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张家港市图书馆与城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
2013/6/29 点击数:579
[作者] 西北老汉
[单位] 西望图腾:西北老汉的博客
[摘要] 由于特殊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整个大苏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这些年来,除了太仓图书馆老汉还没有去看过外,苏州市区主分馆服务体系多次考察学习,吴江、常熟、张家港、昆山几个县区图书馆也都分别去过了一两次。每次去都是一次学习的经历,都能引发不少的专业思考。 日前,借参加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3年研讨会之机,再次领略了张家港市图书馆新馆风姿和服务创新新思路,特别是对闻名全国的城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感受。
由于特殊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整个大苏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这些年来,除了太仓图书馆老汉还没有去看过外,苏州市区主分馆服务体系多次考察学习,吴江、常熟、张家港、昆山几个县区图书馆也都分别去过了一两次。每次去都是一次学习的经历,都能引发不少的专业思考。
日前,借参加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3年研讨会之机,再次领略了张家港市图书馆新馆风姿和服务创新新思路,特别是对闻名全国的城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个感受:中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
考察张家港市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那里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和广大的西部地区貌似没有多么大的差异,大家基本上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请看数据: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张家港的历史非常短。1962年才建立其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同样,张家港市图书馆建馆历史也很短:1962年为沙洲县文化馆的一个图书室,1976年成立沙洲县图书馆,与文化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种状况,和当时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得这种地域文化发展相对平衡被彻底打破了。1984年11月沙洲县图书馆独立,启用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2001年9月,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的张家港市图书馆对外开放,成为当时江苏全省首个面积突破1万平方米的县级馆;2009年9月,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位于市文化中心的张家港市图书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老馆改建为少儿图书馆。
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就这样形成了。
第二个感受:“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明显。
2011年,张家港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以保障全体市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具体讲,就是将全市各街道、社区、村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1000多个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把全市境内所有人口均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对象化、精细化、人性化、个性化,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率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据缪建新馆长给老汉介绍,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有几个关键性要素: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完全以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三是实行层级管理,在每个网格内设志愿者性质的网格文化员,负责了解网格内市民百姓的文化需求、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四是建设与形成市、镇、村(社区)、网格4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结合实地考察,老汉以为,张家港市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了国内惯有的“一级政府一个图书馆或文化馆”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按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转变。拿北大李国新教授的话说,就是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了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设置”真正实现了“全覆盖”。
第三个感受:公共图书馆在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张家港市图书馆缪馆长和李副馆长提供的文字材料,以及老汉本人亲眼所见,能够看出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政府主导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服务运行机制,给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的展现自身社会功能的空间,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也都有了一个更加可行的展示机会。
第四个感受:公共图书馆要发展,不仅要有各种适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图书馆人的职业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不是一个新的感受,而是一个再次被加强了的感受。放眼望去,国内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图书馆中,所谓“标杆型图书馆”、“模范型图书馆”,其实都是由一个勇于创新的馆长带着一帮子埋头苦干的馆员扎扎实实打拼出来的。越是先进的图书馆,其实都是工作强度越大、馆员感觉很累的图书馆。有许多事情,其实都是这些馆长和馆员们“自找的”。为什么呢?图书馆职业理念的驱使和追求。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