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乱弹:大运“焚书”-刑满人员偷书-蹒跚的蚂蚱

2011/8/14   点击数:272

[作者] 西北老汉

[单位] 西望图腾:西北老汉的博客

[摘要] 正在深圳这所著名的“图书馆之城”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采用了著名的“知识之火”创意的火炬,引起了图书馆界一些大佬的不满。大家忍受不了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图书馆的城市,怎么就能创意出这样一个“焚书”火炬的创意来。当然,也有不少人,包括图书馆界一些年轻的朋友不以为然,认为是这些图林大佬“神经过敏”,老汉在围脖上就看到不少这样的评价。

[关键词]  图书馆界 焚书 书籍



正在深圳这所著名的“图书馆之城”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采用了著名的“知识之火”创意的火炬,引起了图书馆界一些大佬的不满。大家忍受不了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图书馆的城市,怎么就能创意出这样一个“焚书”火炬的创意来。当然,也有不少人,包括图书馆界一些年轻的朋友不以为然,认为是这些图林大佬“神经过敏”,老汉在围脖上就看到不少这样的评价。

诚然,大运会火炬之火种,采自中国著名的清华校园,火炬传递起始于老汉的母校未名湖畔,可以叫做“知识之火”。书籍是知识的传承,因此用书来做火炬让知识与文明普照大地也未尝不是一个新颖的设计。但是,任何设计与创意,都要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都要在彰显一个思想的同时,避免成为另一个或另一堆内涵和思想的诟病。火,毕竟是要燃烧的,那么,你的创意里就蕴藏了焚烧书籍的意思;中国毕竟历史上有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即是现在21世纪,任何“焚书”的创意都可以让稍微有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人,产生“难道大运会要焚书?”的联想。

年轻的朋友,你们也不要责备那些图林大佬“神经过敏”。在他们的心里,书籍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物品和商品,那是他们心里的图腾与神灵。程焕文教授曾经呼吁“珍惜每一张带字的纸”,你还能让他容忍眼跟前儿发生的“焚书”的创意吗?我们也都曾说,智慧就是“头脑里霎那间的火花”,好吧,给你们一个创意:搞一些爱因斯坦、牛顿等伟人智者的雕像,在他们头上设计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炬,让历史巨人的知识之火永远照耀着现在的聪明人和蠢人。哈哈,那也倒应了中国的一个历史传说:点了天灯了!

顺便说说,今天是中国古历中的“中元节”,传说是一个鬼门打开的日子。教授不该讲迷信,但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但愿古代那些个以书为生、以书而传递中国文明的先贤们,晚上出来的时候,不要被深圳那座被焚烧的书籍堆而吓着。

【夹一张去年暑假老汉与老槐访问美国北德州大学UNT时拍到的照片:同样是用石质的书籍垒出来的纪念性建筑——知识之门。不同的理念啊。】

前两天,老槐教授在西安地区培训讲课过程中,讲了一个图书馆社会作用的小故事。据说多年以前,有一个国内很有名的大图书馆,曾经抓住了一个很笨的偷书者。这个人笨到只撕了两页书,居然就带出了书里夹着的磁条。于是,很容易地被图书馆员发现了。由于其身份认定上的问题,图书馆联系到了当地的公安派出所,请他们过来协调处理。可以没有想到的是,当派出所民警听到此人(报出了姓名)居然到图书馆“偷书”,立即在电话里高兴地哈哈大笑,说你们赶快把他放了吧,感谢你们图书馆做了一件好事。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人以前是一个惯偷,偷过许多很贵重的物品,几次被判刑入狱。现在,他刑满出狱了,居然不再去偷社会了,而是跑去图书馆看书、偷书了!公安民警连连说,这个人有希望了,知道看书了,图书馆办了一件好事。

老槐讲过这个小故事,我们这些听故事的人也觉得是一个好故事。当然,吃饭的时候大家在说: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下文是什么?不知道他撕的那两页书是什么内容。如果是正面的内容,说明了这个人的新生活轨迹;如果是反面的内容,则也会是另一个结局。希望知道这个故事后面内容的图林朋友给补充一下。

连续到上一个话题,得出一个结论:书,不能撕,更不能烧。

再说个题外的事情。

老汉大学有一个同班同学,现在是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教授,其老公也是77级学生,不过当时是南开大学的,但由于和我们班上同学很熟悉,被封为我们班“第52个同学”,现在天津某机构一把手。他们全家这几天来西安旅游,今天有朋友请他们西安著名的“德发长饺子宴”,我和老婆作陪。饭后,他们立即赶往机场返回天津。由于今天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7°,老汉我心脏严重负担不起,行走在炎热的室外很是困难。进入小区后,坐在树荫下石条凳上休息。忽然看见一只不知道从哪一家笼子里跑出来的蚂蚱,沿着道边,向着前面的草地,慢慢地爬着。它的翅膀不知道已经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揪掉了,两条大腿似乎也有了伤病。因此,它不能跳,也不能飞,只能慢慢地、慢慢地爬着。小区里有那么多的车,还有时常经过的人,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结束了这个蚂蚱的生命。可是,为了生存,它一直向前爬着。

我一直在默默地看着这只蚂蚱,想去帮它,一来怕惊吓了它,二来我当时自己心脏还难受地要坐下来休息。于是,我,一个半大老头子,坐在树荫下的石条凳上,默默地注视着那只看起来同样有些老了的蚂蚱,在默默地爬着。我似乎还不如那只蚂蚱,不如它有着那样执着的对生存的追求。

看着那只蚂蚱快到了那片草地,我也站了起来,向着我的家,慢慢地走了回去。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dr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