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简介

2011/10/31   点击数:470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图书馆员:王梅

[摘要] 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是对方国家,同受儒学影响,但差别很大,日本是个务实的国家。

[关键词]  村上春树 川端康成 大江健三郎 简介



一 日本文学概况

1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是对方国家,同受儒学影响,但差别很大,日本是个务实的国家。

2《源氏物语》奠定了日本文学感伤优美的曲调,就像《红楼梦》对我们的影响一样。

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巨大差异,从这个时候开始中日的发展就分道扬镳了。

4二战后腾飞,创造了东方奇迹。尤其是文学小说方面,与中国的特点各不相同。

5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常了不起。

6侦探推理小说也自成一套。

7我本人发现了日本文学之美。

二 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小资情调

1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 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是在日本与台湾乃至韩国相当受欢迎的作家。在中国,由林少华翻译的村上小说风靡一时。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的村上春树全集。在台湾,村上的作品大多由赖明翻译、时报出版社出版。村上春树也以自我训练跑长途马拉松、和喜欢爵士乐、猫、古典音乐及美国作家史考特·费兹杰罗闻名。 荣登作家富豪榜.2010年11月15日,【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12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排名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

2 《且听风吟》I313.4/214

村上春树是以中篇《且听风吟》开始文学创作的。《且听风吟》的情节并不很复杂。“我”在酒吧捡到一个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过了醉意朦胧的一夜。醒来的误会还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已经成了一对情人,伤感的往事还未诉说清楚,她却已经一去无踪影。短短十八天的恋情,结束的又似没头没脑,又似包含无限。“我”只有独自悄坐海边,谛听夏风轻吟。“我”只有对成功的作家来说,故事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本书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文集中的一种。不料“我”寒假回来,少女已无处可寻,只好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人坐过的地方怅怅地望着大海。《且听风吟》荣获第二十二届群像新人奖。有评委认为:“每一行都没有多费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这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在日本已售出一百四十余万册。......小说《且听风吟》,作者村上春树(日本),该书是一部具有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村上春树借助这部处女作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对性和死亡的超然态度、观照日本社会的西化视角.这些理念为村上春树此后的创作预示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且听风吟》的重要意义.另有同名歌曲《且听风吟》;同名电影《且听风吟》

3 《挪威的森林》I313.4/221

风靡60年代的甲壳虫乐队唱出了名闻世界的曲子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贴己而朦胧,撩人又莫名。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次恋爱是高中时,他同女孩睡觉后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死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直子因病情产生不了性的反应,然而分手前渡边仍旧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在海边,揪心痛苦。最后,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互相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电影画面的效果。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树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奖项,在日本销售了1500多万册,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行。可以说,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小说想向我们倾诉什么呢,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一时竟很难回答。读罢掩卷,只是觉得整个身心都浸泡在漫无边际的冰水里,奔波于风雪交加的旅途中,又好像感受着暴风雨过后的沉寂、大醉初醒般的虚脱……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抒情——美丽与哀怨

1作者简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2《伊豆的舞女》I313.4/252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最有名的是1974年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合作演出同名影片《伊豆的舞女》。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作者自传性的小说。

3《雪国》I313.4/254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伊豆的舞女》。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岛村虽然研究一些欧洲舞蹈,但基本上是个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他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结识在那里出卖声色的驹子,驹子年轻貌美,不但能弹一手好三弦,还努力记日记,他们之间虽说是买卖关系,但驹子对岛村表现了比较真挚的感情;岛村则认为二人无非是露水姻缘,人生的一切均属徒劳。驹子对岛村表示理解,嘱他“一年来一次就成,带夫人来也欢迎,这样可以持久”。岛村一共来雪国3次,同驹子在一起,驹子对他则伺候饮食,陪同游玩。尽管这一切都按艺妓制度计时收费,但岛村追求驹子的美貌,驹子则赏识岛村的大度和学识。两人之间也流露了互相爱慕之情,最后挥手而别。岛村第二次前来雪国时,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精心照料一位患病的男青年。姑娘名叫叶子,青年名叫行男。当时,己是黄昏时分,车窗外夜幕降临在皑皑雪原之上。在这个富有诗情的衬景上,叶子的明眸不时在闪映,望去十分美丽动人。岛村凝视,不禁神驰。后来岛村得知叶子原来是驹子三弦师傅家的人,行男则是三弦师傅之子。岛村风闻三弦师傅活着的时候,曾有意叫驹子和行男订婚,驹子也是为给行男治病才当了艺妓的。但驹子对此表示否认,实际上对行男也毫无感情,甚至岛村二次离开雪国,驹子送到车站时,叶子跑来报告行男咽气,哀求驹子前去看看,驹子也未予理睬。岛村虽然欣赏叶子年轻貌美,但在第二次来雪国后的几次接触中,并未对她有爱的表示:直到在他离开雪国之前,剧场失火,发现叶子从二楼上掉下来死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已。总括起来,《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四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经验》《万寿元年的足球队》焦躁与无奈:存在主义

1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排行第三。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奖,1957年发表小说<死者的奢华>,成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川端康成称赞这篇小说显露了作者“异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正式登上文坛。其重要作品有:<饲育>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性的人>,<个人的体验>获新潮文学奖,<广岛札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等。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其作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授予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个人的体验》这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写成。大江健三郎生有一残疾儿子,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以主人公下决心承担起抚育畸形儿的重任为终局。小说获日本第十一届新潮文学奖。

2《个人的体验》I313.4/168

《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把自己所经历的精神炼狱升华为文学作品。遭受核辐射与畸形地的诞生,可以说都是人力无法抗拒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巨大打击,人该怎样生存?广岛原爆受难者和残疾儿的父亲鸟面临的是同样的课题。残疾儿童的出生,作为一个严酷的参照物,照射出现代人心灵的残疾。《个人的体验》中年轻的父亲鸟面对残疾儿的现实,苦恼、动摇,甚至想把孩子弄死,最后终于走过心灵炼狱,勇敢接受现实,决心和残疾的孩子一起开创共同生存的道路,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个人的体验》是作者在极端苦闷之中创作的一部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在作品中,当主人公鸟在面临脑残疾婴儿的生死抉择——或听从情妇劝告,借黑市堕胎医之手埋掉病儿,或接受医院建议,为病儿施行脑疝气手术以拯救其生命——时,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同将会留下严重脑疾的儿子共度生涯,从而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人类的不幸。瑞典文学院在评论这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时认为,作者“本人是在通过写作来驱赶恶魔,在自己创造出的想象世界里挖掘个人的体验,并因此而成功地描绘出了人类所共通的东西。可以认为,这是在成为脑残疾病儿的父亲后才得以写出的作品”。大江健三郎本人也承认:“随着头部异常的长子的出世,我经历了从未感受过的震撼。我觉得无论自己曾受过的教育还是人际关系,抑或迄今所写的小说,都无法支撑起自己。我努力重新站立起来,即尝试着进行工作疗法,就这样,开始了《个人的体验》的创作。”他把内心的痛苦作为起点,通过传统的想象语言将神话与现实完美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微小的、局部性的东西放大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典型。阅读《个人的体验》等一系列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把现实引入小说的同时,也在致力于非现实性的虚构(即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玄虚),两者之间既截然分明,又随意重叠,而将这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则是大江氏从日本文学传统中继承下来、又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象征性表现手法(即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幽玄)。

3《万延元年的足球队》I313.4/162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写两兄弟回四国山村故园寻根,却发现这个山村仍陷于百年前(即万延元年)农民起义的影响中。作品在暴动、自杀、通奸、畸形儿诞生等互相交织的社会场面中,插入维新精神和战后精神,无论在思想上和文体上都堪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高峰。小说获日本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瑞典文学院宣布,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认为大江健三郎“深受以但丁、巴尔扎克、艾略特和萨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并以撞击的手法,勾勒出当代人生百味”,因此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成为26年来,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一篇长篇小说,1967年1月至7月连载于《群像》。它是大江的成熟之作,繁复的结构里交织着历史、现实、传说、民俗,作家最熟悉的“峡谷村庄”的隐喻内涵在这部规模宏大的长篇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江健三郎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说主人公鹰四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到了美国,又回到自己的家乡,离群索居在覆盖着茂密森林的山谷里,效仿一百年前曾祖父领导农民暴动的办法,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鼓动“现代的暴动”的故事,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现在与过去,城市与山村,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与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描画出一幅幅离奇多采的画面,以探索人类如何走出那片象征恐怖和不安的“森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它“集知识、热情、野心、态度于一炉,深刻地发掘了乱世之中人与人的关系。” 在东京住的根所蜜三郎是位二十七岁的青年,他靠翻译为生。他的妻子生了个白痴儿子后,怕再生傻孩子,不愿同他同房。不久,她患酒精中毒症。蜜三郎的弟弟鹰四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中受挫后,便到美国去了。鹰四在美国感到沉沦不安,为了寻根又突然回到日本,同蜜三郎回到山区老家,想把仓库卖给朝鲜人的超级市场,并寻找万延元年农民起义的首领、爷爷的弟弟、二祖父的下落。农民起义时,爷爷是村长,二祖父同他对抗,被他杀害了。鹰四为了掌握村里的青年人,用卖仓库的钱组织了一个足球队。蜜三郎看出鹰四有难言之苦,并且身上有暴力犯罪的因素。鹰四计划组织抢掠失败。他坦白了自己曾使白痴妹妹怀孕被逼自杀的事后,用猎枪自杀了。蜜三郎同妻子商定把白痴儿子接回来,并收养鹰四的孩子。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uf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