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图情要闻国际动态产业动态海外图情国际图联新馆写真产品市场行业协会研招资料研究报告雷速动态课件专题风云人物馆长访谈海外之星行业聚焦馆刊集萃理论技术图情人物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图情机构图情事业视听专利博客聚合新书快报 e线导航专业辞典e线速递e线商城e线百科e线论坛lib利用lib建设分享政策法规
吴建中,男,195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1982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起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全国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国务 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政协常委。[2]
新常态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我们要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发展。
——语出e线图情专访《吴建中:我们迎来一个新时代》。[2]
1988年-1992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2年:完成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研究生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
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留校任教
2002年1月起: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1995年9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任副馆长和副所长
1989年-1990年:任职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从事《霍克思文库》的编撰工作
1985年起: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1982年起: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先后从事外文采编、联合国文献资料管理等工作
兼任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
全国社科基金评审委员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政协常委
曾任
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2001至2005年)
国际图联出版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2001至2003年)委员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2010年)
出版有《21世纪图书馆新论》、《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世博会主题演绎》、《和谐的进步》、《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人的城市:世博会与城市发展》、《图书馆的价值:吴建中学术演讲录》等著作20余本,论文300余篇。[2]
2013年10月19日,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参加2.013 全球图书馆视频会议。
2013年8月16日,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出席“第二届全球图书高峰论坛”并演讲。
2009年9月9日,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致辞。
2006年7月24日,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开幕式。
一、关于“新常态”
“新常态”提醒我们要反思。过去图书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发展上,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时期,人们往往觉得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成,所 以把大量的资金用于硬件建设和项目建设,而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发展。“新常态”是几年前美国人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适应中低增长的环境了。从文化角度来讲,“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时代,一切都可能发生,一切都可能改变,我们要换一种思路发展,换一种方式生存了。虽然2012年国内经济高增长态势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人们依然沉浸在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中,觉得有钱就可以建图书馆、建数据库,上大项目,没有意识到“新常态”会到来。当时我认为,我国经济在不久会进入中低增长时期,“新常态”对社会方方面面一定会产生影响。[2]
二、关于价值观
实际上,价值观就是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认识。就图书情报工作而言,重点要看图情职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之所以担心图书馆职业的去中介化,是因为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方面的社会压力。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体现在文献的收集、组织、服务、分析、咨询、保存上,如果网络可以替代图书馆,那么人们还要图书馆干 什么呢?现在年轻人更习惯于谷歌的搜索,谷歌搜索方式更直接、更直观,而不像图书馆要做非常复杂的检索系统。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我们做的很多工作谷歌可以代替,其他组织可以代替的话,还要图书馆干什么呢?图书馆确实面临着去中介化的问题。不能口头上说图书馆重要,而是要让人们真正看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同样,在出版界编辑也面临去中介化的问题,但是很多编辑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对内容进行严格的选择、审核、校对,编辑靠自己的努力让读者相信,如果没有编辑的努力,出版事业就会处于无序和低质状态。图书馆员也要反思,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让读者相信,图书馆这一职业是少 不了的呢?
我坚信,图书馆这一职业是少不了的。图书馆员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贡献,这一切都体现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里。无论图书馆外围的社会、文化和技术有什么变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都不会改变,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如何使人类文明记录保存下来、传播出去。人类文明记录不是光指纸质书啊。纸质书在整个信息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我们认为图书馆收藏范围只是纸质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管理的资源将越来越少,这样走下去我们的职业也可以看到尽头了,因为数字化为主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如果要使我们的核心价值延续下去,就必须把数字及其他形态的资源与纸质资源并重,把它们都看做是人类文明记录的一部分。
三、关于技术
技术再好也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我们千万不能像过去那样对技术顶礼膜拜,但也不能看轻技术的影响力,技术会改变很多东西,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在某一个时期技术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技术可能会颠覆传统的框架和基础,所以技术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有其两面性,也有负面的因素,比如文献保存。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古籍,就是因为古人在文献保存上有很多智慧和技巧。现在大家觉得书库有空调恒温恒湿,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空调有时也会出现故障,空调一开一关反而会影响文献生命。有的图书馆白天开,晚上关,那就更麻烦了,我们需要研究和学习老祖宗保管资料的有效方法。这叫自然的睿智。上海世博会上有人提出“低技术”这一词汇,所谓“低技术”就是巧用手工技术,手工技术是注入感情的,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手工进行打磨的。比如世博会意大利馆,整个馆都是手工,修皮鞋、自行车、乐器等,其主题思想是“美好生活始于手工精神”。现在到了环保生态型的社会,更要注重怎样环保和生态和谐。还有,由于过于依赖技术,使得人类的思维和头脑功能退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单一了,完全依赖机器解决问题,后来发现完全靠机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图书馆的劳动 是智力劳动、知识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如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既要关注技术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又要把握好技术这一工具。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培育新思维,活用新技术。
四、关于创新
创新是无止境的,在科技创新的大潮流、大背景下,图书馆在为创新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要创新。上海图书馆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设立创客空间,我们叫“创·新空间”,不仅提供书刊,提供信息,而且提供各类软硬工具,包括3D打印机和设计软件等,在这样的空间,读者不仅可以与馆员互动交流,而且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交流。图书馆以前不太强调为自由职业者服务,现在搞创新就要为所有的人服务,尤其是为那些初创者服务,他们在寻找机会、资源和空间,图书馆应该为他们提供方便。再比如,尝试电子书服务的创新。以前我们提供电子书阅读器甚至平板电脑的外借,现在我们在“BYOD”(即自带设备)上有了突破,也就是说将读者手上的移动阅读设备激活起来,而不是考虑买更多的电子书阅读器或其他阅读设备。
一、著作[1]
1、吴建中、张露:《和谐的进步:吴建中、张露城市发展对话录》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1年出版。
2、《世博启示录》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3、《上海世博会看点》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4、《图书馆与社会:上海1840-1949(英文版)》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5、《世博文化解读》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6、《建中读书博客日志:人生感悟》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7、《世博会主题演绎》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出版。
8、《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年出版。
9、《世界经典图书馆建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出版。
10、《战略思考:图书馆管理的10个热门话题》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年出版。
11、《21世纪图书馆新论(英文版)》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年出版。
12、《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年出版。
13、《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二、文章[1]
1、《世博会的恒久魅力》 《领导之友》2010年12期。
2、《上海世博会:科学发展的开放实验室》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11期。
3、《世博会给予我们的启示》 《上海人大月刊》2010年11期。
4、《创新型社会中图书馆的责任》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06期。
5、《世博会,全球智慧的盛大PARTY》 《中国报道》2010年02期。
6、《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 《检察风云》2009年13期。
7、《分类法——世博研究的视角》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8、《图书馆学的反思》 《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105期。
9、《党和政府的关怀 时代的重托 图书馆人的责任——感受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05期。
10、《To be or not to be——关于图书馆发展的反思》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04期。
11、《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4期。
12、《后世博时代上海图情发展的新格局》 《公共图书馆》2009年04期。
13、《2040年中国图书馆展望》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14、《当好东道主 文明迎世博》 《图书馆杂志》2008年10期。
15、《《图书馆服务宣言》专家笔谈》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06期。
1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力器》 《图书馆建设》2008年02期。
17、《专文 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上海文化年鉴》2008年。
18、《当代表的点滴体会》 《上海人大月刊》2005年12期。
19、《中华传统文化的锦绣文章》 《上海艺术家》2005年06期。
20、《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03期。
21、《加强对外交流 扩大国际影响——出席国际图联第70届年会有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22、《学术成果•著作 战略思考:图书馆管理的10个热门话题》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
23、《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热门话题(下)》 《图书馆杂志》2004年09期。
24、《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热门话题(上)》 《图书馆杂志》2004年08期。
25、《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5期。
26、《多元文化与城市发展——以上海图书馆为例》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年04期。
27、《图书馆发展呼唤科学发展观》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年03期。
28、《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上海图书馆讲座活动二十五年回顾》 《图书馆杂志》2003年11期。
29、《陈誉教授永远活在图情工作者心中》 《图书馆杂志》2003年09期。
30、《“整合提高”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思考》 《图书馆杂志》2003年08期。
31、《通向知识城市之路》 《图书馆论坛》2003年06期。
32、《上海图书馆的“虚拟—现实图书馆服务体系”》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04期。
33、《忆导师陈誉教授》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3年03期。
34、《图书馆走向国际化的思考》 《图书馆建设》2003年01期。
35、《专文 加快中国图书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
36、《消除数字鸿沟 提高信息素养——以上海社区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杂志》2002年11期。
37、《爱岗敬业 服务至上》 《图书馆杂志》2002年07期。
38、《数字图书馆与资源描述》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年06期。
39、《虚拟参考服务》 《图书馆论坛》2002年05期。
40、《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02期。
41、《发展知识经济 消除知识鸿沟——出席汉城第2届世界知识论坛有感》 《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01期。
42、《认识图联 参与图联——出席国际图联第67届大会有感》 《图书馆杂志》2001年11期。
43、《共同培育中心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2001年07期。
44、《图书馆员需要互联网 互联网更需要图书馆员——在中文元数据应用国际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图书馆杂志》2001年06期。
45、《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年04期。
46、《WTO挑战中国文化产业》 《科技成果纵横》2001年03期。
47、《专题: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方向》 《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01期。
48、《切磋交流 国际合作──美国图书馆访问记》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年04期。
49、《扩大交流 走向世界──出席第65届国际图联曼谷大会有感》 《图书馆杂志》1999年11期。
50、《图书馆员要学会推销自己──美、韩和日三国访问心得》 《图书馆杂志》1999-年06期。
51、《21世纪图书馆员的使命》 《图书馆杂志》1999年03期。
52、《充分发挥图书馆终身教育的功能》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01期。
53、《出席国际图联阿姆斯特丹大会侧记》 《图书馆杂志》1999年01期。
54、《记“智能化图书馆建筑”国际研讨会》 《图书馆杂志》1998年01期。
55、《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图书馆杂志》1997年04期。
56、《东瀛印象》 《图书馆杂志》1997年02期。
57、《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 《图书馆杂志》1997年01期。
58、《专文 跨入新纪元的上海图书馆》 《上海文化年鉴》1997年
59、《寻求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三》 《图书馆杂志》1996年06期。
60、《迎接未来 教育领先——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四》 《图书馆杂志》1996年06期。
61、《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趋势——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九》 《图书馆杂志》1996年04期。
62、《从人工语言到自然语言——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 《图书馆杂志》1996年04期。
63、《适应变化、面向未来的“冻结模式”——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七》 《图书馆杂志》1996年03期。
64、《社区与图书馆——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八》 《图书馆杂志》1996年03期。
65、《信息服务的价值和效益——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六》 《图书馆杂志》1996年02期。
66、《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五》 《图书馆杂志》1996年01期。
67、《有偿还是无偿——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四》 《图书馆杂志》1995年06期。
68、《北美图书馆访问记》 《图书馆杂志》1995年06期。
69、《公共图书馆应成为社区文化中心——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二》 《图书馆杂志》1995年04期。
70、《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 《图书馆杂志》1995年03期。
71、《日本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下)》 《图书馆学研究》1986年02期。
72、《美国图书馆事业印象记》 《图书馆杂志》1986年01期。
73、《关于外文图书采访的几个问题》 《图书情报工作》1984年05期。
74、《战后日本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3年08期。
75、《日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1983年03期。
76、《<英汉图书馆学词典>评介》 《图书情报工作》1983年03期。
77、《论选书》 《黑龙江图书馆》1983年02期。
78、《近年来日本的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年02期。
79、《美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动向》 《图书馆学研究》1982年06期。
吴建中图册
浏览次数: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