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
2014/7/19 点击数:4102
[作者] 彭老图
[单位] 南京图书馆
[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江苏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根据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施计划,2012年8月,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部署开展了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申报、陈述、专家评审等工作程序,确定2个省辖市、15个县(市、区)以及103个乡镇(街道)取得创建资格。在近两年的创建周期中,创建办公室制订下发了7类30项68条指标的验收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创建标准,促进了创建过程的规范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经专家中期督导、制度设计评审、专家实地验收、群众问卷调查、集中汇报评审等创建管理过程,2014年7月,经省级专家委员会最终审定,确定南京市、镇江市2个省辖市,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邳州市、金坛市、太仓市、昆山市、南通市通州区、东海县、淮安市清河区、盐城市盐都区、镇江市润州区、靖江市12个县(市、区)以及103个乡镇(街道)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各创建地区以创建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创建规划,坚持创建标准,积极组织实施,推动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江苏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根据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施计划,2012年8月,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部署开展了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申报、陈述、专家评审等工作程序,确定2个省辖市、15个县(市、区)以及103个乡镇(街道)取得创建资格。在近两年的创建周期中,创建办公室制订下发了7类30项68条指标的验收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创建标准,促进了创建过程的规范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经专家中期督导、制度设计评审、专家实地验收、群众问卷调查、集中汇报评审等创建管理过程,2014年7月,经省级专家委员会最终审定,确定南京市、镇江市2个省辖市,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邳州市、金坛市、太仓市、昆山市、南通市通州区、东海县、淮安市清河区、盐城市盐都区、镇江市润州区、靖江市12个县(市、区)以及103个乡镇(街道)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各创建地区以创建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创建规划,坚持创建标准,积极组织实施,推动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有效体现。各级政府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内容,使创建工作真正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职能。一是切实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创建地区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工负责的组织架构,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镇江市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连续两年将创建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完善了《镇江市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2-2014)三年行动计划》,把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列为市委市政府“四大行动计划”之“民生改善行动计划”,列为市政府与各辖市区政府年度行政目标责任的考核内容,纳入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二是制订完善创建实施方案。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建设“1+5+1”文化体系,为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打造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三是建立健全创建工作责任机制。各创建单位将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并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
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提升。各创建单位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重点文化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南京市高淳区、南通市通州区、盐城市盐都区、宜兴市、淮安市清河区、昆山市、太仓市、靖江市等地均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综合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质量得以提高。二是基层文化设施“固强补弱”措施得到加强。南京市、金坛市、镇江市润州区、东海县、邳州市等地依托政府财政投入,按照创建目标要求,采取措施,优化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提高了设施标准化水平,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便捷、完备、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环境。
三、基层文化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各创建单位以创建为抓手,认真分析研究本地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强化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解决基层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创建地区的文化部门借助创建之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较好落实了创建标准中明确文化站配备2-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二是积极拓展志愿者队伍。各地采取相关措施,积极组织吸纳社会文化力量,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培训,补充基层文化力量不足。镇江市润州区组建“润州彩虹”志愿者队伍,创建文化志愿者QQ群,设立文化志愿者论坛,加强与文化志愿者的联系与沟通,使文化志愿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创建地区相继建立激励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拓展了公共文化经费渠道。盐城市盐都区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建设,近三年冠名文化活动、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艺团队、投资专题博物馆建设等,吸纳社会资金亿元以上。
四、区域文化品牌得到有效彰显。各创建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实施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的同时,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一是公共文化项目品牌化、系列化。南京市实施的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镇江市的“十五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文心”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深入民心的品牌项目。宜兴市的“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南通市通州区的“古沙舞台周周演”,淮安市清河区“幸福清河”社区文化艺术节、金坛市“百村行、广场韵、家园情”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以及邳州市的“活力邳州”百姓大讲堂、大舞台、大擂台系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二是文化服务日趋便民化。靖江市实施“馆际联盟工程”,图书总分馆制布点均衡,管理科学,惠民成效显著。镇江市润州区文化广场建设及“街巷剧场”活动,东海县少年版画进校园活动,南通市通州区文化活动系列配送措施,南京市高淳区“唱响古戏台、幸福大舞台”文化活动工程等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均等化。各创建单位积极开展对农民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定向文化服务,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昆山市帮助外资企业建立“新昆山人俱乐部”,为广大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深受好评。太仓市多部门协调联动,开展“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有力推进了全省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步伐跨入了一个新的进程,为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精彩江苏,实现“中国梦”江苏篇章增添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