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参与图书馆建设,只能是参与,不能是主体
2012/10/22 点击数:690
[作者] 西北老汉
[单位] 西望图腾:西北老汉的博客
[摘要] 昨天晚上,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小王热心联络和安排,老汉我有机会与十几个榆林籍成功人士坐在了一起,要么是公司老板,要么是律师,要么就是政府官员,全是男性,全是榆林人,但现在都在西安发展自己的事业。说话尽管都带有陕北口音,但多年西安的生活,已经使这陕北口音不是那么明显了。
昨天晚上,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小王热心联络和安排,老汉我有机会与十几个榆林籍成功人士坐在了一起,要么是公司老板,要么是律师,要么就是政府官员,全是男性,全是榆林人,但现在都在西安发展自己的事业。说话尽管都带有陕北口音,但多年西安的生活,已经使这陕北口音不是那么明显了。
老汉我之所以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是次要的,关键是和其中一位主角、榆林籍民营企业西安乾源科技有限公司贺老板聊一聊“榆林数字图书馆”。
2009年的时候,曾经在媒体上看到榆林政府为打造“书香榆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而开办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投资1000多万元,已经建成榆林特色、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图书等四个服务板块,拥有200万册正版图书,2700多种人文大众期刊,近700种报纸,以及上万篇榆林地方特色资源文献。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迷惑:我们都知道榆林还没有市级图书馆,也没有听到榆阳区图书馆(星元图书楼)在做这个事情,那么,究竟是谁在建设这个“榆林数字图书馆”?
今年上半年,一个偶尔的机会,省文化共享工程的王万国告诉老汉,说这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在做的事情。那么,老汉就有疑惑了:作为民营企业家,做“榆林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给榆林数字图书馆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盈利、还是在做公益?榆林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老汉所想知道的。
昨天晚上与贺总一聊,这一切都明白了:第一,这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发起的项目,但项目运行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第二,应该说这是一次不很科学、不甚规范的项目决策,并没有经过专业论证,缺乏对榆林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位,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运行机制;第三,如果不加以改变,这个项目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
对此,老汉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们为榆林地区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同时给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借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决策的良好环境,邀请国内著名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给榆林市政府宣讲公共图书馆重要性,宣讲政府在推动公共文化和图书馆事业方面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叫地方政府明白:为了提升地域文化水准,必须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而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政府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按照目前政策,在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欢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但民营企业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一不能以营利为目标,二也不是完全的慈善行为,那就需要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合同的形式规范合作双方的责权利,这样才能建立科学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机制,才能使榆林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下去。
第三,明确榆林数字图书馆定位:面向榆林地区所有公众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而项目运行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分担。
第四,借此机会,争取鼓动、说服榆林地方政府,建设榆林市级公共图书馆。如果建成,此项目可以协议转交榆林市图书馆运行,企业可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
第五,作为企业,通过参与兴办公共文化事业获得公共形象和社会效益层面的回报,为后续做好具有榆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他们已经有“非遗产品数字化”的打算)、取得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昨天晚上,几乎是老汉少有的一次人生经历:与十来个商场、官场上打拼的人士,讨论了一晚上的图书馆话题,从国内说到了国外,从欧洲说到了美国,从中央说到了农村,从图书馆说到了文化共享工程,他们居然都能说出来个一二三四来,居然都能头头是道。所以,老汉说,作为一个图书馆人,感谢各位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感谢他们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参与。老汉暗想:没有想到,现在社会上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对图书馆有这么深刻的了解了。看来我们的事业真的越来越具有发展的社会空间了。
最后,贺总还向老汉提出,看老汉所在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中,有没有榆林籍的学生愿意去他们的榆林数字图书馆工作。这里,老汉特意写出来,如果哪位学生有意,老汉愿意从中充当免费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