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遐思记
2013/1/30 点击数:172
[作者] 书图同归
[单位] 书图同归
[摘要] 最近看奚椿年老先生著的一本书—《书香小品》,大致和书史有一点联系。里边有一篇文章写“书香”的,我一直以来认为书香是墨香,老先生说那是一种叫做“芸草”的植物的香气。我感到很新鲜,最近说来很巧,在另一本书叫做《邃谷师友》(来新夏著)的书中来老前辈在谈到大学生应如何藏书—读书—求学中也讲到这一种草。
以下为几篇图书馆小记
2009年5月17日
芸香草—十里香
最近看奚椿年老先生著的一本书—《书香小品》,大致和书史有一点联系。里边有一篇文章写“书香”的,我一直以来认为书香是墨香,老先生说那是一种叫做“芸草”的植物的香气。我感到很新鲜,最近说来很巧,在另一本书叫做《邃谷师友》(来新夏著)的书中来老前辈在谈到大学生应如何藏书—读书—求学中也讲到这一种草。他们都讲了同一个故事:天一阁的楼主范钦曾用芸草来驱除书蠹,当时芸草是很难得的。有一女子名钱秀云想去见识一下芸草如何驱除书虫,就嫁给了范家的儿子,但是楼主规定妇女不得入内,使她的希望落空。这位女子希望破灭,最终郁郁而亡,造成不应有的悲剧。奚椿年先生说,这一种草香又被称作“十里香”。设若每一本书都由这种香气浸润过的话,每天读书十里之外的人都能闻到香气,那就是既熏陶了自己,又熏陶了别人,这真的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啊。
2009年5月18日
《邃谷师友》感言
读完来新夏老先生的《邃谷师友》,掩卷凝思,颇多感触。这本书是老先生时值85岁高龄之际所处的一本书。第一卷讲述了他对已故业师和友人的缅怀,读来令人感动。在老先生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多少颠宕起伏,老先生都从容面对,而对已故恩师和故友,则每述及此辄洒泪笔端,深切缅怀恩师对己的教诲和友人的帮扶与彼此的情意。从中可以看出先生是对自己的业师是多么崇敬,80多岁了时值耄耋之年,对自己的老师还是始终如一,毕恭毕敬,而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业师如父,老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尊师爱师的课,不禁感念先生的谆谆教诲。第二卷,来先生讲了他和在世友人的交往及他们互赠著书和学术交往,从中似乎可看出读书之人的乐趣和豁达。第三卷,老先生讲了他几十年来读书治学心得和经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大学生应该藏书,读书。他主张博学,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老先生是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选修一门有机生物,令人感佩。毕业以后,他又从事各种学科的研究,写过一本专业的书《北洋军阀史》,还潜心研究目录学,曾著一本《近三百年人物年谱之见录》,嘉惠后学,主张“为人”的治学之道,强调“甘为人梯”学术精神,杜绝学术的浮躁风气。第四卷是友人赠书。第五卷是记者采访语录,从中亦可窥见老先生治学为人之道。第六卷是友人对来老先生的评价作为附录列在后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雁先生对他的评价,颇多感人之笔。
2009年5月20日
究竟有多少事是图书馆干的
一本书进入图书馆,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由采编部门进行采访,访求适合图书馆的藏书。这一步骤相当重要,需要研究图书馆藏书状况,用户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利用概况,这是前提条件。买书需要钱,因而为了充分的利用那有限的“马尼”,就必须合理安排购书经费。采购的时候,也要思考购买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品种和副本的关系问题。这是选书,选好了,大致经过“预定-邮购-验收-登录”的模式化过程,一本书总算来到了图书馆。第二个步骤是登录,这是图书馆对入藏的每一本图书的登记状况。有个别登录和总括登录两种:图书馆买书的时候往往购置一批图书,对这一批图书进行总的登录(包括对书的数量,总的购价)就是总括登录;而对一本图书本身的登录则包括它被选购的时间和单价,这是个别登录。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以后查找购书情况提供方便。登录完成以后要对图书进行标引,标引方式有两种: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分类标引指的是利用分类号来揭示图书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角度来进行分类和标引;主题标引是利用主题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来揭示图书的主题和内容。以上两种标引方法侧重于对图书内容和主题揭示。其次是文献图书的著录,主要揭示文献的外部特征,如:书的题名,著者,出版者,ISBN号,出版时间,版次,印数等等。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条款目,再对这些款目进行有序的编排,就是文献编目。搞定这些问题再在书脊的根部贴上标签,上面录上排架号(索书号)就可以上架了。如此,一本书总算取得了正式的居住权。
2009年5月21日
当书老珠黄
前几天听别人说,图书馆一楼贮存的一批书被水浸泡了,初始不敢相信。今天偶到图书馆闲逛,看到二楼服务台那里满满的是散摆在地板上的图书,终于相信这是真的了。我看到那些书大都很陈旧了,以前根本没听说过有这样一批书。大致看了一下,各种开次的都有,亦有中、英文等不同语种的,似乎种类也不少。但无一例外的都是“书老珠黄”了的,不知是这些书“年事已高”,还是因为飞来横祸?所谓水火无情,书的确是最怕这两样东西的,比人还怕。书无论受到水的浸泡还是水汽的间接侵蚀,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去的书籍都是用墨写成或刻成的,被水一浸泡,往往会出现字迹衍散,模糊不清,甚至字迹全无。现在的印刷技术已很先进了,但还是无法摆脱“遭水殃”的厄运。我对这些书的来历不很清楚,只作为一个好事者去向一位馆员问了一下“这些书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会如此面目”。馆员也似乎认为我是一个好事者淡淡的说“你是要咨询问题呢(好像是问问题不在这里)”“这些书在一楼被水泡过了”“我们正在加以补救”,我本来是想问一下这些书是从哪来的,可又不敢问了,也认为自己是个好事者一样,默默离开,黯然神伤。心里想这些书是因为“书老珠黄”有伤风化,有损“城市形象”(因为图书馆的空间应该还够吧);还是老的成了文物,需要特别保护呢(我对这些书缺乏辨识能力)。不管怎样,他们是遭到水的威胁了。我总觉的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看着那些残兵败将,心里想或许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漂亮过,但是总也敌不过时间的摩挲。当然有一些书得到人们的赏识,而价值不菲(变成古董),但大部分还是会在年老与衰败中结束生命的。当“书老珠黄”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我们呵护的时候啊......
2009年5月24日
与书为伴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一直佩服的也是有这样两种人:一个是“读万卷书”者,一个是“行万里路”者。原因是我和这两种人生境界还相差太远,所以每每听到这样的人士,内心便佩服不已。我常常想人这短暂的一生长不过百年,百年过后如果还活着的话,那就是成老妖怪了。在自己垂暮之年,如果有什么使自己留恋的东西,那没有比得上被人们称之为“光阴”的东西。荣华富贵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临死的时候还贪恋钱财的话,那和葛朗台也就无异了。如果那时候有什么念想,一定是我这一生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或我这一生除了赚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作为。当然以现在的条件“行万里路”固不可能,但是“读万卷书”则是有可能的。所以就每天敦促自己:无论如何要多多少少读一点啊。什么是读书,我一直也对此不甚明白。有的人说读书要心无旁骛,孔子不是说过“默而识之”,读书的时候就默默把它记住。这一点我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自信我记性不会那么好。也有的人说读书要泛读,这样才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我认为也很有道理。可是这一点我也很难做到,我看书的时候必须要一字一句,否则就容易走神,特别是对那些枯燥而却特别有用的书。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种说法:最佳的读书方法是诵读,像古人大都是诵读的。正是这种读法那些“十三经”“千家诗”才能被他们信手拈来,诵之于口。这倒是和“默而识之”完全不同的方法。但我想这一种方法也只对学国学的人有效,像其他学科的书目则大可不必如此装腔作势。不管哪一种方法,读书的人还是自己,别人不能替我们决定。所以越是认为读法方法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的时候,就越认为没有深究的必要了。有一些基本的东西,自己把握好了就不再担忧了:一是自己要读喜欢的书;二是自己要读有用的书;三是自己要多读书;四是自己要认真读书。每天读一点就要坚持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自己会从中获益。希望有一天能真正达到“读万卷书”,也能有机会去“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