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学高中教育高中语文 在大成讲坛,讲出你的精彩!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名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名师教学实践的经验方法总结,以期给予广大教师以具体的案例指导,使大家尽快走出名著阅读的困境。

更多
收起

关键词:

名篇
陈金强
其他文集 更多>>
4294人阅读
序言

序言

名著是人类情感最丰富、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每一部名著都凝结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时代的缩影,是时代的心声,是时代精神与情感的结晶。它有着巨大的时空穿透力和永恒的价值,是名著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那些民族经典,携带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基因,是塑造民族性格与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阅读名著可以让我们传承文化,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丰富思想,获得人生启迪。

目前统编教材极为关注名著整本书的阅读,实现了名著阅读的课程化,可如何操作,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许多教师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阅读现状来看:放任自流的多,针对作品具体指导的少;口头倡导号召的多,有目的有步骤实践的少;短期随机的尝试多,有课程规划系统指导的少;布置课外阅读的多,进入课堂教学的少;为了活动短暂尝试的多,真正坚持成为教学常态的少。为此,本书精选名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名师教学实践的经验方法总结,以期给予广大教师以具体的案例指导,使大家尽快走出名著阅读的困境。

收起
第1章 解读篇
1.《雷雨》的救赎主题
刘婉瑶
人的困境与救赎是贯穿《雷雨》的一个基本主题,剧中主人公的行为及各自毁灭的悲剧都与这一主题有关。"神秘力量"阻碍了人类的自我救赎,这种救赎似乎永远不可能成功。《雷雨》剧中人物始终在"情热"中挣扎却总也摆脱不了的悲剧的命运,曹禺在此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悲悯"情怀。本文试图从《雷雨》...     详情>>
来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年第01期 作者:刘婉瑶
2.论《雷雨》的主题意蕴
蔡海霞
《雷雨》蕴含着明显的对人类自身和人性关注的主题意蕴。作者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去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雷雨》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时代,将眼光投到了更远的天地间,追问人类的根本命运。     详情>>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年第S1期 作者:蔡海霞
3.评曹禺《雷雨》浓郁的宿命论与悲剧性色彩
张玉堂
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是一部经典剧作,他以一个封建堡垒似的周公馆为背景,通过这个大家庭里面的两代恩怨情仇以及无法逃避的命运悲剧,为读者抒写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悲歌,荡涤了那个时代罪恶的灵魂。这部悲剧既有对人性摧残的痛斥与鞭笞,也有对于无法与命运相抗争的同情,作品情不由衷地...     详情>>
来源:《语文建设》 2014年第33期 作者:张玉堂
4.《雷雨》命运观问题争论再议
朱云昊
《雷雨》作为一部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戏剧,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被称为"说不尽的《雷雨》"。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雷雨》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在长期的《雷雨》研究中,研究者们在大部分曾经有争议的观点上,已逐渐达成了共识,例如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等。不过,在众多的...     详情>>
来源:《文艺争鸣》 2021年第03期 作者:朱云昊
5.《雷雨》神秘色彩解读
殷杰;刘培利
曹禺《雷雨》的神秘色彩既是他对人类灵魂中那潜在的神秘难解的原始蛮力的莫名其妙,又是对宇宙中那巨大而无处不在的神秘力量的隐约感知和朦胧表达,这种神秘色彩增加了《雷雨》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探究《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人物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悲剧命运的根源、“天”和“雷雨”意象...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06年第08期 作者:殷杰;刘培利
6.难以躲避的命运悲剧——曹禺《雷雨》的文本分析
王琳琳
《雷雨》是曹禺的一篇重要的作品,内蕴丰富,在研究中较难给予定论。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方法,通过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的分析,对文本中语言及句法结构的序列进行重组,找出曹禺在文本中呈现的文化深层社会心理及深刻内涵。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09年第14期 作者:王琳琳
7.郁热,残酷的爱——结构主义原理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
王芳
本文主要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叙事语法学分析《雷雨》戏剧中错综复杂的家庭内部"情爱"表现。摒弃原有从阶级、社会的角度剖析,以求用结构主义的矩阵图例和语法分析重新阐释这一悲剧艺术,进一步了解《雷雨》对"命运"与"宇宙"的悲悯追问,探求人性中"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2年第35期 作者:王芳
8.挣扎在现实生存困境中的现代灵魂——曹禺《雷雨》深层语...
傅红英
有关曹禺和《雷雨》的评论研究,更多地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用个性解放等启蒙话语来研究文中人物,也有从宗教文化角度来对之进行研究,但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从两种文化观念背景下,个人情感和意志的两难选择、欲望追求过程中的绝望挣扎、理想信念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等角度对《雷雨》作了深层次...     详情>>
来源:《戏剧文学》 2008年第08期 作者:傅红英
9.再析《雷雨》的序幕与尾声
殷杰
曹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曾被导演和出版者忽视。从部分与整体的美学视野考察作家创作意图和文本,笔者认为序幕和尾声是《雷雨》不可缺少的部分,除给读者营造一种距离美、引发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外,尾声中出现《圣经》的深刻寓意与周朴园对天意的感悟和贯穿始终的雷雨意象,形成了对宇宙最高主...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2年第20期 作者:殷杰
10.读者反应批评视阈下的《雷雨》
闻霞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一经问世就颇有争议的作品,由于《雷雨》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作家特殊的人生哲学,导致一直有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研究伴随着它。本文不同于前人对该作品人物、主题、作家等方面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在读者反应批评的视阈下去解读它之所以被众说纷纭、备受争议的的原因。主要从文...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7年第05期 作者:闻霞
11.悲悯天地间的“残忍”——论《雷雨》的逆向构思
陈国恩
《雷雨》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困惑,比如周朴园的第一个太太为何消失,其位置被蘩漪代替,不仅作者没就此给出清楚的交待,观众和读者也难以按照生活经验补上这个情节的漏洞。这一文本的裂隙,实际是曹禺为了完成主题所进行的逆向构思的产物。曹禺为主题而难以顾及文本裂隙的...     详情>>
来源:《文学评论》 2017年第04期 作者:陈国恩
12.试论《雷雨》的音乐语言
李扬
曹禺以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b小调弥撒曲》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     详情>>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0年第01期 作者:李扬
13.魅惑——《雷雨》的命运现象
李铁秀
曹禺的《雷雨》等悲剧艺术精品 ,其永恒的生命力来源于文本本身固有的审美张力所产生的艺术魅惑。构成曹禺作品的欣赏魅惑的美学因素固然十分复杂 ,其中当然包含着曹禺对矛盾复杂、深刻微妙的人性的审美观照与天才的戏剧艺术表现方面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突出的原因 ,才促成了那令人魅惑...     详情>>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06期 作者:李铁秀
14.潜台词对于《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王颖伦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雷雨》中潜台词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首先,我们小组研读了一些学者们论文,总结了前人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我们对潜台词的定义为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不符或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为递进关系的台词为潜台词,也就是"话外有话"。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我们小组首...     详情>>
来源:《中国文艺家》 2019年第01期 作者:王颖伦
15.“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
石明圆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雷雨"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是自然法则的执行者。这种理解不是某个作家个人的,而是全人类的。在曹禺的戏剧《雷雨》中,"雷雨"具有了道德评判者的特殊身份。"雷雨"意象的反复出现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使《雷雨》具有长久的...     详情>>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01期 作者:石明圆
16.从一个字看《雷雨》人物性格
郭丽莎
从一个字看《雷雨》人物性格福建/郭丽莎当分析完《雷雨》第二幕的人物对话后,我问:“同学们,在《雷雨》的对话中什么词出现的频率最多?”(一阵翻书声)“叹词。”“对,仅仅“哦’就有多少个?’’(同学数课文,答道:)“20个。”“我们知道,《雷雨》的对话是...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7年第02期 作者:郭丽莎
17.论《雷雨》的形式意味
李扬
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曹禺是对形式最为关注的作家之一。在作家的精心营造下,《雷雨》的背景音乐、情节结构、"序幕"和"尾声"的安排都服从于"自然的法则"和"天地间的‘残忍'"这一主题。在《雷雨》中,音乐中的卡农形式、周氏父子的代际同构、"序幕""尾声"的首尾衔接,形成了一个个"怪圈",在无形中...     详情>>
来源:《戏剧艺术》 2014年第01期 作者:李扬
18.人性的闪光与幻灭——《雷雨》人物解读的一种视角
简艳
文学是人学,大凡堪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性的丰富性。曹禺名作《雷雨》即是如此。从人性的角度审视《雷雨》,既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洞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避免对剧作人物和思想的简单化理解。     详情>>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03期 作者:简艳
19.《雷雨》中人物的命名艺术
程华早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其它经典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除了其剧情、人物形象及剧本语言人们反复论述外,其实,看似寻常的剧中人物的命名,作者也是煞费了一番心思的,只是人们大都忽略了这一存在的事实,对此,人们很少论及。《雷雨...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29期 作者:程华早
20.破折号:解读《雷雨》人物形象的又一把钥匙
王琴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曹禺的《雷雨》时,都会重点分析其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语言艺术,往往忽略《雷雨》一文23处破折号,我们若予以重视,既能了解和掌握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又能对把握人物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下面笔者选择典型例子予以分析。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年第05期 作者:王琴
21.《雷雨》人物对话研究
丁雪萍
戏剧《雷雨》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以周萍为主线,考察他同繁漪、鲁侍萍的对话,对戏中人物对话进行审美分析。     详情>>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丁雪萍
22.《雷雨》中的男性视角及其意义
刘玮琦;王朝朝
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戏剧,《雷雨》以其密集而紧凑的时空构建,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再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情感纠葛,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戏剧中有代表性的男性角色周朴园、鲁贵和周冲,分别象征三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和人物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雷雨》中的男性视角且...     详情>>
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02期 作者:刘玮琦;王朝朝
23.酿成悲剧错在谁——曹禺《雷雨》人物分析
毕静枝
本文阐述了曹禺的名剧《雷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八个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美善和光明的行为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愉悦和平安。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09期 作者:毕静枝
24.《雷雨》人物语言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分析
叶德义
语用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运用及其规律。它注重会话主体、语言环境和话语本身。语用学认为:说话者的意图、目的通过说话着编码处理变成话语实体,话语实体经过听话者的理解,变成信息内容。而这一切都是在语境条件下进行的。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07年第12期 作者:叶德义
25.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钱谷融 ;殷国...
1 .为什么说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  殷国明 钱先生 ,您是公认的研究《雷雨》的专家 ,这我知道 ,但是听很多人说 ,听您的当面讲演更精彩。郭瑞先生 1 980年写到过的 :“去年我曾在庐山听钱先生一次讲演 ,他挥洒自如 ,左右逢源的谈锋给我印     详情>>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2001年第05期 作者:钱谷融 ;殷国...
26.《雷雨》中最丰满的人物——周朴园的再解读
樊功莉;陆炜
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游离于主要冲突之外,因为蘩漪与周萍的私情和斗争,以及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他始终不知道。于是,周朴园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存在。他作为人物性格活着,而不是情节的工具。如果说《雷雨》是一场雷雨,蘩漪就是燃烧的雷电,周朴园则是阴暗的天空,他不仅是背景,更是其他人物生存...     详情>>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9年第05期 作者:樊功莉;陆炜
27.适度距离的冷静观照——周朴园形象重读
张军
《雷雨》中人物形象必须适度距离的冷静观照,尤其是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是曹禺心灵的产物,真正道出他的创作本意。周朴园这一形象凝聚着肉体和灵魂的矛盾,又有着自我与他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在曹禺笔下,人是一种崇高与卑微、可能与必然的综合体,从而使挣扎与困惑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详情>>
来源:《语文学刊》 2007年第05期 作者:张军
28.“多余人”周冲的存在价值——《雷雨》人物形象分析探究
范潇阳
话剧《雷雨》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悲剧,其主题的深刻与周冲的悲剧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对周冲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说明"多余人"周冲在剧中的存在价值。     详情>>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第20期 作者:范潇阳
29.浅谈《雷雨》人物形象中的人格教育意义——以周朴园、周...
陈垚
《雷雨》作为一部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在创作时,深入剖视剧中人物的灵魂,突出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剧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萍的悲剧都是特定生存环境下人格发展失衡的产物。其中周朴园悲剧源于人格面具的膨胀,周萍的悲剧根源于多重人格的冲突。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人格形象可有助于感...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8年第11期 作者:陈垚
30.善于心计而又柔情坚韧的侍萍——重新解读《雷雨》中的人...
孟丽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节选了一小段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家相见的内容。如果从吸引眼球的角度,学生都不大爱看。我在208名学生中调查了一下,喜欢看的学生不足十分之一。问原因,学生说没意思,文字平平,就是两个人的对话,也没有刺激的地方。我听了觉得哀伤,但更多是反思,为什么?我重新审视文本。从节...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年第08期 作者:孟丽华
31.繁漪“病”寓新探
李晓晓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人物繁漪更是以鲜明的性格特征跻身经典人物画廊,经久不衰。自人物诞生以来,现实主义、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等诸多批评理论经批评家之手,投射在繁漪身上。批评家们力图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解读,呈现出一个立体多面的"繁漪"。经过多年的...     详情>>
来源:《名作欣赏》 2019年第11期 作者:李晓晓
32.《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姚艳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作者曹禺在其中塑造的主人公繁漪是一位典型的具有雷雨精神的形象,这一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白、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在整部话剧中得到细致呈现。作者通过描述繁漪在不幸婚姻中与命运做抗争,即便是要自毁也要与看上去圆满且实际上虚伪的周...     详情>>
来源:《名家名作》 2019年第11期 作者:姚艳
33.《雷雨》中四凤人物形象分析
戴思思
蘩漪是《雷雨》中华丽的一笔,可能是由于这一笔过于浓艳,使我们常常忽略了性格暗淡的四凤。曹禺在他的自述中曾谈到,他最先写出的,也是最吸引他的戏剧,人生片段,是《雷雨》第三     详情>>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0年第09期 作者:戴思思
34.周萍形象新论
陈留生
本文从长期不被周萍研究者重视的剧作文本的具体交待、撰写、对话以及作者自己的创作中来开掘这个形象的本然意蕴。     详情>>
来源:《艺术百家》 2006年第05期 作者:陈留生
35.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于亦潇
《雷雨》是曹禺的主要戏剧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创作在我国戏剧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推动我国戏剧创作走向高潮阶段。在《雷雨》中,曹禺塑造了很多经典的、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其独特的人物魅力和鲜明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人物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     详情>>
来源:《作家天地》 2022年第12期 作者:于亦潇
36.《雷雨》中的“第九个角色”
江善敏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座丰碑的《雷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曹禺的阐述,可看出被作者称为剧中的第九个角色——“雷雨”才是真正的主角。自然现象的雷雨和雷雨的象征意义构成其完整的统一体。由此,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对人性的洞察。     详情>>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2007年第01期 作者:江善敏
第2章 方法篇
1.回归戏剧阅读教学的本真——对《雷雨》教学的再思考
顾小敏
自《雷雨》节选部分进入中学教材以来,其跌宕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紧凑的戏剧结构、高超的语言艺术、多元的主旨意蕴及其解读的时代衍变,带给读者丰富多样的审美感受,引发了众多语文教师的解读兴趣和探究热情。一时间,关于情感真假的辩论、关于人性复杂的探讨,在...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13期 作者:顾小敏
2.学习任务群指导下的整本阅读教学设计——以《雷雨》的整...
许姗姗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提出新的...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04期 作者:许姗姗
3.高中语文实施项目学习的价值及教学设计——以《雷雨》项...
杨志宏
项目学习是杜威弟子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解决一系列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20世纪80年代起,项目学习被西方中小学广泛应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21世纪初,项目学习被介绍进国内,起初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或中小学...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9年第16期 作者:杨志宏
4.怎样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以《雷雨》的教学为...
王晖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只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并未能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收效并不好。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给学生布置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     详情>>
来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第09期 作者:王晖
5.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设计——以《雷雨》教学设计为...
许倩
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     详情>>
来源:《课外语文》 2019年第01期 作者:许倩
第3章 教学篇
1.“整本书阅读”重在“整”——《〈雷雨〉整本书阅读》课...
王岱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任务群体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引起了语文教师及研究者的重视。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落实,也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雷雨〉整本书阅读》是两节连堂课,用时约100分钟。这两节课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课堂上半段(约...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31期 作者:王岱
2.“整本书阅读”要由表入里——《〈雷雨〉整本书阅读》课...
王岱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任务群体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引起了语文教师及研究者的重视。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落实,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雷雨〉整本书阅读》是两节连堂课,用时约100分钟。这两节课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课堂下半段(约2...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34期 作者:王岱
3.《雷雨》课堂实录
韩军
韩军的《雷雨》课,拂去社会学、政治学传统解释的尘灰,借曹禺本来的创作初衷,阐释全剧。用"周"一个汉字,贯穿教学,以"周"阐述人物,梳理情节,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周",既是周全、周到、周备的周朴园,又是剧中人"命运"的锁链,还是"环绕",是"周遭",是"周天",所有人无一不在"周"的圈套...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5年第10期 作者:韩军
4.《雷雨》课例赏鉴
郭尚民;万福成
本课例荣获2010年"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例实录】【教学目标】1.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2.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师:截止到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3年第Z1期 作者:郭尚民;万福成
5.让鱼儿回归大海——《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章浙中
课堂再现师:《雷雨》中八位人物,关系复杂,请大家从血缘、情感、社会身份三个角度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非常普通,但也非常有效。说说人物关系,可以调动学生积累,活跃课堂气氛;而设定三个角度,可以廓清学生的一些认知误区,真正感受人性的复杂。而且一开始就把周朴园、鲁侍萍放...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第31期 作者:章浙中
6.以具体任务的变化推进教学——部级精品课《雷雨(节选)...
顾文年;黄伟
学习戏剧单元需要认识三篇剧本的内在关联,从整体上认识古今中外戏剧的差异,选择切入点从单篇向群文定向开掘。戏剧教学需要着眼于真实表演需求,以变化的任务推进教学,通过比较阅读品味台词,在戏剧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戏剧魅力,从而实现对戏剧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04期 作者:顾文年;黄伟
7.一问贯穿,凸显教学智慧——品析张克中老师的《雷雨(节选...
洪超
在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张克中老师执教的《雷雨(节选)》一课,以一个核心问题总领全文,把一个纷繁复杂的课堂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安排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了张老师的教学智慧。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逻辑顺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     详情>>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5年第01期 作者:洪超
8.戏剧教学中渗透参与式教学理念——《雷雨(节选)》课堂实...
刘海英
教学目标:1.通过弄清上场人物各自的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剧情。2.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观察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年第09期 作者:刘海英
9.《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元泽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04期 作者:元泽
10.瞄准戏剧教学的核心:对话——《雷雨》教学设计
庄照岗
【教学目标】品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由人物对话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问答法。【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雷雨》。我们知道,话剧是一种以人物对话为...     详情>>
来源:《读写月报》 2016年第15期 作者:庄照岗
11.《雷雨》的研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周云波;张福啟
一、课题导言《雷雨》一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作品的地位及评价争议入手,以十七岁的周冲为接近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引入作品的阅读。二、学习任务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     详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23期 作者:周云波;张福啟
12.于无声处听惊雷——《雷雨》语言品味教学活动设计
王科威
就《雷雨》而言,品味语言几乎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黑格尔说: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曹禺戏剧的魅力,正在于以精巧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复杂、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毋庸置疑,语言品味是《雷雨》教学的一把"万能钥匙"。囿于时间限制,现实教学中语言品味...     详情>>
来源:《语文知识》 2017年第17期 作者:王科威
13.《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陈雪峰;王宁宁
【学习目标】1.品味台词,揣摩人物的心理特点,深入认识戏剧冲突。2.通过诵读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感知探究人性的复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板书:雷雨曹禺)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彼此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准备。活动二:和小说相比,在情节推进上,读...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20年第13期 作者:陈雪峰;王宁宁
14.《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奚畔
【设计意图】戏剧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通过"动作"交代情节、塑造人物、展现主题。戏剧的"动作"功能相当于小说中的"叙述",那么戏剧中的"动作"与小说中的"叙述"有何不同?戏剧的"动作"与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叙述"又有何不同?"动作"如何创作?这启发我们:解读经典戏剧剧本...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8年第09期 作者:奚畔
15.《雷雨》教学设计
杨智慧
【教学目的】①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②通过揣摩戏剧人物语言来探测人物内心世界。【教学重点】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 ,通过周朴园的语言品读 ,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93 3年 ,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Z1期 作者:杨智慧
16.《雷雨》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
高帆
学习时间:2012年9月1日至30日学习地点:深圳市新安中学网络教室学习对象:高二(15)班学生学习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947453553指导老师:高帆一、专题教学的缘起走入专题教学源于吴泓老师的指引。早在2003年《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上,我就见到了吴泓老师,第一次知道了专题教学。...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 2013年第28期 作者:高帆
17.《雷雨(片段)》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红梅
【教学设计说明】《雷雨》作为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历来引得众多人的思考与评论,有很多看法都认为戏剧的主旨是展现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矛盾冲突,悲剧的源头自然是残存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     详情>>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年第06期 作者:张红梅
18.《〈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薛琦
【设计说明】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戏剧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结合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我将第二单元戏剧教学设计为9课时:第1~3课时,让学生完整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梳理故事脉络及人物关系;第4课时,把握作品主要矛盾冲突,体会课文节选部分主人公的情...     详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20年第05期 作者:薛琦
第4章 比照篇
1.《雷雨》与《茶馆》的比较研究
宁红芳
《雷雨》的作者曹禺和《茶馆》的作者老舍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剧作家。曹禺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一出《雷雨》震撼了中国剧坛。当时他思想上苦闷,但他坚信旧社会“必然将死去,而且非被埋葬不可”。《雷雨》就是这种信念的艺术结晶。老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发表了《茶馆》。《茶...     详情>>
来源:《戏剧文学》 2004年第03期 作者:宁红芳
2.《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原型叙事结构之比较
胡笑梅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     详情>>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2期 作者:胡笑梅
3.乱伦禁忌·性压抑·情的迷失——曹禺《雷雨》与欧阳子《...
方忠
《雷雨》和《秋叶》的人物关系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秋叶》仿佛是《雷雨》的前戏,而《雷雨》则是《秋叶》人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性。曹禺和欧阳子通过对"乱伦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都表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展示了人物复...     详情>>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04期 作者:方忠
4.《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兼与《俄狄浦斯王》比较
王福和
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 ,曹禺是西方戏剧营养的最大受益者。这其中 ,希腊悲剧的影响尤其深刻。本文通过《雷雨》与最能代表古希腊悲剧特征的《俄狄浦斯王》的比较 ,试图从遗传与继承的角度 ,对《雷雨》中所“流淌”的古希腊悲剧血统做另类探究。     详情>>
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03期 作者:王福和
5.于巧妙借鉴中凸显中国文化特色——《雷雨》与《希波吕托...
吴正毅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与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和拉辛的《费德尔》一样,讲述了继母爱上继子的乱伦悲剧。从对三部剧作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雷雨》在借鉴西方戏剧技巧的同时,巧妙凸显了中国文化特色,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人物。     详情>>
来源:《文教资料》 2007年第36期 作者:吴正毅
6.比较:莎士比亚与曹禺的悲剧女性观——兼析《哈姆雷特》...
王咏君
《哈姆雷特》和《雷雨》都是流传不朽的名剧。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部戏剧中的女性人物,来揭示莎士比亚和曹禺的悲剧女性观的异同,从而加深读者对"性别悲剧"的解读。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2年第26期 作者:王咏君
7.曹禺、奥尼尔与古希腊悲剧——《悲悼》和《雷雨》的比较...
李艳霞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创作对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产生过很大影响 ,而两位剧作家都对古希腊悲剧情有独钟。古希腊悲剧熏陶、启发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沟通了他们的创作。以往在进行影响研究时 ,研究者往往只就二者进行单向比较 ,未能全面揭示两位戏剧大师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如果引入古希腊悲剧这...     详情>>
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李艳霞
8.《红楼梦》与《雷雨》:古今文学经典的现代性遇合——在...
杨经建
以存在论视域观之,《红楼梦》和《雷雨》实现了经典性和现代性的衔接和交集。首先,两者都基于一种情本体的审美诉求,即以"情"而不是传统的"理性"作为人生的最终实在和存在的本体价值,这种基于存在论的创作立场彰显了超越时代的人性内容和生命追询。其次,在对世界的诗性把握上两者都采取了象征...     详情>>
来源:《社会科学》 2016年第11期 作者:杨经建
9.曹禺对易卜生的借鉴和超越——以《娜拉》和《雷雨》为例
罗茜莎
作为现代中外戏剧的巨匠,易卜生和曹禺的文学关系一直以来为学界所关注。曹禺本人也在不同的环境中提到易卜生与自己的关系,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否认易卜生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本文以易卜生《娜拉》和曹禺《雷雨》为例,从创作背景和形象差异两个方面探寻易卜生对曹禺的影响及曹禺对易卜...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6年第18期 作者:罗茜莎
10.《天边外》与《雷雨》的比较研究
赵莉萍;张书勉
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显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巧合绝非偶然,似说明《雷雨》对《天边外》有所借鉴与承袭。不过,曹禺在创作《雷雨》时,已对此进行了妥善处置,即根据创作主旨,把我国传统戏剧的传奇性与国外戏剧中的一切...     详情>>
来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第04期 作者:赵莉萍;张书勉
11.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前期剧作风格转变论
张凤武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的话剧创作无疑是独领风骚、别开生面,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之一。和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家一样,曹禺的剧作风格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我们把曹禺的话剧创作分别以解放前后两大历史阶段来考察,从《雷雨》到《北京人》显示着曹禺前期...     详情>>
来源:《新疆社科论坛》 1991年第06期 作者:张凤武
价格:¥18.00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