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李华伟先生

2023/12/21   点击数:772

[作者] 书蠹精

[摘要] 惊悉李华伟博士去世。我看到半年前发的图片,那是1996年第一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我是会务人员,在后排。杨仁娟老师联系李博士,争取到经费,我们就做具体事情,用没有汉化的Windows95加外挂的中文之星,完成了文字工作,而且大多数用针式打印机,只有最重要的事情用馆办公室的激光打印机。

[关键词]  李华伟先生 图书馆员 纪念



惊悉李华伟博士去世。我看到半年前发的图片,那是1996年第一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我是会务人员,在后排。杨仁娟老师联系李博士,争取到经费,我们就做具体事情,用没有汉化的Windows95加外挂的中文之星,完成了文字工作,而且大多数用针式打印机,只有最重要的事情用馆办公室的激光打印机。

那次会议,中国代表发言提供了软盘电子版,我转换成了.txt格式,汇集成一张三吋软盘,发给大家。当时数据格式很多,有.doc,.rtf,还有方正排版软件,汇集在一起大家无法使用。特别是排版软件的文件,里面有不少格式标记,不用软件无法正确阅读。而且软盘容量有限,只能装.txt格式。可惜里面内容读不出来了。提交软盘的作者有:陈光祚、麦群忠、孙平、张平、周崇润。清华大学的孙平老师还分别用三吋和五吋磁盘提交,我是过了10年以后才和她有更多的交往,一起做了标准。那个年代,三吋软盘还很贵,负责会务的杨仁娟老师让我不要随便给人。她勤俭节约的习惯,我记忆犹新。

作为组委会成员的李博士到北京后,看了筹备情况,说很好。我听到就放心了,之前一直怕露怯。杨老师后来很高兴,说我们自己完成任务,节省下不少钱,为单位作出了贡献。那时候,代表都住对面的奥林匹克饭店,对我们来说很高级,对外宾来说准四星应该是凑合了。李博士和蔼可亲,大气大度,我印象深刻。合影时候,他在任继愈馆长和刘德有副部长中间。

在网络比较畅通的年代,我还与李华伟有不少互动,了解了他的家庭。他不少孩子,可以想见他自己多么不容易。我也听说他兄弟的故事,他能舍小我做大事,也令我感慨。他比我年长那么多,与他接触过程中,从未感到不舒服。可惜我没有与他单独合影过。

在此之前的1992年,“九十年代图书馆现代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图书馆召开,我和周玉玲一起采访了若干海外学者,采访稿“变革中求发展——海外学者谈图书馆事业”发表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12月号(第2期),其中就有李博士,照片也是我拍的。

李博士为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向国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会记住他的。

原文连接:https://njjn-jsjc-gov-cn-s-1416.res.gxlib.org.cn:443/rwt/1416/https/MJXG833PPNVX6ZJPMNYX4LUDNG/s/blog_495d62640102z3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