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之美-简策
2013/3/1 点击数:1375
[作者] 书图同归
[单位] 书图同归
[摘要] 书籍之美体现在两点,一是装帧、形制,二是文字、插画。装帧、形制体现了载体之美,这种美比较直观,一目了然,娱人之眼;文字、插画表达了内容之美,此种美比较内涵,需细细体味,娱人于心。当然,无论是载体美还是内容美,都无统一的标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各人性情不同,喜好不同,所美之处自然千差万别。
书籍之美体现在两点,一是装帧、形制,二是文字、插画。装帧、形制体现了载体之美,这种美比较直观,一目了然,娱人之眼;文字、插画表达了内容之美,此种美比较内涵,需细细体味,娱人于心。当然,无论是载体美还是内容美,都无统一的标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各人性情不同,喜好不同,所美之处自然千差万别。
先说载体之美,书籍的装帧、形制和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图书的材质有很大的关联。从书籍制作的发展历史来看,东西方的书籍基本上都按照“刻写—手抄—印刷”这样的模式传承演变至今。中国远古时期,文字刻写在甲骨、青铜器上,形成后来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甲骨文、金文,这些和西方的泥版文书一样,作为档案的使用功能远远大于作为书籍的使用功能。
对于中国古代的书籍,我独爱简策这种装帧形制。中国古代自从发现了竹、木可以作为书写材料,就开始将文字手抄于竹木简上,再将其用绳子编连成策。这个已经可以看做是完整的书籍了,但是那个时候的书按“篇”记,大约相当于现在图书的“章”,书籍流通传播的单位也是“篇”。编简成策,便于卷舒,就产生了“卷”这个单位。“卷”和“策”大约相等,“策”通“册”,所以现在大部头的书通常分为“上卷”、“下卷”或“上册”、“下册”。不管怎么说,“简策”作为一种书籍的装帧形制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美观,后来的“卷轴装”也基本上沿袭了这样一种结构。简策比较笨重,容量较小,因此一种书往往需要好几策。古代有“学富五车”之说,大致是搬家的时候,光简策就运了5辆牛车,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可能也没有几种书,但是考虑到那个时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几本书,可能也算学通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