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第三届中国抗日战争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5-0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再上新台阶,4月26—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抗日战争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论坛开幕式上,四川师范大学校长赵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高国荣先后致辞。

  赵国华提出,抗日战争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定持续的支持;在战火中诞生的四川师范大学延续了守好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江山的初心本色。本次研讨会将用学术界的声音,回顾峥嵘岁月,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王建朗认为,我国学者对于抗日战争史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抗战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也已有诸多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抗日战争史研究要以科学性为基础,以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成果同国际学界对话,既要有学术自信和学术自主性,又要避免自说自话的倾向。目前抗战史研究队伍愈加壮大,相信未来抗日战争研究将更加全面、更加繁荣。高国荣谈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要转折点。重温抗战史,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新时代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34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牵头成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并创办《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一会一刊”开辟了抗战史研究的新局面。为持续推进抗战史繁荣发展,2026年《抗日战争研究》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希望得到学界一如既往的支持。

  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围绕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抗战、日本侵华等重要问题,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戴建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等学者从不同维度展开探讨。

  汪朝光认为,讨论中国战场的贡献,应综合全球性视野和全局性眼光。目前研究集中于中国最早开始抵抗日本侵略、抵抗时间最长及牵制大量日军两方面,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对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中国如何支持周边和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中国军队滇缅作战对盟军战略反攻的作用、与其他战场的比较性研究等方面仍有深入研究空间,学界应从多个维度深入论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李金铮提出,中国抗战史研究应重视基本数据问题。基本数据反映和影响社会形态、社会现象及历史发展进程,触及问题的内核及本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数据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数据、党员构成的变化、抗日根据地人口与地理范围的变化、农业粮食产量变化、货币发行量和物价指数的变动等,均是影响抗战史进程的基础性数据,尤应加强甄别和考证,以提升抗战史研究的说服力。戴建兵以石德铁路为例,关注铁路修筑背后的深层问题。石德线由日军修筑完成,对根据地发展造成极大限制,华北根据地的地道战、地雷战及改造平原地形等与此不无关系。一条铁路的建设,对整体政治格局和社会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张生认为,战争机制改变人性,值得我们反复追问,永久警惕。在讨论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同人群的“尊严”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各自不同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在战云密布的当下,如何从历史中吸取迈向未来的力量,是我们的责任。

  研讨会重点围绕四个方向展开深入讨论。围绕抗日战争的新资料与新视角,有学者以华北敌后抗战过程中军用地图的获取、生产与运用为例,认为军用地图是八路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建构的图像基础,也是考察我们党以组织优势、顽强意志及适应性创新等填补客观劣势的重要视角。有学者探讨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青年运动模式的革新,认为青年实现从“拿笔”到“拿枪”的身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与人才支持。有学者研究战时福建党组织的成长,从福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切入,认为福建党组织坚持抗日斗争和保持南方革命战略支点的工作,基本实现了党中央和南方局在福建等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目标。

  围绕抗战技术史与跨学科研究,有学者聚焦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生产技术,客观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火炸药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深化学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工史的研究。有学者从技术革新层面,系统分析战时积谷害虫的成因及危害、防治实践与多维成效,深化抗战科技史研究并回应当前粮食安全的现实关切。近些年来抗战史研究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文化抗战领域,有文学和艺术学背景的学者聚焦晋察冀部队女演员刘燕瑾革命文艺观念与审美艺术观念的嬗变、文艺实践,揭示晋察冀部队女演员的培养路径。

  围绕比较与国际视野下的抗战史,有学者从双方互动及比较视野,细致梳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桂系关系,展现抗日战争复杂的历史动因,进而管窥华中地方政治与社会秩序变迁的多元面相。有学者以1943年“中国六教授团”赴美从事外交活动与宣传为例,在战时中美关系发展脉络下探讨“中国六教授团”访美缘由及工作情况,进而分析访美的成效与局限。抗战史学界提倡开展多语种的跨国研究,有学者即利用荷兰官方档案、古拉索当地报纸等史料探讨古拉索惨案,指出华籍海员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股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抗战与牺牲也是战时“反殖民”意识的象征。

  围绕抗战军事史与日本战争罪行研究,有学者对张治中“八一三”淞沪战场被解职事件进行辨析,既探讨了事件本身,也涉及淞沪会战第一阶段先发制人作战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有学者利用日文史料梳理了“七七事变”后日军“山东作战”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而检视韩复榘的抗战举措。有学者深入挖掘七三一部队冻伤实验、测试和研究相关史证,全方位探析七三一部队的战时犯罪、战争责任及战后认识。与会学者也关注沦陷区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分别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探讨战时沦陷区的太原乡村社会,以及北平沦陷区时期日伪政府的防空管制与市民生活。

与会代表合影   主办方/供图

  在研讨会闭幕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王建朗,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分别作学术总结。吴敏超谈道,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过去数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的抗战史研究,目前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机制愈加成熟,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期刊建设、会议平台、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成果等均有长足发展。但也有诸多进步空间,抗战史研究任重道远。王建朗提出,抗战史研究青年队伍庞大,发展空间广阔。对于目前学科发展中的一些瓶颈,研究者秉持务实进取的研究态度,绵绵用力,必将水到渠成。汪洪亮认为,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大后方与边疆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战争中的数据问题,同样需要学术界的重视与努力。本次研讨会汇聚抗战史领域的资深专家与中青年学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多元化视角,探讨未来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有助于深化对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地位的认识,将抗战史的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持续前进的力量。

  (郝昭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