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大学教材
2012/2/28 点击数:494
[作者] 新华书目报
[单位] 新华书目报
[摘要] 在大学课堂中,纸质教材的使用率正在逐渐降低。曾经珍贵的教材如今却成为了老师不疼、学生不爱的累赘。我们都还记得,如果中学阶段,上课的时候不带课本被老师发现,通常老师都会说一个经典的比喻:“士兵上战场哪有不带枪的?对于学生而言,课本就是枪。”这样看来,如今的大学生则是天天不带“枪”。
本报记者 张寻
在大学课堂中,纸质教材的使用率正在逐渐降低。曾经珍贵的教材如今却成为了老师不疼、学生不爱的累赘。我们都还记得,如果中学阶段,上课的时候不带课本被老师发现,通常老师都会说一个经典的比喻:“士兵上战场哪有不带枪的?对于学生而言,课本就是枪。”这样看来,如今的大学生则是天天不带“枪”。
学生自曝 对教材说NO
于晓是沈阳师范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她的书柜里堆满了大学4年间选购的教材。“这些教材,有的大学4年从没翻过。”于晓说,还有一些书,只有开卷考试时用过一次。如今这些教材只能安静地躺在书柜里成为摆设。于晓大致统计了一下,自己的一半以上的教材其实都是用不到的,老师上课不用,自己更不会在课余去看。记者发现,这也是文科教材使用的普遍状况。比如“新闻写作教程”,这种课老师在上课时自有套路,随性发挥和直接从报纸上寻找“范本”融入课堂教学,比那些教材上“作古”已久的新闻作品生动得多,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样的情况还有“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等课程,老师上课都用ppt,考试也是ppt内容,课本形同虚设了。
对此,记者对沈阳几所知名高校的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近八成大学生认为大学教材用处不大,因为老师并不按照教材授课。记者在调查学生对待教材的态度时了解到,多数同学反映,大一刚入校时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教材,而自大学二年级开始,订购教材与否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既可以通过老师联系集体订购,也可以去旧书店买同种教材之前的版本,个别同学还会去向高年级的学长借用,或在学校图书馆临时借阅。另有一部分同学反映,自己虽然购买了教材,但一学期结束之后,教材上面还是空白,即使上课时带去也很少在上面做标记。
事实上,老师们也更习惯于将课本当作学生课下自学的工具,课本沦为一般参考读物。老师对学生的自学精神如此有信心,可是只有少量同学会主动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大部分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老师没有明确说明下堂课要检查的话,自己一般不会主动看课本。于是,中小学那种“布置任务”似的教学方式仍然主导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没有考核的情况下,大量大学纸质教材被束之高阁也就见怪不怪。
不过,不同于文科,就读于锦州医学院妇产专业的小王向记者表示,课本在他们的学习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考试的知识点都来自于课本,而且考题与课本的例题难度并不会差很多”,小王表示,虽然《外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等等教材都是将来从事这方面工作所能用到的教材,但是是否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就不得而知了。
教材课堂“失宠”有原因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教材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里的老师并不按照课本讲课。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以及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更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都使用课件,按照自己的授课思路进行,其中,一半以上老师制作的课件和教材完全没有联系或是联系非常小。而另一半老师,虽然会结合教材做课件,但课件中会增加许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
据了解,在课下,真正把教材好好利用的同学并不占多数,多数同学对老师的课件依赖性很大。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网络教材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当电子书充斥校园之后,传统纸媒教材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记者发现,尤其是文科学生和相对宽松的选修课,基本上不订购教材,即使是二手教材也不购买,这已成为了校内学生的一种“共识”。新闻学专业的崔璐就反映他们上课一般很少看教材,主要是跟着老师的讲课学习。“我们老师一上课就说‘不用看教材,听我讲就行了’。”而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老师讲授的知识跳跃性很强,一般不会照本宣科,抱着教材听老师讲课的方法已经过时,根本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手教材、复印教材走俏。复印教材便宜又实惠,一本定价几十元的二手大学课本,在旧书店里按三折算,售价只要十几元,而且书本是八成新甚至全新的;而在高校旁的复印店里,二百多页的教材复印费只要十多元,简单装订一下就成了一本“书”。每年的新学期开学,高校周边的旧书店和复印店便迎来一年生意最好的时候。自各个高校放宽或取消强制购买教材的规定后,到书店“淘”旧教材或者复印教材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一大学复印社的店员说:“一般复印一本教材也就十多元,几乎是教材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价格。有些大部头的书,不用全印,只挑选老师讲课的章节或者考试的章节复印就可以了,这样又可以省下一大笔钱。”据了解,一个学期学生都会预交三四百元的课本费,期末或者毕业再结算,而有些学生四年下来还能退还一千多元的课本费。
另外,教材自身跟不上时代也是教材“失宠”的又一原因。有专家认为,造成教材使用率偏低的根本原因并非学生、老师,而是教材本身——多年未更新的教材已经和日新月异的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就记者本人来说,大三期间曾到媒体实习,写的第一篇稿件除了“本报讯”三个字以外,基本没有被采纳一个字。当时记者才突然发现,教材上教的那些采访方法和写作手法已经落伍了,在现在的媒体竞争下,记者所要学习的内容远远甩开了教材。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有同感,毕业后,大学四年学的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又要从头学起。
有调查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内容变化大的学科,如计算机、医学、法学等学科,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情况更严重。
好教材不可或缺
学生的应试心理、老师的教学方式、教材本身的质量问题等不仅损害了一本教材应有的功能,浪费了社会资源,也伤害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何明星曾专门撰文呼吁,学科指导委员会要加强与各行业、学科协会等的联系,才能在根本上改变教材知识的陈旧老化、体系结构封闭的弊病。同时,引入独立的高校教材第三方评估机制,评估团队中要有与出版者和编写者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学生社团组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机构,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体系等进行考核,优胜劣汰,真正选出几本好教材,方便学生学习。
另外,高校的教材征订工作有待公正透明化,杜绝少数老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会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选择自己编写的教材,从而保证优秀实用的教材能够真正发到学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