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平台 智慧创造——访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
2007/7/4 点击数:2861
[作者] 新华书目报
[单位] 新华书目报
[摘要] 李东来,原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2002年9月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到广东,就任东莞图书馆馆长。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四季如春的南方,数千里之遥,这中间不止是空间的跨越。对于常人而言,从事业颇有成就的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创业,需要莫大的勇气——此外,更需要特殊的吸引力。 是什么让他选择来到东莞?或许这篇文字能让大家找到些许答案。
理想平台 智慧创造——访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
李东来,原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2002年9月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到广东,就任东莞图书馆馆长。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四季如春的南方,数千里之遥,这中间不止是空间的跨越。对于常人而言,从事业颇有成就的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创业,需要莫大的勇气——此外,更需要特殊的吸引力。
是什么让他选择来到东莞?或许这篇文字能让大家找到些许答案。
新的平台——理想召唤
2005年9月28日,作为东莞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东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面积44654平方米,建筑规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列第七位。按照“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和城市中心图书馆“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东莞地方文献的宝库、地区图书馆(室)的中枢和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的定位,坚持走开放办馆的路子,通过实行总分馆制的管理模式,并将构建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与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初步构建起了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一体化服务,使全市的图书馆服务在服务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延伸。可以说,李东来馆长带领着他的团队正沿着当初他制定的新馆发展规划和目标扎实前行,一步步将理想变为现实,从而建立起新的事业平台。今天的收获,也正是他当初选择的全部理由。
自1984年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李东来馆长一直在图书馆实践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经历让他敏锐地感知到世纪之初城市图书馆面临的深刻变革,并逐步形成了城市图书馆应对变革的一系列思路,他希望找到一个施展自己设想和构思的舞台。恰逢此时,东莞4.5万平方米的新馆动工兴建,并面向全国招聘馆长。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新馆,加之东莞是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其城市发展和经济实力、文化追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样的条件对于怀抱理想者而言,无疑有着莫大的良机。经过仔细考虑,他向东莞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很快,他投出的简历就有了回音:东莞市引智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亲自去到沈阳,向他介绍东莞的情况,希望他到东莞开创新的事业。这一求贤若渴、高效务实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坚定了对东莞图书馆的向往。
在采访中,李东来馆长把自己最终来到东莞图书馆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感召”:一是这座城市发展活力和朝气的感召;二是市委、市政府引智政策的感召;三是当时正在筹建的这座新的现代化图书馆的感召;四是东莞市引智办工作人员务实、高效和富有人情味的工作作风的感召。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图书馆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图书馆”是东莞图书馆的定位,别看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它所包含的内蕴确实相当丰富的,实现起来也是颇为不易的,它是智慧的创造物。让理想成为现实,李东来馆长以为理念很重要,但是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也不过是上下嘴皮子碰出来的套话,没有实际意义。应该说东莞图书馆的建设理念,都有实践可以为之作支撑。譬如说,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的根本区别,反映着截然不同的办馆思路及运作模式。东莞图书馆这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始终是以“读者”为中心,这个理念事实可以印证——
基础:构建复合式馆藏格局
李东来馆长强调,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在他刚刚上任的时候,东莞图书馆馆藏图书不足40万册,数字资源基本空白。他深知资源对于图书馆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在2002年到2005年不到3年的时间里,东莞图书馆按照“总量稳定增长与专题重点建设同步,传统纸质文献和现代数字资源并重”的馆藏发展指导思想,加大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主题文献建设是东莞图书馆的一大特色。参观东莞图书馆的同行者中有来自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黄慕萱和她的先生,同是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的陈教授。二位教授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发出感叹,东莞图书馆各具特色的主题图书馆彻底掳获了两位教授的眼球。
参观过程中,李东来馆长介绍说,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取向,东莞图书馆设立了“漫画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粤剧图书馆”、“东莞书屋”等10个馆中馆,集中相同主题的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于一区,使读者方便利用到同一主题的多载体文献。东莞图书馆将这些主题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努力形成馆藏特色,为开展个性化、特色服务奠定基础。
他认为,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图书馆来说,数字资源建设非常重要。东莞图书馆按照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的数字资源建设方针,先后引进电子图书25万种,电子杂志9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4000余万篇,数字化中文基本古籍17000余种,自建《东莞人物》、《东莞企业》《东莞报道》等8个地方特色数据库。
除了自建资源,还要共享资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起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东莞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据了解,目前东莞图书馆已经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签订了文献信息共享协议,依托大馆资源。现在,东莞图书馆已拥有图书100余万册,报刊4000余种,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各占半壁江山,馆藏文献和共享资源构筑双重保障,大大提升了服务能力。
服务:人性化的空间 多姿多彩的形式和内容
“与以往相比,现代城市图书馆更是城市的社会文化中心”,李东来馆长如是说。根据现代图书馆功能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他提出了 “休闲、交互、求知”的办馆思路,并努力贯穿在新馆建设实践中。一是从布局上体现。实行藏、借、阅、查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让读者充分接近藏书;按照楼层从下到上,人流从多到少的金字塔式走向进行服务分区;采用高矮相宜的书架,穿插休闲的桌椅,立意“人在书中,书在人旁”,使读者随手可取需要的文献,舒适阅读。二是用装饰来烘托。根据各个不同阅览室的主题氛围,利用喷画、油画、贴画、饰物、小佩件、公仔以及红、蓝等色彩明亮的沙发,烘托主题氛围。同时,做好室内绿化,利用不同的活体植物,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典雅、闲适的人文环境。三是在设施上完善。在每个服务区间内设置电子阅读机,每个楼层配备电子自动存包柜、直饮水机,在一楼专设了盲道和视障人士服务区。此外,还设有购书中心、咖啡厅、餐厅等配套服务设施,使读者到馆学习、研究、活动、休闲各得其所。通过布局模式、环境装饰、配套设施传递现代图书馆的多样功能,吸引市民亲近图书馆、走进图书馆。
与此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变原来的“等读者进馆”为“吸引进来,传播出去”,开展借阅、信息、视听等服务,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服务形式向多样性、个性化拓展,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是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东莞图书馆设立了全国首家自助借还图书馆,读者刷卡入内即可自助办理借还图书手续,摆脱了闭馆时间对读者借阅学习的限制,实现了实体图书馆真正意义24小时开放。目前,自助图书馆已接待读者5万余人次,借还图书9.3万余册次。
二是“零距离”服务。通过图书流动车每天穿梭于全市各处广场、社区、企业、部队,为市民办理读者证、预约登记、解答咨询、送书上门等服务。目前,图书流动车已设置服务点100余个,服务市民12万余人次,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三是“寓教于乐”教育服务。东莞图书馆开办了玩具图书馆,通过700余件启发性、教育性的玩具,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办“礼仪之家”,营造现实生活场景与氛围,免费为6—10岁的儿童进行社交、公共意识方面的培训,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好评。
四是“两会” 服务。自2004年开始,东莞图书馆坚持主动为人大和政协“两会”提供会前的提案资料查询服务,会中文献信息服务,会后的课题跟踪服务。三年多来,共编印发放专题资料20种6400余册,提供书刊借阅5500余册,开展课题跟踪服务40余个。2006年,市政协专门为东莞图书馆送来了“主动服务,热情周到”的锦旗。
五是网上借阅、学习服务。图书馆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读者和东莞市民学习网学员,提供电子书刊的借阅服务以及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服务。目前,已拥有数字图书馆注册读者10100多人;市民学习网注册学员7300余名,网上实时在线志愿指导老师12名。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3月,东莞图书馆新馆开馆17个月,共接待读者214万余人次,累计借阅图书132.2万余册次,新办理读者证4.8万余个,举办读者活动24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53.5万余人次,形成了门庭若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兴旺景象,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城市中心图书馆的跨越。
关于东莞图书馆,关于李东来馆长这位带头人的理想和创造,我们还有很多故事和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譬如说,东莞图书馆的总馆—分馆制建设和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研究;东莞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收获……等等。太多太多的内容,然而篇幅有限,只能止于此。以上的部分仅仅只是阐释了“现代化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一角,它的全貌有待今后再一一揭示。我们期待着东莞图书馆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希望更多的人因为喜欢这座图书馆而了解、而喜欢它的城市!
馆长寄语:
图书馆既是承载着独特使用功能的建筑体,又是知识聚集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这样的文化标志,应当是建筑符号和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城市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接受和依赖,来源于图书馆的建筑外观、环境设备、空间布局等外在因素的吸引,更来源于图书馆的办馆模式、服务水平、信息资源和功能发挥等内在因素的挽留。而后者,在一座新馆的孕育、诞生和成长中,正是图书馆员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图书馆员智慧和创造所在。也就是说,有了建筑师设计好的馆舍,就要靠图书馆员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符合城市需要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被认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时,图书馆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社会的必需品而不是装饰品。
因此,新馆建设,不单是馆舍的建造——从立项、设计、招标,到施工、验收、使用的完成过程,不仅是馆舍的装修——从设备采选、家具采购、二次装修到环境布置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馆建设,更多地在于规划新的发展战略和做好充足的业务准备,是一个业务建设提升的过程——目标定位的规划和推进、馆藏资源的充实和调整、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建立过服务理念的植入和坚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等。只有这样,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新馆才会有崭新的形象,才会成为言之有物的城市文化标志。
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