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图书馆学自我观的认识
2013/3/4 点击数:1222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世纪之交, 图书馆学的发展面临的既是挑战, 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口, 反思我们的图书馆学, 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上反思, 最终都落于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怎样看待图书馆学走过的道路, 筹划图书馆学发展的未来? 即如何看待图书馆学自我。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 毫无疑问, 在实践上,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有了大跨步的发展, 至今已取得了令人十分欣喜的成绩, 今后, 在各种积极因素的促动下, 图书馆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在理论上, 我们的图书馆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有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总的体现就是五六十年代沿袭下来的苏联观念和模式及稍后时期的文革时期的形而上学与极左思潮被突破, 改革开放后渐向欧美图书馆学理论延伸。学者们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形成了那时可以称得上是几十年一遇的图书馆学理论争鸣的“井喷”景观;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在那时的图书馆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世纪之交, 图书馆学的发展面临的既是挑战, 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口, 反思我们的图书馆学, 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上反思, 最终都落于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怎样看待图书馆学走过的道路, 筹划图书馆学发展的未来? 即如何看待图书馆学自我。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 毫无疑问, 在实践上,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有了大跨步的发展, 至今已取得了令人十分欣喜的成绩, 今后, 在各种积极因素的促动下, 图书馆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在理论上, 我们的图书馆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有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总的体现就是五六十年代沿袭下来的苏联观念和模式及稍后时期的文革时期的形而上学与极左思潮被突破, 改革开放后渐向欧美图书馆学理论延伸。学者们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形成了那时可以称得上是几十年一遇的图书馆学理论争鸣的“井喷”景观;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在那时的图书馆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对于这一点, 我们大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取得的理论成就, 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例如, 图书馆学的体系已基本上确立, 图书馆学学科地位在现实中已得到确认, 如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但笔者认为, 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图书馆学现状及未来的关注; 因而, 促使我们必然重视现实, 应当清醒地认识我们学科存在的问题。而现在是困惑丛生,危机重重, 图书馆学究竟怎么样, 何去何从?笔者认为, 现在应该确立图书馆学自我观。
为此, 我们必须从图书馆学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观出发, 用一种批判的眼光, 从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一
首先, 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上世纪改革开放这20 年来, 我们的图书馆学究竟完成了什么? 实现了什么? 还有什么未做到的? 20多年的图书馆学探讨、论争, 从总的方面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从1978 年到1987 年前后, 近十年的时间, 一是从文革观念的极端世界里走出来, 我们摒除了“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念; 二是我们从单一的苏联图书馆学的观念
中放开了思维, 人们都开始关注欧美国书馆学, 并应用欧美图书馆学思想于我国的图书馆实践中。第二个时期, 从1987 年前后到现在, 我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集中于我国图书馆学现状上, 如发展问题研究, 宏观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性质等方面的深层次研究, 热点较多、凌乱, 由于缺乏权威性, 因而难以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且呈衰微之势, 给人的感觉就是图书馆学已步入困境中。这就是二十年来。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脉胳。
在这二十多年的大发展中, 到头来我们却发现, 图书馆学并没有真正确立起自我发展的形象、内涵及体系, 图书馆学的自我观不是越来越清晰, 而是越来越模糊, 甚至到了我们重论图书馆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的地步! 如这几年争论颇多的“前科学”的观念。事实上,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确实是深受先验教条主义之害, 如政治教条对图书馆学的过多干预、前苏联图书馆学观念的照搬、欧美图书馆学思想的流行, 一时间, 似乎图书馆真的变成了一个大课堂,“交流论”沾边就飞。解除思想禁锢和防止盲从倾向, 以求得精神解放和图书馆学学科的独立个性及品格, 这一点是绝对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上才可能从抽象虚幻的理论转到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视角上来, 从关注彼岸的非人世界转到人的生活世界的视角上来, 两句话: 从图书馆学理论转到图书馆学实践, 从图书馆学国外转到图书馆学国内。就这一转向的意义来说, 我们的努力是必要的, 也是富有成效的, 应当予以肯定。但现在不能不承认, 这一努力我们并没有做彻底, 虽然早有了开始, 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 呈中途踏步或半途而废的状况。我们的热点问题不少, 探讨的也不少, 如图书
馆学的概念、定义、性质等问题, 如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教育等问题, 如图书馆学的纯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等, 不少是半途而废, 不了了之。多年来我们的学术界争争吵吵, 热热闹闹, 表面上看挺不错的, 但内容上却是反反复复, 没有多少真东西, 思想若明若暗, 且杂草丛生, 如“泛化问题”[1] 、“图书馆学包罗万象、无所不包问题”, [ 2] 使人难以适应, 甚至各种学术违规现象严重[3], 使人们对图书馆学理论不仅失去信念、兴趣日益淡漠, 核心观念也随之动摇、被边缘化, 人们不理解图书馆学到底是什么! 此一问题, 到这里便不难理解。
其实, 这还不是我们的主要问题, 这只是实质问题的一个表面现象, 要重要的或更实质的问题在于, 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很难谈到有什么建树, 特别是原创思想的建树。我国古代近二千年的封建专制思想, 严重地束缚了思想的启蒙和发展, 其经验科学性质的图书馆学难以有图书馆学个性思想的火花摩擦。到1900 年前后的近代, 由于欧美图书馆学思想的传播, 才萌生了我国近代图书馆学。从一开始, 我们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借助外力发展了自己, 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我国图书馆学先天营养不良导致的对外依赖性。长时间以来, 我们的眼睛一直盯着别人, 只是围着别人转, 解释外人思想, 注解他人著作, 运用他人思想, 引用他人语言、演绎他人观点,刚刚脱出一种框框, 又被套进另一个模式,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丢掉了自己, 失去了自我的存在, 拿不出针对我国情况的图书馆学理论建树。这样, 也就难以树立起自我的形象。对此, 有学者指出, 同样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印度诞生了图书馆学大师阮冈纳赞而我国却没有呢? [4] 因此, 他强调我国图书馆学在注重世界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建树。著名学者 王子舟先生也指出: “先锋意识. 对图书馆学研究起着拉动作用, 但它缺乏-原创精神. , 致使图书馆学长期营养不良。今后图书馆学研究将会向原创层面沉潜, 增加学术的原创知识含量。”[ 5] 笔者认为, 正是图书馆学理论缺乏这种具有个性化的原创精神, 才导致我们的图书馆学成就只有量的泛化积累, 而很少有质的实质飞跃, 泡沫学术的出现, 从本质上说对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有害无益。因此, 找回图书馆学失去的自我,并从科学的态度和举措上维护图书馆学的自我存在, 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反思的根本的、重大的问题。
二
我们的图书馆学模糊自我、困惑自我乃至失却自我并非自近年始, 应当说近代图书馆学的确立, 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欧美国书馆学的深深烙印。就是在近二十年来的热烈争论时期, 我们也很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十分真切的自我感觉。在历史与现实的多方面因素作用下, 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学今天“困惑”、“危机”、“低迷”的局面, 不但业外人士不认同图书馆学, 就连不少业内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也在发出图书馆学是前科学的慨叹!我们有过“百家争鸣”的时期, 我们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 搞有点脱离实践的玄理论研究。遏制自我在我国是有相当的历史传统的, 在图书馆学的研究上我们也是过多的“求大同”。我们习惯于引经据典、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以他人为转向标, 很少深入挖掘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人说中国过去没有出过真正的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图书馆学家[6] , 这话并非没有道理, 那么今后呢, 面对变化多端的信息化环境, 中国的图书馆学家应该设计出拥有自我的方案, 万变不离其中, 这“其中”就是中国的信息化实践, 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丢掉自我。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历史和客观环境固然有责任, 我们自己也有责任。历史并非一成不变, 在图书馆学发展史上, 经理论工作者多次主观努力, 促使图书馆学出现根本性改观的学者大有人在, 如阮冈纳赞, 巴特勒、谢拉、丘巴梁等, 他们在理论上的卓越建树,使图书馆学不断得到一次次大发展的机会。他们对我们的启示在于: 必须改变我们自己从历史上、习惯上、现实上承袭下来的某些过时观念, 要有一种创造、创新的精神, 要有一种开拓进取, 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之所以“卡壳”, 原因首先在于我们关于图书馆学的许多观念陈旧落后, 不切实际, 直接影响并限制了我们对图书馆学的深层次研究和从事研究的方法、态度, 就在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到位, 因而, 我们就难以把握自我, 升华自我并超越自我。
三
图书馆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 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应当怎样去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在当前, 它具有迫切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如果我们把图书馆学也看成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 仅仅提供知识, 甚至是大千世界无所不包的知识, 似乎它与任何其他学科都可以拼接, 似乎无所不能, 那么就很难去谈它的个性, 个性化的建树也无从谈起。怎样理解图
书馆学的功能? 有没有必要建立图书馆哲学, 用以指导图书馆学的发展? 图书馆学理论究竟能给图书馆人带来什么? 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还是限制人们的思维?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从哲学的层面来重新思考, 因为它们都直接关系着图书馆学能否保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问题。
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上述诸多基本问题,从来就没有一种统一的、权威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呈多元状态, 有学者把这类现象进行总结, 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规范的学术状态[7] 。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过去如此, 现在如此,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会是如此, 学术争鸣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特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也许这种多元化状态正是图书馆学的性格, 即个性之所在, 体现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观点都相关而又不能归属于哪一学科的特有性质。事实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学术的深入, 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到对图书馆学方方面面的认识不可能固定在一种观点上面。正相反, 我们诸多理解不了的问题是由于思维的定式和图书馆学自身的僵化所引发的。
多年来我们对图书馆学的理解之一, 似乎它只是图书馆学家们的事情, 似乎它只是纯理论意义上的事情。虽然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者是客观存在的, 但图书馆学家的研究工作, 很难让人感到它出发于此,落脚于此,尤其是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在某些敏感方面与实践的差距或脱节更为严重, 这就难怪数量不少的图书馆实践工作者对自己专业的淡漠, 对图书馆学的陌生。图书馆学成了虚幻的、玄妙的、空洞的学问, 普通图书馆工作者要去搞创造是很不容易的, 甚至连理解也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从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人多年来重述别人思想、很难有创造新的原因。在古代,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人们多是从图书馆的经验、管理和它对人们的影响来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但当意见或建议积累到相当的程度, 就要求发生质的变化, 于是1807 年德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施莱庭格先生便首创/ 图书馆学0概念一词, 从此, 图书馆学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人们视野。但它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经验干系, 乃至发展到顶端已无路可走, 1887 年美国图书馆家杜威先生创立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 从技术、理性等观念上构建图书馆学, 但仍然未能回答图书馆的本质、性质等根本问题, 直到1928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成立,经过芝加哥学者们的大力开拓性研究, 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成果结合于图书馆学, 从此, 图书馆学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空间。[ 8]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到,一方面图书馆学要来源于实践, 保持与实践的一脉相通; 一方面图书馆学家要进行创造创新性的理论研究, 二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产生有影响的、有生命力的图书馆学。我们强调图书馆学的知识性固然重要, 但也应当看到, 这种知识对人们尤其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唤醒状况, 这就要涉及另一个问题, 即图书馆学思想。
从理论和现实的意义上来说, 图书馆学的任务既为人们提供知识和从业的技能, 又为人们提供图书馆人的思想, 包括信念、意志、价值、道德和情操等。可以说, 知识与思想是彼此相通的, 图书馆人既需要知识, 也需要思想, 因为思想对人的影响更大, 对人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这就不难理解图书馆学理论要加强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图书馆人由于图书馆思想的引导, 才可能不断提高自我, 超越现存实际, 超越自我, 进入更高的生存境界。图书馆学也是如此, 人们创造出图书馆学, 就表明人们需要图书馆学, 通过图书馆学来不断唤醒、开发、提升图书馆学的自我意识并维护自我形象, 这就是图书馆学者的职责及使命所在, 也是图书馆学最基本的功能。历史上的图书馆学体系, 总是处于变化、修改和完善中, 但其历史局限性总是存在的, 保存到今天的, 既有知识, 且主要是知识, 又有思想, 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没有进行应有的挖掘, 这正是我们的疏漏之所在。
四
如果在这样的角度上理解图书馆学, 即关注一下图书馆学思想, 那么, 我们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打开, 我们以前固有的思维定势也会有所改变。那么, 如何去进行图书馆学研究, 就会有新的观念, 新的态度和新的方法了。图书馆学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创造创新, 在于不断的超越现实和自我, 对图书馆的未来进行研究, 正是基于这样的起点。不如此就会限制人们的思想空间,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就不能发挥对图书馆人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如果我们不进行图书馆学思想研究,那么, 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就有可能丢掉人的思辨性, 沉迷于实证性的客观情况研究, 我们最终又会陷于理论的怪圈, 图书馆学的作用, 尤其是它对图书馆人的影响, 就会大打折扣。
以往, 我们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习惯于学科知识上的无限泛化, 事实证明, 这导致多门边缘学科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实,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研究不是我们的提倡。对图书馆学思想, 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胡思乱想, 它有它的准绳, 有它的尺度, 有它的目标,即求真求实, 反映图书馆的现实, 反映图书馆人的生存。图书馆学思想要使图书馆学做到既能生存下去, 又能超越现实的生存, 引导图书馆学进入能摆脱自我危机和困惑的更高境界。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要使图书馆学健康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顾及它的知识体系, 这是基础, 同时, 还要求图书馆人尤其是图书馆理论工作者要具有关怀图书馆生存命运, 关注图书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高度热情, 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这一意义和图书馆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 图书馆学的思想性体现出图书馆学的境界和个性, 这有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学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 这就是图书馆学所具有的个性风采。图书馆学扎根于我们的图书馆生活中, 从理性上讲它属于图书馆人的一种自觉行动。图书馆学之所以成为图书馆学, 一定有它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这是图书馆学以外的一种学术思考。但要把它上升为一门学问, 具有一定的高度, 就需要有相应的正确态度,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功夫才会有所成就。图书馆学的学术性
较强, 包含多方面的纯粹学术性的东西。现在有些人有了一点想法, 有了一点思路, 就去创造理论, 构建体系, 这是对图书馆学的一种肤浅理解。在有些实际工作者那里, 他们把图书馆学看得过于神秘、玄奥、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认为常人不可企及, 完全忽略了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中它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及个性, 这也同样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
总之, 图书馆学自我观, 其实就是图书馆学的学科独立性。以哲学的意义为出发点而言, 事实上我们的理解在于所有图书馆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图书馆学的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它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很容易偏离自我的方向, 迷失自我, 甚至是丢掉自我。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图书馆学思想这根主旋律, 从品格和个性上来把握图书馆学,那么, 世态无论如何变化, 环境无论如何变迁, 图书馆学都能牢牢把握自我的命运, 并引导自我走向深入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春瘟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 2) : 62——72.
2 于鸣镝 关于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 1) : 6.
3 杨元生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风建设. 图书馆论坛, 1999( 6) : 14——16
4 付立宏, 王伟军.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 图书馆杂志,1999( 10) : 8
5 王子舟.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走向. 图书情报知识, 2000( 1) : 3
6 同4
7 马恒通. 论图书馆学理论的规范化建设.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1) : 13——16.
8 张广钦. 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 图书情报工作, 2000( 5) : 15——16.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