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读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013/2/16   点击数:703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图书馆阅读学研究图书馆内部的阅读现象与理论,这是必须的,首要的,但是,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广大的读者群,因为图书馆是社会和社会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阅读学的研究要有深刻而广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空间。

[关键词]  图书馆 阅读学 服务



1图书馆阅读学的目的

图书馆阅读学研究图书馆内部的阅读现象与理论,这是必须的,首要的,但是,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广大的读者群,因为图书馆是社会和社会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阅读学的研究要有深刻而广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空间。正如范并思教授所说:“我们认为,图书馆学必须将社会阅读与阅读推广作为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更深入地介入公众的阅读行为,研究阅读的社会机制对图书馆服务的需要,研究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服务模式。”【1】

把图书馆阅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其目的可概括为:面向所有读者(馆内读者和社会读者),以“图书馆”为圆心和基点,全面、深入的进行“图书馆阅读”研究,科学揭示“图书馆阅读”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研究以图书馆为主体和出发点的社会阅读的状况并促使社会阅读蓬勃发展;研究以图书馆为主体和出发点的阅读推广的现象和理论并使阅读推广深入进行。就是说,图书馆阅读学作为现代图书馆学的重要分支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馆内读者的阅读现象与理论的同时,即探索图书馆阅渎规律,培养图书馆阅读能力,提高图书馆阅读效率的同时,还要研究以图书馆为主体和出发点的社会阅读与阅读推广的相关学术问题。

具体地说,图书馆阅读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图书馆阅读”和社会阅读的深入。探索“图书馆阅读”、“社会阅读”等阅读行为的内在生理机制和心理动程及其外部社会联系,就能遵循阅读规律,唤醒读者的阅读意识,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就看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发挥了阅读的最佳效应。这种高效阅读能力,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生产力,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比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智力投资;对科学技术的开发来说,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社会成员阅读意识的清醒和阅读能力的大面积提高,意味着民族文化素质的增强。所以,图书馆阅读学的间接目的在于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1.1 研究“馆内阅读”现象

有“图书馆”大楼这个实体存在,有办理了借阅证件的大量的读者存在,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有穿梭往来的图书馆员的存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只要具备了这三项条件,当读者涌入到图书馆阅读,当读者产生了在图书馆借书还书等一系列的阅读行为后,图书馆阅读——图书馆内部的阅读现象就这样开始了。这个阅读现象因为有“图书馆”这个特殊的限定性的媒介存在,因此它就自成一个系统,里面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和值得人们前去思考与探索。

例如读者的到馆情况怎么样?新书推介如何采取更好的措施?图书馆内的阅读报告会更为合理常新的机制是什么?图书馆阅读哪里是热点哪里是死角?“图书馆阅读”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等等!以往我们提到图书馆工作,在管理者那里似乎就只是图书馆事物和图书馆员工的管理;在图书馆员这里似乎就只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人文化的服务;而在图书馆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那里似乎就只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等形而上的问题。大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图书馆内部的阅读这个最简单的现象,都没有在意去探讨图书馆阅读的本质与规律等一系列问题,阅读——图书馆阅读,我们自己的阅读似乎被我们自己人给忽略了许多许多。其实,作为任何一家图书馆,它最本质的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就是它的“阅读现象”。

我们注意到,从图书馆的角度来探讨“阅读”问题,这里的阅读除了读者和文本外,图书馆尤其是一个重要中介或媒介,在它内部的阅读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阅读现象与本质、规律性的东西等待和值得我们去探索,探索的结果反过来对促进图书馆的工作可以发挥出许多作用,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图书馆内如何为方便读者阅读而构建完善的设施网络,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图书馆员素质和专业素养,运用良好的服务技术和手段,从而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法读合适的书,就成为我们不断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的来源。

例如,关于图书馆的环境对读者心灵的感染,这里让我们以王余光教授的一段话为例:“我曾去过一家大学的老图书馆,极有这种读书氛围。阅览室里那宽大的落地窗、古典的书柜、宁静的氛围……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读书环境。我曾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双休日谈读书》里专门谈到这种感受,‘双休日,图书馆应当成为人们读书的好去处’。今天我想变换一下说法:让图书馆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居所。”【2】这是图书馆内部的阅读氛围,图书馆要营造一种适合读者前来阅读和借还的氛围。这看似是一个图书馆的管理问题,人文服务的问题,但它何尝不是图书馆的“阅读”的学术问题?

1.2 研究“社会阅读”现象

对于图书馆外部世界来说,来自于图书馆视角的社会阅读(也称“全民阅读”),在社会读书大环境和系统中对各类读者的号召和影响尤其重要。我们知道,阅读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基本途径。各类图书馆倡导、推进社会阅读,对于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的氛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9年10月1日,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作者建议将推进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3】由此可见,社会阅读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类图书馆是社会阅读的重要阵地,它以其特有的服务方式发挥着在社会阅读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推动社会阅读的机构,也是社会读书和终身学习的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引导公众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阅读,已经成为各类图书馆当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中国图书馆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前期,图书馆的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有识之士,都一直在呼吁图书馆要成为大众阅读、民众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图书馆要有大众意识,对公众免费开放,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阅读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以及各类图书馆,都有这样一个使命。三十年代,图书馆学前辈学者李小缘在《全国图书馆计划书》中呼吁:图书馆“能使公开群众,无论男女老幼,无等第,无阶级,举凡学生、工人、农夫、行政家、商人、军人等,皆能识字读书,享受图书馆之利益,则方可谓图书馆之真正革命,之真正彻底改造,之真正彻底建设者也。” 【4】、“专为普及民众,故当多设分馆于居民众多之处,以广书籍之流通。”【5】、“此外得依地方需要,有所专重。如商民多者则应偏重商业,农人多者,则应偏重农事。即多购各专门书籍。”【6】、“使全国民众,无论男女老幼,皆有识字读书之机会。” 【7】

今天,摆在图书馆面前的社会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推进社会阅读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各级政府都将促进社会阅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阅读新趋势,我们更应充分发挥各类图书馆的作用,积极探索为社会阅读提供优质服务的途径,为社会阅读提供一个平台,进而成为社会阅读的精神家园,是图书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这些课题包括如目前我国公众的阅读状况、倡导社会阅读的背景和意义、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优势、图书馆推进社会阅读的途径等等。

1.3研究“阅读推广”现象

当代图书馆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已经成为大众阅读、民众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不但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设施,而且还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能够有力地提供阅读的各种条件。这就为从“图书馆”出发进行阅读推广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中图学会在王余光教授的建议下,于2006年在东莞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2009年正式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并在苏州召开了成立大会。委员会下设十五个专业委员会,目前,大部分专业委员会都已经建立起来,并积极开展工作。两届委员会共举办了四届全民阅读论坛,编撰出版了两辑《中国阅读报告》,编印了会刊《今日阅读》,开通了“全民阅读网站”,并且帮助一些图书馆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扩大了阅读和图书馆的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正逐步改变着文本和阅读的方式,也给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图书馆有许多使命,阅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看得见的将来也不会无故消亡,但图书馆的命运至少是与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读者的多少与阅读相关。因此,图书馆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既是构筑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提高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

2图书馆阅读学的任务

通过对“馆内阅读”、“社会阅读”和“阅读推广”的全面研究,明确和确定了图书馆阅读学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具有图书馆内涵和特色的一种职业阅读学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图书馆“馆内阅读”的科学发展,并深入推进社会阅读,系统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为建立“书香社会”的国家贡献出图书馆的思考与力量。

2.1 整理与分析传统阅读理论——提供“经典阅读”的最佳场所

对我国三千余年积累的丰富的阅读经验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图书馆人不能缺席,这不应该仅仅是其他阅读学者们的事情,从这些阅读经验中也能挖掘出宝贵的资源,对图书馆的各类阅读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系统地加以清理。“坏的,批判它;错误的,有些可以引为殷鉴;过时的,有些可资参考;仍有现实意义的,就应当加以运用。”【8】无论是“馆内阅读”、“社会阅读”还是“阅读推广”,都需要这份历史上的“文献财富”,为此我们图书馆人要配合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经典解读、推荐与提倡“经典阅读”的价值观,促使读者尽可能多的进行“经典阅读”,少一些“功利性阅读”,为“馆内读者”和“社会读者” 提供“经典阅读”的最佳书籍资源与最佳场所。

说起“经典阅读”,当然前提是弄明白什么是“经典”,“经典”的定义是含混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卡尔维诺更其言之凿凿:“经典作品阅读使人们得以从空虚、单调、平庸和毫无意义的无聊乏味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从一个变得苍老、冷漠而令人生厌的世界里逃脱出来——它将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它将使光荣、崇高和英雄主义复活。它将赋予生命以一种超乎一切的目的,使人们摆脱邪恶、自私、伪善、净化荡涤这个世界的精神污秽——从而将诞生出一个更高的文明。”【9】

经典有助于确立我们正当的价值信念。从经典中能够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而那些平庸的著作,除了满足作者的虚荣感,对人类文化的进步没有丝毫裨益。所以经典是一种牢固的屏障,总是将那些流行的读物拒之门外。经典既是我们阅读的底线,更是区分阅读品质的试金石。什么是好书,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经典即好书。读好书也就是读经典。真理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不容混淆。做一个读书人,就要做一个热爱经典的读书人。而在读书界就要弘扬长谈经典的风气。我们的读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用在经典的研读思考上,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方向与明智的选择。

2.2学习与借鉴国外“图书馆阅读”理论——供给图书馆学新鲜血液

国外图书馆阅读学研究适应信息时代需要,一方面对图书馆阅读的人文关怀很浓厚,怎么阅读,通过什么形式来阅读,研究工作做的很深入很细腻,比如他们有很多儿童读书会,都是由图书馆来主持这个活动,把各个阶层组织起来,通过阅读来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狠抓快速阅读,重视智力开发,探索特殊读法,运用实验手段,以及组织程度等方面确实走在我国的前面。而我们图书馆界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差,更多的是注意如何搜集整理提供图书与信息,我们的学科(图书馆学)也多是从这方面考虑;可是如何通过提供信息来增长知识,人们究竟怎么阅读,通过什么形式来阅读,如何贴近读者的内在需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得都很少。

“我们的阅读形式比较单一,对很多其他的阅读方式关注不够。从而对很多阅读现象、阅读深层次的东西没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西方会从更大的范围去研究怎么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理解阅读,研究阅读。日本图书馆界注重研究阅读,他们认为图书馆不仅是提供图书信息的机构,还应是推动民众阅读的机构,出版界也如此,他们认为自己出版的使命就是提供知识的产品,提供阅读,所以会极力推动阅读运动、阅读学会的开展。”【10】

历来我们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都是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学科问题深入的,但是,对于国外图书馆的阅读理论和他们所采取的阅读策略,我们的确关注不多。今后,对于国外“图书馆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与借鉴,的我们该怎么做,的确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的。

2.3关注与重视“图书馆阅读”实践——提升“图书馆阅读”的学术水准

由上所述,几年来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界积极实践、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不乏争鸣的一个话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阅读的载体开始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了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等的变化,于是,关于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阅读自由、阅读指导等等方面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讨论和争鸣,促进了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入,推动了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很多图书馆结合自身在当地的情况,推出了各种“图书馆阅读”的个性化的“”产品。

以首都图书馆为例,自1913 年鲁迅参与倡建以来,已历96 年,目前年读者流量达280 余万人次,书刊外借230 余万册次,年读者活动千余场,参与读者70 余万人次。同时开展了“北京市红领巾读书活动”、“首图动漫在线”、“播撒幸福的种子阅读推广活动”等阅读推广活动。譬如“播撒幸福的种子”是一项理念先进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首都图书馆邀请国内外知名少儿阅读专家为讲故事志愿者进行免费讲故事培训,讲故事志愿者则把好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少年儿童。运作模式:图书馆阅读推广肯定是所有阅读推广途径中占据最有利条件的,丰富的藏书,自发聚集的真正爱读书的读者,他们在进行阅读推广时,不存在观念更新的问题。因此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举办各种阅读的讲座是图书馆进行阅读过程中最好模式。影响:除了组织阅读活动外,首都图书馆还在全市建立了2000 余家分馆和送书点,而且利用便捷的汽车图书馆流动站将图书送进了边远山区的农村、建筑工地、打工子弟学校以及北京市女子监狱等精神食粮匮乏的边远地区和特殊领域,积极推动了全民阅读社会风尚的形成。

这些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图书馆阅读”的实践,依据各个图书馆的不同情况,会有更丰富的内容,能直接促进“图书馆阅读”,全面推进“社会阅读”和深入开展“阅读推广”,对此我们的学术界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不应把这只是看做一个图书馆的具体服务工作,而要从更高的学术层面上加以整理,找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来,形成系统的“图书馆阅读”的理论,一方面是“图书馆阅读”理论对“图书馆阅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图书馆阅读”实践对“图书馆阅读”理论具有丰富与提高的意义。关注和研究“图书馆阅读”的实践状态,就是在关注和研究“图书馆阅读”的现实情况,非常重要,对“图书馆阅读”实践的关注和审视,对提升“图书馆阅读”的学术水准,完善“图书馆阅读学”的学科建设,都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并思 图书馆学与阅读 图书与情报 2010(2)

2王余光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3.htm

3《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0.

4王余光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3.htm

5王余光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3.htm

6王余光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3.htm

7王余光时代转型阅读永恒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0-04/22/content_19879383_3.htm

8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

9安秀丽.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图书情报工作. 2006 (3)

10王余光 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图书 情报知识 2004(5)

(《图书馆论坛》2011/5)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151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