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书拿到,但是喜悦并不多
2013/3/1 点击数:2932
[作者] 李超平
[单位] 李超平
[摘要] 《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是文化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系列的第七部。这部教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是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一是公共图书馆的阅读促进。之所以分成两个部分,因为这是在一个名称之下包含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无法把它们统合在一个体系之内。但这两个内容又并非毫无关联,在实践层面,它们常常被以同一种方式——“读者活动”所体现,如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读者活动,却往往赋予了图书馆宣传推广的意义,这种现象,台湾图书馆界同行解释为:读者活动的意义就是通过活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从而利用图书馆来满足阅读需求。正因为如此,很多公共图书馆设立了“读者活动部”来专事负责这两项工作,这也是在这本教材最初的规划中确定了这样一个名称的原因。
年前接到北师大出版社小马编辑的电话,告知样书已经寄出。。。好吧,我淡淡地谢了他。
然后就欢天喜地过年了,就把这书给忘了。
前几天,书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因为忙着去北京,没来得及开封就出发了,似乎我又把它给忘了。
今天无意中看到对了墙角的一包书,好吧,拆开纸包。
其实,这本书写得挺辛苦,原本应该欢喜的,问题是,当我校对清样的时候,就有了很多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使我心里极为不舒服,这也是我不再对此书抱有热情的原因吧。
我想给自己一个辩解,所以,就把《前言》放出来。。。刚才看了一遍,嘿嘿,还真是娓娓道来呀。。。前言
《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是文化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系列的第七部。这部教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是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一是公共图书馆的阅读促进。之所以分成两个部分,因为这是在一个名称之下包含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无法把它们统合在一个体系之内。但这两个内容又并非毫无关联,在实践层面,它们常常被以同一种方式——“读者活动”所体现,如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读者活动,却往往赋予了图书馆宣传推广的意义,这种现象,台湾图书馆界同行解释为:读者活动的意义就是通过活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从而利用图书馆来满足阅读需求。正因为如此,很多公共图书馆设立了“读者活动部”来专事负责这两项工作,这也是在这本教材最初的规划中确定了这样一个名称的原因。
随着国内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员开始意识到必须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提高它的利用率,这是公共图书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政治资本。基于常识,人们知道应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以提升它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促使人们走进图书馆。尽管今天的公共图书馆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但走进图书馆的人们,其主要的意图还是在阅读上。而促进民众的阅读,从来都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全民阅读的倡导这一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全民阅读运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成为摆在公共图书馆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这一部分,其内容包含概念、理论背景及操作实务三个方面。概念部分回答“是什么”,比如什么是公共图书馆宣传?什么是公共图书馆推广?宣传与推广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理论背景部分回答“为什么”,根据学术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图书馆营销理论与CIS战略理论等内容;操作实务部分回答“怎么做”,本书搭建了一个操作实务的框架,包括宣传推广的类型、各种宣传推广的媒介、各种宣传推广方法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
在公共图书馆阅读促进这一部分,其内容同样包括概念、理论背景及操作实务三个方面。概念部分回答“是什么”,比如什么是阅读?阅读具有哪些价值?阅读行为发生的动因是什么等等;理论部分回答“为什么”,比如阅读研究按照什么样的框架进行?阅读的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各种阅读理论对实践具有什么样的引领作用等等;操作实务部分回答”怎么做“,由于公共图书馆只是推动民众阅读的角色之一,所以图书馆从业者应该对全民阅读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而且这种了解应该以“全球”为视角范围。在此基础上,本书搭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阅读促进的操作实务框架,内容包括公共图书馆阅读促进的方式、阅读活动的类型和阅读活动的组织三个方面。
本书针对上述所有操作实务所提出的理念与策略,首先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其次,力图使这个提炼的过程从理论上去分析与解释,希望这种“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方式更容易使本书的读者产生认同感。
教材撰写有一个传统,就是梳理历史,因为今天的人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有它们的前世今生。在某些方面今天或许已经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在某些方面今天跟过去还有许多相同的问题。以史为鉴是使人类增长智慧的方法之一,在本书中,简单地梳理了四段历史,它们是:图书馆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社会开展全民阅读运动的历史、公共图书馆对待大众消遣性阅读立场的历史转变、公共图书馆阅读促进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考虑到教材的容量,每段历史都极尽简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一提的是,关于公共图书馆对待大众消遣性阅读立场的历史转变一段,希望藉由这段历史去解答今天仍然困惑我们的问题——应该如何对待消遣性阅读?
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是一个实践领域,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导致对规律的总结与提炼十分困难,好在管理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案例教学法“,使我们能够借助对案例的了解来积累认知。本书用“相关链接”的方式把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案例适时地推送到读者面前,希望以此来辅助阅读者对相关内容的了解与思考。案例选择的标准侧重于对所描述内容的映照和可借鉴性,而不考虑地域性。读者会发现,所选案例大都来自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原因很简单,好的案例大都来自这些地区,而我们把参照的标准定得高一点,也是希望把这个领域的实践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去推进。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越来越趋于“活动化”、在图书馆正在演变为“第三空间”的今天,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在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很多公共图书馆,其业务活动已经融文献借阅与读者活动于一体,承载了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双重任务的读者活动不再隶属于专门的哪一个部门。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有理由认为,此书适合于所有公共图书馆从业者阅读。此外,在我国图书馆学的专业教学中,从未有过同类教材,更奢谈开设同类课程,因此,这本教材也适合于正在攻读图书馆学专业并有志于从事图书馆职业的各类在校学生阅读。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和阅读促进为内容的教材,这使得教材的编写过程异常艰难,一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框架,二是需要大量地搜集和挑选实践中的做法、经验和教训。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鼓励的过程,而作者写作的动力,除了自己必须实现对文化部和高教出版社的承诺外,还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实践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国内公共图书馆界,他们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他们积极和赋予创新的探索,不仅为本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案例,也给予我本人一种精神力量。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数不清的公共图书馆界朋友们的鼎力相助,但凡我提出了要求,他们从未回绝过,都是尽快地满足需求,要数据给数据,要素材给素材,有些朋友还在网上随时接受我的咨询与访谈。在我将近一年的写作过程中,他们相伴与相助的点点滴滴将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第二,本书直接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许多案例来自国外文献和网站。由于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予以引用,故需要对资料进行编译。为了不影响写作的进度,许多年轻的朋友替我做了这个工作,他们中既有我的朋友,也有我过去和现在的学生,还有我的家人。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感谢!
第三,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研究所的杨美华教授是自始自终陪伴我写作的人,在本书大纲的编写阶段,美华教授是作者之一,我们一起讨论大纲的内容与结构,虽然分处两地,只能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沟通,但我们的沟通相当顺畅,因为都怀着对这一领域的那份兴趣与热忱。在正式进入教材写作后,美华教授因为工作繁忙,加之两岸在语言习惯方面的差异,她提出不再参与教材正文的写作,在我的再三恳请之下,美华教授同意继续给予我支持,方式是:我每写完一章就传给她,由她帮我挑出问题,以便我进一步完善。所以,这本教材也凝结着美华教授的心血,在书稿完成付梓之际,我除了向美华教授表达我深深的感谢之外,还想表达我的庆幸,因本书之缘,我享有了知音之幸!
最后,当然还要感谢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高教出版社,因为他们的决策和专业性工作,才有了这本教材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