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矛盾中的多个自问“为什么”?
2013/3/19 点击数:3304
[作者] caining
[单位] caining
[摘要] 工作上的事也让我比较烦躁,对转换的新系统要有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最关键的是新系统里许多报表的功能和旧系统不太一致了,而做报表是我承担的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全是由我一个人负责,别人不会没关系,我要是不会,工作就无法进行,因为每一车的书脊标签和每个月的新书月报是必须做的。再有就是四千册的中外文过刊等着录入系统,我一想到要往还不熟悉的新系统里录入过刊就蹙头,不知道会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就是中科院物理所赠的八九万册的中英文书和英文刊要录入excel表,要招学生工,并且还要带着学生一起干,我一想到这事心里就烦躁,因为带学生干活要付出很多心力和精力,对于我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来讲,是真头疼。
为什么这次例假过后,腰还是一直疼?
长时间腰疼的毛病已经很久没犯了,这一年多的状况基本上是在例假即将来的前10天腰难受那么一两天,然后例假过程中再难受那么两天,例假完事后腰就没事了。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例假过后,腰依然持续的疼痛,连我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我还纳闷呢,怎么回事呢,我也没累着啊,也没干什么呀,为什么还一直疼呢?直到今天早晨,我把从3.1周期来一直到昨天3.18 这18天里的所有的事情和心理纠结的情绪联系到一起,才终于慢慢理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腰疼一直是受我内心情绪的影响而导致的,压抑的情绪阻碍了体内气的流动,致使某一部分产生郁结阻滞,最后就以长期腰疼的身体信号显示了出来。包括自己身体的肥胖其实也跟锻炼、跟吃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我有锻炼、吃的也少,我相信我腰疼和肥胖跟我这几年来无法化解的家庭生活模式和重复性的家庭矛盾有关系。
把这18天联系起来看一看,都发生了什么?
1、因为这次的周期量特别少,基本上只剩一天了,原本就因为周期量的越来越少而狐疑担心,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所以这次只剩一天的量后,情绪就更受影响了。
2、接下来就是工作上的事也让我比较烦躁,对转换的新系统要有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最关键的是新系统里许多报表的功能和旧系统不太一致了,而做报表是我承担的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全是由我一个人负责,别人不会没关系,我要是不会,工作就无法进行,因为每一车的书脊标签和每个月的新书月报是必须做的。再有就是四千册的中外文过刊等着录入系统,我一想到要往还不熟悉的新系统里录入过刊就蹙头,不知道会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就是中科院物理所赠的八九万册的中英文书和英文刊要录入excel表,要招学生工,并且还要带着学生一起干,我一想到这事心里就烦躁,因为带学生干活要付出很多心力和精力,对于我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来讲,是真头疼。
3、再接下来就是读书的越来越上瘾不得不让我找出相应的对策,因为这两年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慢慢的爱上了心理学和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每拿起一本书就收不住想要读完的欲望,结果导致一旦拿起书就什么事都不想做,不想跟老公说话、不想陪孩子、不想做家务、不想干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有意识的让自己远离书,可是远离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心灵没了依托、没了交谈的对象,每天就魂不守舍、没着没落、五脊六兽的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陷入胡思乱想的状态中,思想里那些负面的思维就一下子都跑了出来。
4、接着在前期各种负面情绪的累积之下,就开始了思索这几年来一直无法让我解开心结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对周期性重复的家庭生活模式的无奈、周期性产生的对孩子的愧疚心理、周期性的想挣脱公婆给予的过多的爱、周期性的愧疚自己不曾尽到一个做妈妈的责任、周期性的纠结于孩子不跟我住而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周期性的周末一家三口情转多云场域微妙变化的生活。
5、最后,问题纠结过多,就想要争取一个独立的空间去慢慢消解这种情绪,但是争取独立的空间就意味着下班不去幼儿园接孩子、下班不去公婆家吃饭、一个星期见不到孩子、又要想出各种理由蹙头的打电话告诉公婆我不回去,于是要经过反复的纠结和磨磨蹭蹭但终究决然但心痛的做出决定,自己一个人消消停停的“闭关”一个星期,在这闭关的一个星期里还要经受着每每孩子打电话想妈妈而带来的愧疚和心痛。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无法消解这些情绪而走进家庭,带来的只会是婆媳矛盾的积累、对孩子的没耐心和对老公的积怨。
所有这些事件累积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原本我还没有想通这些事情,甚至在昨天周末,看完了《这一生为何而来》中介绍的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看完了《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中关于该如何接纳父母给予我们的爱,以及之前因为看了太多心理学心灵学方面的书籍而确信的“原生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更加让我担心我和婆婆以及孩子之间错了位的亲情:婆婆更像孩子的妈妈,而我则更像婆婆,我除了在教育方面为孩子付出过心力外,其它任何“吃穿喝拉撒睡病”的生活我都没有操心过,连我都怀疑自己,我到底是不是孩子的妈?我曾埋怨过婆婆的不放手,也曾怨恨过自己的不争气和一味的退让,我曾以为我这样的退让是为了家庭的和睦,可我始终逃不过自己对自己那份愧疚的心和不愿看到自己这种永远长不大的样子。我甚至都腻了总是向朋友诉说这种说过了N多次同样的生活情景和心态,也腻了每一个朋友以她们的生活经历说给我的每一个建议。因为我知道,无论我怨谁,问题的解决办法永远在自己身上,我不能一味的去埋怨婆婆的不放手、去埋怨公婆付出的过多的爱把我包裹得喘不过气来。我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我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能做出好饭菜、能对孩子有耐心、能改变我目前的懒散状态,就能改变我目前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行不通的,即使行得通也只是暂时性的解决问题,仍然架不住时间的摧毁,真正的解决办法是自己的心,只要自己的心通了,即使就是目前的家庭模式、生活模式,我依然能够在接纳中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习惯了常常去写日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尤其是在内心有挣扎的时候,这次也不例外。这周末仍然不断重演的一家三口的家庭戏剧总想让我用文字表达出来,描述出那种复杂微妙的场域变化,描述出三人之间不同行为、心里、表象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相互影响,描述出自己的那种无奈、无解和迷茫,可是又始终无法下笔,大概是冥冥之中还有很多因素没有想通、没有连结在一起吧,于是无形中又给了自己一份表达的压力。
反倒是昨天晚上,由于帮婆婆忙乎了一晚上她在财会报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果暂时性顾不上那些烦恼和思索了,才有幸让心消停了那么一会儿;也或许是18天来各种情绪交织到一起又到了一个极限,自会出现一个转折;又或许是时候到了,内心里那个清明觉知的声音“别想了,放下吧”就会真正发挥作用。总之, 最终这一切在今天早上都成了过去时,又一个周期走过。只不过这种周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周期里我比以前懂得了更多、看到了更多。
你为什么不喜欢这种周期性的模式?你到底在担心着什么?
同样的情绪模式、同样的心态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连我自己都腻了,可是我又无法摆脱这种周期模式对我的影响,无法走出这个怪圈。以前的解决办法只是把自己隔离,直至纠结的情绪完全被时间和空间消解。可是这次,我总想追问更深层的原因,大概是被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所影响,大概是被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所影响,大概是被有关更深层次的家庭心理学所影响,被武志红、许添盛所影响。我想知道在我更深的内在曾发生过什么?我想知道我现今周期性爆发的情绪模式是怎样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想知道几年来无法摆脱的重复性的家庭矛盾到底跟什么有关?我想在心灵的层面去化解这种矛盾,去改变我未来的生活。
对心理学、心灵学过多的了解有时候会对你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么你是怎样看待它们的呢?
我记得武志红在《为何越爱越孤独》这本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因为你总会发现,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也记得在探讨教育孩子的理念时,同事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看多了,常常会让自己的心里矛盾,书上说那样做,可现实那样做又根本行不通,到最后自己都会迷惑,所以有时候了解了还不如不了解的好 ”;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读书常常给你带来了过多的影响,你太过于把书中的理论和内容应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阅读对你有好处吗?”
我也在反复的想着这些问题,试着在回答着这些问题,可是到最后我仍然相信利大于弊。因为我看到我的生活、我的人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过程中我仍然会倒退,可是这种倒退相对于很久之前的我来讲,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至于阅读有时候带给我所谓负面的影响,无非就是说我太过于相信他们的理论了,甚至有时候太让自己孤立了,孤立于现实,只剩下阅读的世界。可恰恰是这样的状态反过来又让我反思、让我成长,让我在书和现实的世界中去学会更好的融合和调节。再说,正如《正反经》所言“凡事都有两面性,你看到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坏的,你看到坏的同时也要看到好的。细细想来,其实生活中的每件事其实都是利弊参半的,只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理解罢了。”
其实,我很不喜欢新时代“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这样的观点,不喜欢所谓的因果定律,不喜欢“我要对今天这样的我负责”这类的观点,可是我又找不出其中的破绽,从某种程度上又觉得这话说得在理, 这种感觉就和武志红所说的“心理学学到最后常常会让我们没有同情心”是同一种感觉的。但我很庆幸,直至最近,我在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里终于看到了对“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这种观点的反驳,正如肯所说,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们就切断了自己与宇宙间万事万物微妙的联系。
你为什么那么纠结于“孩子不跟你住跟婆婆住”这件事呢?
就如同上面所说,我看了太多心理学心灵学方面的书籍,我太过于相信那些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我太害怕这种原生的家庭模式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我太害怕孩子长大后会在其它的关系中上演“妈妈对她的爱是有期限的”,我太害怕孩子想跟妈妈住一起的想法没被满足而导致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阴影。
那你为什么无法满足孩子想要跟你一起住的愿望呢?
因为不想跟婆婆产生争执,因为不想跟老公生闷气,因为不想让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情绪纠葛中,因为婆婆说那样会破坏孩子的生活规律,因为爸爸觉得“平时孩子跟爷爷奶奶住,周末跟爸妈住”这样的模式很正常、很好。
那你认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我迷茫。 但我想可能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的想法上吧,或许是我自己的心结解不开,如果我自己的心结解开了,即使目前这样的生活模式,我也能真正的接纳和喜欢。
那你认为,婆婆为什么会不放手让你管孩子呢?
或许是怕我做不好吧,或许我留给她的印象就是什么都承担不起来,或许是因为我不会做各种花样的饭菜来满足孩子的胃口。
那为什么你会给婆婆留下这样的印象呢?
因为家里的一切都她们给办好了,我没什么可要操心的, 所以我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我总认为“凡事他们做了我就不做,他们不做我就做”,我的观点总在两个极端,我学不会去哄他们,学不会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去主动搭把手,我觉得那样是虚情假意、是别扭,或许这和我的原生家庭模式有关吧。
你的原生家庭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都是那种比较直接的人,说话办事不会绕弯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父亲也是那种不爱说话、不会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某一种程度上我完全继承了他们这样的基因:不会说话,更不会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事了只是自己生闷气,然后就不断的写写写。其实有时候我真的很希望我能跟家人面对面开诚布公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心思,可是真这样做时,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冷静的去面对,每个人依然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所以也得不到想要的沟通结果。
不过,我的父母有最大的一点好处就是,她们并未约束过我们的人生,除了为我们提供必须的吃穿住行和心理上的关爱之外,从来没管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玩、我们的恋爱、我们的婚姻,在心理学上讲,她们的不懂不管反倒让我们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顺利的成长了起来,所以有时候挺感谢他们的。
你现在想怎么办?
我很想参加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或做一次催眠治疗,或者进行一次有深度的心里咨询,我想看到导致这种周期模式的内在原因,可是我又怕我太主观,无法信任和融入。
话题探讨到最后,我觉得,我 又陷入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循环中。因为你真让我主动去做些什么改善我在公婆中的印象,我又有点被迫的感觉。再有,我也不认为,我和我老公都已经做好了这种接手的准备,其实我挺怕把孩子带过来后 老公那种让我无法言说的表情和心态无形中带给我压力,最终影响了孩子。而且,我也不确定这样真的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因为我又怕到时候会心疼婆婆,带了这么多年的孩子突然离开她,我又怕她不适应。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凡事想得太多了,或许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简单的面对每件事,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朋友的意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感激却无奈。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以她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着身边的人,她爱你、她理解你,但是她只能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你,所以她未必能够真正体会你。还有就是,生活中的大道理要是让我说起来,那绝对是一套一套的,可真等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却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化解。而我目前所面对的困境已经不是一段时间的问题了,已经是几年了。所以我真的很想通过深层的原因来解决,而不是暂时性的缓解,因为暂时性的缓解我能做到。
原文连接:http://lijing98138.blog.163.com/blog/static/10215591020132194193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