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闲想录》的闲想
2013/4/12 点击数:121
[作者] 王梅的图书馆
[单位] 王梅的图书馆
[摘要] 一日在图书馆碰到一本书,叫《懒人闲想录》[英]J·杰罗姆/著晏方/译,首先书名挺有吸引力,在这个舒服的世界上谁不想做一个懒人啊!尤其是在舒服的图书馆职业中,谁不想做一个舒服的图书馆员呢!于是就翻翻看.觉得内容不错,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不但不是懒,反而是很勤快的那种,那就是作者在不停的所思所想,当然是闲暇时候的思考和想象.于是就把它借回家,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样的懒——其实既然作者有这样的一本书在,那就绝对不是懒来的;又是怎么样的懒中求勤快——我相信勤快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读着读着,觉得作者的闲想真是不错.似乎完全可以成为人生的一个价值原则,尤其是可以成为人生的一个阅读与写作的原则.
一日在图书馆碰到一本书,叫《懒人闲想录》[英]J·杰罗姆/著晏方/译,首先书名挺有吸引力,在这个舒服的世界上谁不想做一个懒人啊!尤其是在舒服的图书馆职业中,谁不想做一个舒服的图书馆员呢!于是就翻翻看.觉得内容不错,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不但不是懒,反而是很勤快的那种,那就是作者在不停的所思所想,当然是闲暇时候的思考和想象.于是就把它借回家,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样的懒——其实既然作者有这样的一本书在,那就绝对不是懒来的;又是怎么样的懒中求勤快——我相信勤快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读着读着,觉得作者的闲想真是不错.似乎完全可以成为人生的一个价值原则,尤其是可以成为人生的一个阅读与写作的原则.
自弗兰西斯·培根的散文随笔风行于世以后,英伦的文人哲士就雅好起散文随笔来。该书作者杰罗姆比培根晚生三百多年,无论思维方式,还是行文风格,自然跟培根不一样。杰罗姆走的是疏散、幽默的一路。他在艺术上是个多面手,也是个多产作家,文章幽默、睿智,写作手法不拘一格,遣辞造句不避俚俗。如书中这些篇目:《谈虚荣心和虚荣》、《谈出人头地》、《谈抑郁》、《谈记忆》……也有些显然是培根思所未思的话题,如《谈配制和使用爱情催化剂》、《谈被奴役的快乐与好处》、《谈牵线木偶的葬礼上进行的演奏》等,这些话题一看就令人发噱。以中国现代作家比之,杰罗姆可说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讽刺。
读读这样的书,对我们人生中的许多闲想也许很有帮助:看看人家怎么闲想的,可能你也要如此闲想的,或者和他的闲想内容和方式都不同,但肯定都是生活与人生的闲想就是了.当然每个人的闲想得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与人生都不同.例如,如果你是图书馆员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一种说法,叫“闲想的图书馆员”或者"图书馆员的闲想"再或者是"图书馆员在闲想"!因此如果能成一篇文章或者成一部书的话,那最好就叫《闲想的图书馆员》也不错。我想正如该书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不但不是懒,反而是很勤快的那种,因为这是作者在不停的所思所想,是闲暇时候对他生活与人生的思考和想象,当然有益于他有益于读者——图书馆员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不但不是懒,反而也是很勤快的那种,因为这是图书馆员在不停的所思所想,是闲暇时候对他自己生活与人生的思考和想象,当然有益于图书馆工作有益于读者.
附录:部分书摘如下
一个人除非是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不然根本无法彻底享受无所事事。如果你一点要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你不会感到什么事也不做有什么乐趣。这么一来消磨时间纯粹成了一种义务,而且是最最令人筋疲力尽的义务。无所事事就像吻一样,要想有味道,就得是偷来的。
我喜欢在我不该无所事事的时候无所事事,而不是在我只能这么做的时候。我的脑筋就是这么顽固。我最喜欢背朝壁炉、计算着还欠人家多少钱,是在我的书桌上来信堆得最高、而且还必须赶在下一班邮件之前发出回信的时候。我喜欢在饭桌上长时间留连,是在有一晚上重活等着我去干的时候。如果为了什么紧急的缘故我必须特别早起,就是这一天比起任何别的日子来,我更希望在床上多躺半个小时。
不,恋爱这种毛病我们只会生一次。丘比特从来不对同一颗心花费第二支箭。爱神的侍女是我们终身的朋友。尊敬、钦佩、情好,对于这些,我们的门可能是永远敞开着的,但它们伟大而神圣的主人在巡行路上只来访一次就走了。我们喜欢,我们珍视,我们非常非常看得中——可我们再也不爱了。人的心是一只烟花,一生之中只有一次飞向天空。它像流星一样发出一阵耀眼的光芒,以它的灿烂照亮了下面整个的世界。这之后我们可怜而平庸的生活的夜幕就逼过来把它笼罩住,而用完了的烟花筒子落回地面之后就失去了用处也无人照看,阴燃着渐渐成灰。……爱是种十分纯洁的火,难以在我们所呼吸的可厌的空气之中长久燃烧,但是在它熄灭之前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火炬,用以燃点温暖的情好之火。
我们的激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发作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到了三十几岁时,既不会像十几岁时那么恨、那么乐,也不会像十几岁时那么伤心、那么绝望的。我们失望时并不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成功之酒也没有喝的一醉方休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一切遭遇都采取了低姿态。在生活这场歌剧的后面几幕中,很少会有雄伟的片断。雄心壮志追求的目标不再那么雄心勃勃,荣誉感也变得较为理性、较为合乎环境了。而爱——爱已经死去。“对青年时代的梦想的漠视”过不了多久就像致命的冰霜一样覆盖了我们的心。嫩枝和绽开的花朵被掐死了,扼杀了,而那渴望将卷须伸向整个世界的藤蔓只剩下干瘪的残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