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才兴:城市创新与图书馆发展

2013/10/16   点击数:2040

[作者] 建中读书

[单位] 建中读书

[摘要] 三个月前,底特律市破产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于热衷于城镇化的中国来说,这件事很值得反思。底特律——这个曾经承载着美国梦的世界汽车之都,经不住全球化浪潮和经济衰退的冲击走向了衰败。底特律破产有很多因素,多数的看法是产业过于单一所致。我看了大量有关报道,觉得最重要的因素不在物,而在人。底特律不仅人口急剧减少,从高峰期的185万人口降至现在的72万人,而且人力资源结构极不合理,当时对于汽车装配业来说,高中水平就已经足够了,汽车产业转型以后这些人就很难适应城市的创新和转型了。因此,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底特律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及早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包括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使城市能应对产业转型的变革。

[关键词]  城市创新 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论坛 公共图书馆 人才



(2013年10月16日首都图书馆百年系列文化活动之“城市与图书馆”国际图书馆论坛上的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三个月前,底特律市破产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于热衷于城镇化的中国来说,这件事很值得反思。底特律——这个曾经承载着美国梦的世界汽车之都,经不住全球化浪潮和经济衰退的冲击走向了衰败。底特律破产有很多因素,多数的看法是产业过于单一所致。我看了大量有关报道,觉得最重要的因素不在物,而在人。底特律不仅人口急剧减少,从高峰期的185万人口降至现在的72万人,而且人力资源结构极不合理,当时对于汽车装配业来说,高中水平就已经足够了,汽车产业转型以后这些人就很难适应城市的创新和转型了。因此,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底特律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及早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包括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使城市能应对产业转型的变革。

在今天这个场合,我想特别说一下底特律公共图书馆。底特律市图书馆是密执安州最大的公共图书馆。这几年该市图书馆一直面临困境,已经关闭了包括马克吐温分馆在内的数个分馆。底特律公共图书馆曾经培育出无数怀揣着美国梦的人,发明家爱迪生就是通过图书馆走上了成功之路,为此,底特律专门以爱迪生命名了一个分馆,爱迪生馆虽然幸存了下来,但我看了该馆的博客,有读者在网上批评说,这里的馆员像是每天在等退休一样,对读者一点都不热情。[1] 我相信这只是个案,但读者的批评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观察到图书馆悲惨的境遇。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人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不仅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型,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转型,我国正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美国底特律城市破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国还没有出现类似底特律城市破产的问题,但不少城市已经面临转型的巨大冲击和就业的巨大压力。

一、城市转型对图书馆意味着什么?

城以才兴。人才是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城市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支撑。据普华永道(PWC)对全球39个国家4万个企业的调查,34%的企业认为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美国甚至达到52 %。[2] 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人才供求缺口将达到约2400万。[3] 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据有关调查,在金砖国家,中国高达74%;依次为巴西 63%、俄罗斯 57%、印度 53%。[4] 在中国,一些跨国公司经常从海外调人出任在华高管,而不聘用中国人。尽管中国每年有超过60万的工程专业毕业生,但具有外国跨国公司所需技能的仅有十分之一。[5]

在实体经济回归的时代,城市要转型,学校教育也要反思。以前我们一味追求大学扩招,好像只有大学本科以上的才是人才。有调查发现,在不远的将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需要四年制大学教育,而对于余下的三分之二的人,职业教育是最合适的选择。[6] 近年来全球都存在严重的技能鸿沟(skills gap)现象。有一项调研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无法找到有合适技能的学生,就小企业而言,67%认为很难找到技术工。[7] 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讲中,提出美国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的宽阔臂膀之上。[8]

学校教育需要反思,图书馆也需要反思。我们不能指望大学教会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所有技能,所以提倡终身学习,而图书馆就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在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

一、社会对图书馆有什么期待?

最近,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图书馆里德莱(Michael Ridley)馆长主持了一项课题《超越素养》(Beyond Literacy)。实际上这是一本由数十位馆员和学员共同撰写的书,有20个章节,它是以网站的形式发布的。素养“literacy”这个词指一个人的基本文化能力,有人用3R(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即阅读,写作和计算)来表述。以前有了这3R,人们就可以从事基本的工作了,而illiteracy指的就是文盲。《超越素养》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激进的观点,就是传统的文化素养已经过时了,我们正进入一个“后素养”(post-literacy)时代。所谓“后素养”,指的就是包含信息、数字、技术等多元素养。[9] 多年来,公共图书馆一直把提升阅读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如今这一使命也面临着挑战。

今天更多的公共图书馆聚焦3L,即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和Vocational literacy。第一个指的是3R,第二个指的是信息素养,第三个指的是职业素养。第一个素养图书馆永远不会放弃,它是民众的基本文化素养,尤其对于移民来说,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就必须掌握当地的语言,图书馆也必须为外来移民融入本地生活创造条件。信息素养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图书馆都在积极推进,很多大学把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公共课,由图书馆员教授这门课程,还有的大学将信息素养课程并入图书馆,成为图书馆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职业素养是图书馆的新目标。过去,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就可以从事普通工作了,十九世纪欧美等国家广泛兴建公共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民众能掌握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如今,仅有读写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时代的岗位要求了。因此,图书馆完全可以主动承担起为广大民众适应新形势的新技能培训,为填平社会的技能鸿沟做出贡献。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图书馆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将职业培训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项新内容。

二、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

从国际层面来看,2013年国际图联第79届(新加坡)年会正值换届,新上任的希妮卡·希皮拉(Sinikka Sipil?)主席推出了她的“主席主题”(presidential theme)。国际图联主席都有自己任期的目标,新任主席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图书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是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挑战。要深刻理解新主席的主题,我们需要特别关注2013年新加坡年会期间发布的两份文件,一份是8月16日颁布的《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与发展的宣言》(IFLA 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Development),一份是8月19日公布的《国际图联趋势报告》(IFLA Trend Report)。

希妮卡·希皮拉主席的“主席主题”是“强大的图书馆,强大的社会:图书馆促进社会发展”。该主题意义深远,它为全球图书馆新一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前我们关注图书馆与阅读的关系,现在更强调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到2015年底就要到期了,联合国正在推进“后2015国际发展议程”,各国也在积极响应并争取在后2015计划中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欧洲发表的国际发展议程报告提出,除了继续关注减贫外,要突出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为机构转型、创造就业等;[1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迈向公平而可持续的发展:后2015国际发展议程的中国视角”报告中,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确保稳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机会创造、投资人力资本、促进公平性与包容性、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完善政府治理、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等六大支柱。[11]

国际图联也在积极地争取话语权。它通过参与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来表达“获取信息将成为支撑发展的根本要素”(Access to information 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supporting development)的立场。国际图联从2003年峰会发起到现在,都在积极参与并表明国际图书馆界的立场。我在担任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的时候,就参与过这方面的筹备,记得国际图联在2003年峰会上散发了一份成功故事宣传画,十个成功故事中就有上海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案例。现在国际图联又参与到“超越获取联盟”(Beyond Access)中,最近与该联盟一起对联合国“后2015国际发展议程高级别小组(High Level Panel)报告”表达了支持的意见。高级别小组的这份报告强调了促进信息获取、政府责任以及为民众提供生活和工作技能等。国际图联前任主席英格丽·帕伦特(Ingrid Parent)女士表示:国际图联支持该小组关于聚焦政府透明和责任的观点,并希望在联合国后2015计划中增加保障全民获取信息权益的条款。[12]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图联发表了《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宣言》,强调图书馆要在社会发展的参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报道来看,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心将逐渐从阅读向包括阅读在内的更广泛的素养转移,而且更加突出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让更多的人能通过掌握这些技能,增加工作机会,提高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质。

我觉得国际图联的这一新动向应该引起国内高度的重视。图书馆界的声音太小了,在知识产权、全民阅读立法等问题上,人家都不把图书馆放在眼里,这不怪人家,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强,所以新任国际图联主席希皮拉女士呼吁全球图书馆人要团结起来,建立强大的图书馆,促进社会发展。

四、图书馆如何推进社会发展?

以前,图书馆重视阅读,将借阅列为主要业务,而讲座、培训、文化活动等列为次要或延伸性的业务。今天,这种现状正在改变,不仅将借阅与讲座、培训及文化活动并列,而且以将“图书馆推进社会发展”为新使命,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1. 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重要尺度。城市发展的后劲,并不仅仅在于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市民整体信息素养的提高。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把信息素养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图书馆要重视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将它作为优先项目置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首要位置。《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宣言》强调图书馆应体现社会和文化包容,为民众公平获取信息、参与发展创造条件。在所有的素养中,信息素养是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改善教育状况、开发新的技能、寻找新的岗位、开创新的事业、做好务农或健康决策或者洞察环境问题等”的关键。比如金融素养,如今大多数理财项目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财经知识讲座、信息操作培训等为民众提升金融素养提供服务。再比如健康素养,公共图书馆通过卫生知识讲座和医生现场咨询等,为读者在医疗救助和健康养生方面做出更好判断提供信息支撑。以上列举的很多都是面向发展的新项目,今后图书馆不仅要提供阅读辅导,而且也要在这些新项目的开发上有所作为。

2. 丰富体验方式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要获得更为齐全、更为精准的信息,人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如通讯工具、检索工具、电脑软件以及各种网络应用等。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类工具层出不穷涌现,图书馆要努力为读者配备应有的工具,并提供新工具的体验服务。图书馆从提供图书,到提供信息,再到提供工具是一大进步,今后图书馆应将体验服务列为常规服务。不少公共和研究图书馆已经开设了创客空间(MakerSpace)、公共办公区等,为读者公平获取工具、增强技术体验创造条件。

3. 提供就业指导

从提供阅读服务扩展到提供就业指导是国际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仅公共图书馆这么做,学校和机构图书馆也在将它融入自己的发展目标之中。国外公共图书馆一般都有就业咨询服务,据《美国2013图书馆现状》报告,四分之三的公共图书馆提供软件及其他资源帮助读者填写求职申请,寻找求职信息,9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技术培训。[13] 但在我国开展这一业务的并不普遍。在就业形势越趋严峻的今天,图书馆应有所作为。这次《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宣言》强调图书馆要通过提供就业指导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明确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提供就业指导的功能。美国公共图书馆为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表明,图书馆在促进城市转型和扩大就业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 创新学习环境

以前图书馆提供的是阅览空间,其阅览室的布局是按照图书馆自身的要求设计的,这种书本位、馆员本位的格局限制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现在已经有不少图书馆开设了信息共享空间,以交互为主线,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方式,提供读者喜爱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大部分图书馆仍以传统阅览为基本格局,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也处于两张皮状态。因此,创造虚实结合和双向交互的学习环境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发展目标,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说极其艰巨,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仍然是以纸质书为主导的服务体系为基本格局,从以阅览室为主体到以学习空间为主体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

五、上海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实践

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积极推进图情业务融合与内涵发展,主动参与全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电子书服务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进入数字时代,但纸质书将与之并存,这已经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识。这些年来,大家都在关注数字出版销售额何时能超过纸质出版。2013年6月普华永道(PWC)预测,美国电子书与纸质书销售出现逆转的时间是2017年,[14] 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日本和中国将在2020年。[15] 从2008年起数字出版呈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的趋势,过了逆转的临界点,数字出版毫无疑问将成为出版的主流形态。但图书馆是否准备好了呢?

上海图书馆从2009年开创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起,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电子书与纸质书借阅一样进入常态。从2012年起,上海图书馆开展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着力从普通读者可接受的方式推进电子书服务,并与区县公共图书馆合作,将2千本阅读器开放给读者,通过加大阅读器外借力度的做法让读者逐步适应电子书阅读。下一步的目标不是由图书馆购买更多的阅读器,而是利用云服务,采用国外流行的BYOD(携带你自己的阅读设备)的方式,激活读者手中的各类电子阅读设备。当然电子书格式的统一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上游的问题不解决,图书馆再怎么做也难以影响整个电子书行业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们管理的不是载体,而是内容,今后我们向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平台、一个目录的一站式体系。

2.创·新空间

当上海图书馆开设创·新空间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说这不是图书馆。其实,我们并不是首创,因为在美国一些公共和研究图书馆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叫创客空间(MakerSpace)。在美国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有一个市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读者流失的现象很严重,科琳·希尔(Corrine Hill)馆长2012年3月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全国各地招聘了5位年轻有为的人才,然后对图书馆做了大幅度改造,比如把该馆四楼打造成有3D打印机及创新工具的创意空间,吸引了大量市民走进图书馆。前不久她刚被选为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委员会的常委,当地报纸将此服务举措誉为“文艺复兴式的变革”。为什么要设立创客空间,原因很简单,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而且也要设法为广大民众提供适应新岗位的基本技能培训。

创·新空间开设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创意工作者和爱好者前来尝鲜。这里不仅有一流的3D打印设备,而且可以尝试一流的电子沙盘体验,获取更多与创意有关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为创意读者交流的平台。我们提供有小型的研讨空间和可供授课的会议设施,而且还有可激发创意的冥想空间,一个人坐在小帐篷里浏览网络、欣赏音乐。前不久有一批小读者自行组织起来到创·新空间进行设计比赛,然后将他们的作品用3D或沙盘呈现出来。

创·新空间吸引了读者,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机构的关注。他们纷纷表达了合作的意愿。上海图书馆申请的创意项目也已顺利获得通过,为创·新空间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创·新空间将起到引领图书馆转型的作用,今后上海图书馆的一些阅览室也将陆续以此为样板,推进升级改造。上海地方志阅览室前不久推出的“拍上海”系列主题征集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第一期“国际饭店风情录”已经在地方志阅览室展出。以专题阅览室为主体开展这样的活动体现了阅览室形态的转型,其意义在于它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原本单一的地方志阅览室成为上海地方史信息的社会交流空间。

3. 深度参与型参考服务

图书馆服务的价值链要进一步延长。以前我们满足于提供信息,一旦信息或者咨询报告到了用户手上,图书馆员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用户有没有采纳,我们无需关心。现有的参考咨询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播的模式,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而我们提供的仅仅是图书馆员一个方面的参考意见,这种单方面的有时甚至是强加给读者的回答方式已经明显的过时了。所以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国际上普遍出现了参考咨询量下降的趋势。根据《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08年学术图书馆趋势》报告,从1998年至2008年,参考咨询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读者层次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如平均每周提问数本科生从1998年的184件到2008年的146件,减少得不多,为21%,而博士生从1998年的2031件一下子跌到2008年的592件,下降了71%。[16] 参考咨询业务出现低迷现象,不仅与网络智能型和社会化问答系统发达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参考业务过于单调和缺乏互动有关,OCLC在2011年底发布题为《推动同步:虚拟参考的启示与建议》的报告,提醒业界转变观念,将内容提供与感情交流同步,强调今天读者找图书馆并不是为了要求解答一两个问题,而是在长远的人生信息搜寻旅途中渴望合作和指引。把虚拟参考转变成相互合作,将使得图书馆员能够以更亲切、更对等的姿态参与到读者的信息空间中。因此,如何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咨询能力和质量,是摆在图书馆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注重让信息在开放中不断增值。

在由联合国经社部、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编撰的《上海手册》中,收录了上海图书馆为城市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的案例。这篇案例报告不是上海图书馆写的,而是由国际展览局的专家写的。该案例不仅确认了上海图书馆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的贡献,而且也肯定了上海图书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的智力支撑的角色。在上海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上海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大量世博信息,组织了百场世博讲座,编撰了十多种世博图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参与到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过程之中,参与到场馆和论坛策划的过程之中,甚至参与到《上海宣言》和《上海手册》写作的过程之中。今后上海图书馆将在此基础上,学习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及各同行在参考咨询方面的经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城市创新和转型的发展进程。

女士们,先生们,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图书馆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抓住机遇,谁就赢得了先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图书馆不仅自身要创新,要转型,而且要让更多的人跟上城市创新的节奏和转型的步伐。这是一个挑战,一场考验,更是图书馆工作者向社会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一次机会。谢谢各位!

原文连接:http://www.wujianzhong.name/?p=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