欣赏外面的景色、与外面的人形成某种共鸣与互动。更重要的是,第二风景线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及其上海人开放的胸襟。

第三风景线是城市的行道树。虽然行道树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但走遍全国大城市,像上海这样钟爱、呵护行道树的极为少见。它构成了上海城市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海海路还是武康路的行道树,都为城市增添了荣耀和温馨,行道树与城市建筑和城市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同时,也阻挡了港澳那样广告招牌满街飞舞的乱像。城市行道树曾经是十九世纪欧美城市的标准街景,但道路拓宽以后,很多城市都拆除了行道树,而执着的上海人依然把行道树看作是城市的生命之树。

这几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包容、时尚、开放的文化品格,而且也点亮了上海人的精神风貌。

海派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文化,海派文化在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养成了独特的强韧力。海派文化不是模仿性的文化,而是善于消化、追求卓越的革新性文化,富含强韧力的开放性文化。

历史证明,海派文化是一种涵养深醇、勇往直前的正文化,它已成为上海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旧上海,人们把它叫做冒险家的乐园。而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城市。

建议上海要高度重视海派文化的弘扬,并注重发挥海派文化在可持续发展和民间外交中应有的作用。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wj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