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出版业应用的几个问题(3)
2012/12/23 点击数:700
[作者] 耄耋少年
[单位] 耄耋少年的BLOG
[摘要] 数字技术应用的本身,并不能为出版业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在应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对内容进行深层次,有特色的开发,为出版业开辟一个新的盈利天地。必须认识到,只有创新,而不是复制原有“存量资源”,才能产生财富。
数字技术在出版业应用的几个问题
三 重视有特色的内容开发
数字技术应用的本身,并不能为出版业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在应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对内容进行深层次,有特色的开发,为出版业开辟一个新的盈利天地。必须认识到,只有创新,而不是复制原有“存量资源”,才能产生财富。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外一些著名的工具书就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编辑出版。目前,国内许多数据库集成商在做,或者打算做工具书数字版。但都是在工具书出版后再制作数字版,不仅成本上不合算,功能上也不全面。最重要的是不能发挥数据库效率以提高编辑质量,缩短编辑周期,以致一些工具书刚出版,就成为陈旧的条目解释,过时的统计数据,失效的事实信息,给读者带来很大不便。加之没有实时维护功能,更成为无源之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数据库方法编制工具书,技术上已相当成熟,是双轨出版较早做到的一个方面。但由于体制不顺,加之出版业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滞后,使这一做法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但社会的需求,现在已经到了全面实施这一做法的时候了。
关于会议录,学术界的年会很多,而且多是科学讨论性的会议,其会议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国际上和各个发达国家的学术会议,都注意出版其会议文献,,即Proceeding。有统一名称,连续出版,并且有ISSN号。和期刊一样发行,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我国学术界很重视这个类型的出版物,图书馆界大都不惜重金订购。
在国际图书馆界,对会议文献的处理,还有专门规定。国际引文索引,也收会议文献的论文,和期刊论文同样对待。
但我国出版界,对学术会议的文献重视不够。多年来,没有一个学会有系统的会议文献。各个学术团体的会议文献,因出版社索要出版费用颇多,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年在这个出版社出,明年换另一个出版社出,因而不成系列。其学术价值大受影响,利用也很不方便。不能反映我国科学技术的成果,也不能显现我国学术会议的重要地位。
现在要组织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对于会议文献,就要进行整合,要把在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同种会议文献集合到一起,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又势在必行。而且需要确立今后学术会议录的出版规范,从源头上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
至于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亚太医学数字出版高峰论坛”上,万方的技术人员说明他们努力使中文期刊的数字版内容与印刷版内容同步,目前已能在印刷版出版后十天内数字版即可上网。与会的图书馆人士对此却不认同。他们要求数字版能在印刷版之前上网,因为有了数字版才能有印刷版。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万方医学网上的中文期刊的数字内容能和外文期刊一样,不但已发表的论文能及时发布,虽未发表,但已决定将要刊登的论文也可提前上网发布。他们也知道,这不是技术人员能做到的事,因而希望期刊编辑部能做到这一点。
这本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目前体制下,却不能实现用户的这一要求。由于我国的期刊网还是初步的数字化操作,即由网络运营商,从期刊编辑部获取期刊印刷版(或其电子文件)进行结构化加工,组装成数据库对用户提供服务;不是由期刊集团自行组织上网服务,印刷版与数字版不是同步进行,仍然是在期刊出版后,再做数字版的处理。这样,数字版的内容也只是印刷版的复制,没有新的内容。
国外一些期刊集团的数字版,其文章的内容已发生了变化。作者提交给编辑部的内容不再受印刷版表现能力的限制,作者会同时提交各种形式的仅供数字版使用的补充内容,如声音文件、数据和动画等,因而数字版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无法做到。编辑部与技术运营商是两个单位,不能统一处理印刷版与数字版的操作。
还有超链接的问题,Scholar google 是一个具有超链接功能的学术检索系统。在学术著作之间,相互引用的文献,可以进行实时链接,从一篇文章,进入另一篇文章。这个功能的实现,除了技术因素,需要论文编写的正确性,还要有引文标识的规范化。我在Scholar google 系统,以我自己名称进行检索的结果,其中刊载于《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馆藏资源数字化” 与“数字资源馆藏化”的抉择》一文,在有关文章的引文表达中竟有9种不同描述。
这一情况当然不能很好实现系统的超链接功能,原因自是引文描述错误所致。改变这一情况,以国内目前各数据库集成商,用印刷后的印本期刊,或付印的电子文本进行期刊数字化处理,当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在期刊编辑部进行严格的编辑校对,也就是在期刊编辑校对过程中就要实现数字化操作,而不是在出版以后才去做数字化的事情。
如果不能从体制上突破,我国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将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有关方面应当抓紧推进落实。
关于图书的专业化品牌意识,山东友谊出版社很有远见。他们打算做两个品牌。一是“山东旅游”,一是 “尼山书屋”。关于旅游,全国的做不了,做山东的有条件。与旅游部门合作,已开发了部分资源。“尼山书屋”则是与尼山论坛组委会合作,在第二届论坛举行时,举办了“十年文明对话书展”。以图书形式展示中外文明交流的成果。书展展出了来自全国130多家出版社的1000多种图书。参展图书是从国内征集到的图书中经过精心筛选,最终经专家审定的。作为尼山论坛的系统工程之一,书展今后将成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论坛同步举办。为此,尼山论坛组委会将和山东友谊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尼山书屋”,永久珍藏和展示历届尼山书展的全部图书。
中国标准出版社的做法也很说明问题,他们将该社出版的国家标准,全部制作成为数字版,不再发行印刷版,用户上网检索,提出订购需求,出版社提供按需印刷服务。他们在全国设了50多个按需印刷服务点,充分满足了市场需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个出版集团,每个出版社,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从而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