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行

2017/11/22   点击数:1535

[作者] 建中读书

[摘要] 2017年11月17日至21日,我与上图的两位同事应日本图书馆研究会邀请,赴日本京都出席第十二届中日国际图书馆论坛。

[关键词]  图书馆 国际交流 日本图书馆研究会 吴建中 夏翠娟



2017年11月17日至21日,我与上图的两位同事应日本图书馆研究会邀请,赴日本京都出席第十二届中日国际图书馆论坛。

中日国际图书馆论坛是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日本图书馆研究会的合作项目,始于2001年,双方约定每三年在上海和大阪或京都各举行一次图书馆论坛,其中有一年休会期。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事前双方已约定明年为休会期,2019年在上海举办第十三届图书馆论坛。

本届研讨会在京都的同志社大学志高楼举办,会期两天,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约有六十多人。第一天会议于18日下午1点半举行,由日本图书馆研究会研究委员会委员长日置将之主持,日本图书馆研究会理事长前田章夫和上海图书馆前馆长吴建中分别致辞。接着由吴建中、盐见升(日本图书馆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和夏翠娟(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分别作主旨报告。吴建中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的同时,结合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和上海图书馆的转型实践,重点探讨了新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课题;盐见升报告以“从市民教养的角度看日本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与课题”为题,探讨转型中的日本图书馆如何更加重视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并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将落脚点放在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教养上,强调图书馆要与社区发展和市民需求紧密结合;夏翠娟以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知识库建设为例,深入讨论了数字人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夏翠娟的报告引起参会者极大兴趣,不仅宣传推广了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工作,而且也为图书馆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9日会议为全天。首先由日本图书馆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川崎良孝做了“图书馆三位一体:获取再思考(以美国为例)”的报告。图书馆三位一体是川崎先生创造的词汇,指服务、获取和个人隐私。他认为服务创新是全球化趋势,图书馆向第三空间等方向发展已经形成共识,但获取和个人隐私带来极大挑战,但图书馆教育功能不会变化,只是内容有所调整,过去是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而现在要提供有利于人的自我判断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环境。接着刘晓丹(上图咨询研究中心)介绍了作为数字人文项目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的情况。最后的报告者是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的吉田右子教授,她的题目是:“自律型学习方式的养成——以北欧图书馆为例”。她的报告着重介绍了北欧图书馆创新的状况,她认为北欧图书馆这几年的创新实践主要围绕着图书馆如何为读者自主性学习提供方便,值得日本图书馆界学习和借鉴。

下午是自由提问和交流座谈。演讲者都坐在台上接受与会者的提问。提问基本集中在对中方几位的发言上,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法和数字人文项目。吴建中对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做了讲解,夏翠娟对数字人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阐述。从大家的提问和交流可以看出,日方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了解不多,尤其是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做得如此开放和深入感到惊奇。

本次访问加深了与日本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方非常重视本次论坛交流活动,该研究会的元老级人物几乎都参加并做报告。除了两位前任理事长以外,一些知名教授如渡边信一教授、深井耀子教授等已退休教授都特地赶来参加。还有不少是年轻的学生,他们对我馆开展的数字人文工作很感兴趣,提技术性问题的年轻人居多。除了会场交流以外,我们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恳谈会和忘年会等多场活动,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这次访问时间不长,但大家都感到很有收获。这次交流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问题,三位中方人员能用日语的用日语,能用英文的用英文,交流很顺畅。我觉得今后双方活动可以在大会之外增加一些研讨时间,以便深入研究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加强与日本年轻馆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x0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