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生命到元宇宙
2022/7/28 点击数:202
[作者] 建中读书
[摘要] 2007年上海图书馆与解放日报组织了一次四国图书馆馆长对话的文化讲坛。那次会上第一次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简·福乐顿馆长提到“第二生命”在图书馆的作用。后来发现国外不少图书馆都有“第二生命”的项目。我在《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里特别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虚拟校园”(其中包括图书馆)以及该校组织的首届48小时全球“第二生命”实时会议(SLActions)。
2007年上海图书馆与解放日报组织了一次四国图书馆馆长对话的文化讲坛。那次会上第一次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简·福乐顿馆长提到“第二生命”在图书馆的作用。后来发现国外不少图书馆都有“第二生命”的项目。我在《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里特别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虚拟校园”(其中包括图书馆)以及该校组织的首届48小时全球“第二生命”实时会议(SLActions)。
“第二生命”流行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因为当时整个技术环境还不发达,尤其是缺乏一种共同可以遵守的规则以及可持续、可增值的机制,将“第二生命”和元宇宙联系起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条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体会图书馆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全球知名的虚拟论坛“图书馆2.0”,它一开始由Bill Drew创办,2010年由Steve Hargadon接手,Steve就与美国圣何塞大学信息学院Sandra Hirsh合作,从2011年开始,将论坛名称改为2.011,然后每年只要改年份就可以了,即2.012,2.13以此类推,一直到现在的2.022。我应邀在两年的论坛上做主旨发言。现在该论坛用户数已经达到175个国家6万户。我是该论坛的常客,今年办三次,其中一次与元宇宙有关,是3月29日的虚拟现实与学习。
最近很高兴看到业界已行动起来,不仅有介绍,也有实践,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应该积极予以鼓励和推广。赵星教授、刘炜博士等引领了这一波浪潮,《图书馆论坛》等刊物也紧密跟进,期待新一轮图书馆数字化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