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5/4/3
[作者] 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王炜,云南昌宁人。199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职于原云南曲靖教育学院(2000年10月并入曲靖师范学院),先后担任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常务院长、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心理学,同时兼修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美学、写作学、古典文学、儿童文学和清史。曾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多民族文学史建构问题研究》,并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现当代文学史观念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斯坦利·费什关于文学接受的策略谬误》等文章。
采访时间:2025年4月1日
初稿时间:2025年4月2日
定稿时间:2025年4月3日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高校图书馆,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近年来在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此,e线图情采访了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王炜。
一、关于职业生涯
刘锦山:王馆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个人情况,包括学术经历和职业生涯。
王炜:我是云南昌宁人,出生于云南会泽。199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原曲靖教育学院工作,2000年10月,原曲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我担任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系务委员,党总支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兼青年支部书记,2006年4月起,我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主管中文系教学工作。2006年10月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先后担任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馆长。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心理学,同时也兼修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美学、写作学、古典文学、儿童文学和清史。在人文学院工作期间,我担任全日制本科、函授本专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论、美学、儿童文学、大学语文的主讲教师。参与和主持了多个教学计划和方案,如曲靖师范学院2004版汉语言文学和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以及2006版汉语言文学和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同时我还主持了曲靖师范学院课题“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高师中文系应对机制研究”。
2001年11月获曲靖师范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3年8月获云南省高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3月获曲靖师范学院首届优秀教学奖,2007年获评曲靖师范学院第一批校级教学带头人,2011年获曲靖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多民族文学史建构问题研究》,并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文学理论应有品格的还原》《罗平布依族民间文学话语功能探析》《多元重构:中国新文学史范式变革趋向》《现当代文学史观念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斯坦利·费什关于文学接受的策略谬误》等文章。
二、关于图书馆
刘锦山:王馆长,您在曲靖师范学院工作多年。据了解,曲靖师范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到2000年由三校合并成立。图书馆有“大学的心脏”之美誉。请您介绍一下贵馆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
王炜:曲靖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位于珠江源头、享有“古鱼王国”“爨文化故乡”美称的云南副中心城市——曲靖市。历经百年师范办学历程,学校赢得“园丁摇篮,桃李芬芳”的美好赞誉。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曲靖府师范传习所和1912年设置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2000年3月由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曲靖师范学院,202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日制培养14万名合格教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职后培训教师15万余人次,深深扎根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一线,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曲靖市75%的专任教师、82%的教学骨干、74%的中小学校长,9个县(市、区)的多任教育局长均毕业于曲靖师范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是2020年7月由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合并组建而成。图书馆文献总量1019.0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0.89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硕博士论文、音像视频等其他电子资源718.12万册,折算图书总量234.8万册。现有馆员36人,有读者借阅服务部、电子资源建设部、技术开发保障部和档案管理科四个服务部门、19个服务窗口,档案馆建有“曲靖师范学院全宗”“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宗”“曲靖教育学院全宗”数据库。
三、关于服务创新
刘锦山:王馆长,贵馆是合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为一体的机构。您对这一角色职责是怎么理解的?请您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贵馆是如何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王炜:我馆是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三馆合一,这是由三个部门的机构属性、职能共性以及学科归属决定的。从机构属性角度看,在普通高校中,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都属于服务保障类机构;从职能共性角度看,三馆都承担着资政育人的功能;从学科归属来看,图书与档案都归“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校史管理也可纳入其中,最新学科目录,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更体现了三者在学理上的相似性。
2016年我到图书馆任职后,提出了“氛围人文化、馆藏经典化、信息即时化、服务多样化”的建设理念。为体现“氛围人文化”,图书馆利用空置的大厅及过道区建成了新书发布区和流转阅读区,还增加了阅读自习座位2500多个,基本满足了读者需求。为落实“馆藏经典化”,我们对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配比进行了调整,纸质资源方面向天一阁似的一代图书馆回归,以具有收藏价值的藏书为主,数字资源方面,向智慧化图书馆发展,以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为实现“信息即时化、服务多样化”,图书馆加强了网站建设,在存储容量和网速解决的情况下,进行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建设,使之成为学生学习阅读交流的场所,成为教师大信息量教学的辅助工具。
刘锦山:王馆长,您刚才提到“服务多样化”的建设理念,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图书馆现在有哪些创新服务手段?
王炜:首先资源服务多样化。除了纸质文献资源外,我馆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积极引入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等资源,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和阅读体验;现有电子数据平台近40个,包括《网上报告厅》《中小学教育资源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不仅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学习需求,还为曲靖地方建设提供了大量免费资源。
在创新服务方面,我馆联合校学生会开展“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代表参观图书馆和校史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借阅流程以及书籍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图书馆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通过讲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我们也希望能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通过调研师生需求,针对性地开通和试用数据库,确保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需求。
为提高服务质量、了解读者需求,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服务平台,我馆每年都会举办读者见面会,一方面向学生读者介绍各类馆藏资源、电子资源的使用路径等,让读者更加了解图书馆,同时对读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听取他们的建议,为读者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推进图书馆向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建设发展。
四、关于阅读推广
刘锦山:王馆长,阅读推广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职责所在,贵馆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王炜:我馆长期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通过举办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构建校园文化氛围。自2011年起,我们持续开展“传承国学经典,打造儒雅校园”年度读书活动,开辟了“文化印记 • 经典名著品读”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著名学者、知名作家与学校师生交流,以“品味经典”为主题推广国学典籍,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2019年策划了“经典阅读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深度解读《红楼梦》《万历十五年》等经典著作,同年协助学生会举办读书分享会,组织阅读达人交流心得,2020年起丰富了访谈内容,除经典著作外,增加了经典影视的分享。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我馆推出第十届“阅途——书与远方”系列读书活动,包括“新时代·微文学”创作大赛及“以青春之火,淬胜利之光”党史知识竞赛,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赛事。2022年10月特别策划“红色经典阅读面对面——曲靖师范学院老照片展”,以“百年曲师,薪火相传”为主题,生动展现学校的红色基因与发展历程。2023年起,联合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共同打造“历览千载 悦读人生”年度品牌活动,涵盖阅读分享赛、猜灯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得全校师生积极响应,截止目前,第三届“历览千载 悦读人生”活动已启动。
今年推出“你荐我读,共品经典”互动活动,鼓励师生共建阅读书单。此外,“书香溢满校园 心灵徜徉书海”作为另一项年度常规活动,与各类专题阅读推广相得益彰。这些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更通过经典诵读、心得交流、文化竞赛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师生的阅读兴趣与人文素养,为传承优秀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关于变革
刘锦山:王馆长,近些年,图书馆核心业务正在发生变革,技术的日新月异、读者的需求变化等都在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感悟和体会?对于现阶段以及未来图书馆的变革和挑战,贵馆是如何应对的?发展重点在哪些方面?
王炜:对于读者需求的变化和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变化,我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用几个数字就能说明。2016年我到图书馆工作,当年纸质图书流通量近20万册;到2024年底,当年流通量已不足5万册。这不是说我们的读者不读书了,不是说我们的学生学风变差了,而是因为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阅读方式改变了。在纸质图书流通下降的同时,我们图书馆网站的点击量却大幅度提高,2024年当年网站点击量超1000万次,相当于我校师生人均登录600余次,当然因技术原因,我们无法统计读者的在线时间,但仅就登录次数也很能够说明情况。
技术的发展,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变革要求。从功能角色上说,在原有的信息资源提供者基础上,增加了阅读氛围营造者角色,读者到图书馆除了获取资料外,更大程度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近些年关于高校图书馆的一些新概念新理念,如共享学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都是基于这个变化产生的。读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满足这些需求。从资源配比上说,因为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数字资源的配置比率,除各类数据库、电子书、音像资料外,还应该对本馆收藏的没有电子副本的书籍,特别是珍本善本的数字化加工,具备条件的还应该把范围扩展到地方,如对收藏于民间的家谱、笔记等进行加工。当然这并不意味降低纸质资源建设,有限的经费应该放到具有收藏价值的高质量图书采选上。
从内部管理平台说,随着采编、流通业务量的变化,必须加强技术开发保障力量。高校图书馆应该有相对独立的信息中心,有能够提供足够运算和存储的服务器,有可以对馆藏资源包括纸书、电子书、各类数据库进行集成管理的平台,有可以进行与图书馆服务相关小程序开发维护的技术队伍。从服务范畴说,由于豆包、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广泛运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提供和咨询服务必然面临转型。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图书情报与信息系统的专业背景,积极介入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够对学校各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且生成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这样看来,我十年前提出的“氛围人文化、馆藏经典化、信息即时化、服务多样化”建设理念并没有过时,依然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
引用本文:
刘锦山.王炜:创新服务 拥抱变革(图)[DB/OL].[2025-04-29].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94660.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