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与学界,永远的江湖
2011/3/8 点击数:2921
[作者] 李超平
[单位] 超平的博客
[摘要] 学界和业界有一个共同的江湖,在咱这里,这个江湖叫“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在“法”那里,他们的江湖叫“法律和法学”;在新闻那里,他们的江湖叫“媒体与新闻学”。其它还有“医院和医学”等等。还有一些疑似江湖,江湖形态不明确,如“学校与教育学”、“企业与管理学”等等。
学界和业界有一个共同的江湖,在咱这里,这个江湖叫“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在“法”那里,他们的江湖叫“法律和法学”;在新闻那里,他们的江湖叫“媒体与新闻学”。其它还有“医院和医学”等等。还有一些疑似江湖,江湖形态不明确,如“学校与教育学”、“企业与管理学”等等。
自打人类有了江湖,最经久不衰的玩法就是玩征服,最被推崇的技法就是“互不买帐法”。
互不买帐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姿态”呈现,而当姿态向动作漂移一点点,就足以酿成风浪。比如中图学会理事长的“枪口说”(这里)和竹帛斋主的火爆回应(这里)。
这种状况在许多江湖都存在,我说的是互不买帐的技法。曾经围观过其他江湖上一个大牌记者对同一个江湖的学界大腕儿的严重BS:丫X某某是贵圈大腕儿?整个一傻逼嘛居然还博导!
“互不买帐法”业界比学界玩得顺溜,上例就可为证。在咱这个江湖,“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一著名论断,另有“何不亲自到图书馆来作个现场示范”、“从没在图书馆干过有何资格研究图书馆学”(绍兴青年论坛某人的发言)、“请教授们先去图书馆实习几个月再来说三道四”(长春年会某分会场上某人的发言),等等,作为业界对于学界的很“场面”的BS,貌似比“傻逼说”和谐但照样有白刃见血之功。
学界对于来自业界的“不买帐”,则往往以一种不屑于沟通的姿态昂扬而去。
玩征服。学者倚仗的武功是“学术话语”,其中“语不惊人誓不休”是最高境界,如近期王子舟老师的“官学”之说;馆长倚仗的武功是“资源与权力”,所以以务实为基调以务虚为包装;一般草民倚仗的武功是“目中无人”,见谁先BS一把,能不能恶心到对方无所谓,先占领心理制高点以便获YY之快感。
阮冈纳赞老师早就指出,江湖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什么是有机体?不就是谁也离不开谁吗?
学界找业界大佬作客座教授,业界聘学界大牌当首席专家。
某馆长是某教授的弟子,某教授是某馆长的同学。
教授的课题成员有馆长,馆长的工作顾问是教授。
从中图学会到各地方学会,有资源的业界来搭台,有话语的学界来唱戏。常见的生态景象是:年会主席台上一溜烟儿的馆长,作报告的却少不了教授;业界主办的专业刊物,仗着教授们赐稿以为刊物增色,或者叫做提升学术性。
学界和业界也有角色反串的时候,有一年在既有教授也有馆长讲课的场合,我跟一教授耳语:你看,两位教授讲得很实务,两位馆长倒是讲得很理论。类似的情形也见于写文章,图书馆员写文章也有很哲学很理论的足以让教授甘拜下风,比如马恒通,还有当教授以前的蒋永福,等等。
有趣的是,天下江湖各有各的套路,但仔细进去一扒拉,打量一下细节,发现玩法竟然大同小异,比如互不买帐法。咱这江湖,馆长不尿学专业的人,而隔壁新闻传媒江湖,业界大佬声称不必办新闻学专业。
还有趣的是,江湖人际绝对是最怪异的人际,学界和业界在台面上总有要对掐的是非,但酒桌上却是哥们儿。
我们每一个人,一边行走于江湖一边纠结于江湖恩怨,另一方面却享受着江湖人际的温情侠义。有一年去北京开会,前一天参加了老同学的一个由企业界人士形成的聚会,我深感孤独,深感局外,深感话不投机半句多。第二天赴会,回到江湖,所有的谈笑都是那么的入味和心领神会,我在心里感叹,回到江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