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话
2011/9/19 点击数:261
[作者] 幽幽
[单位] 一朵花的距离
[摘要] 感觉最累的前两周过去之后,第三周算是有时间参与了点学校的发展探讨,换句话说是多看了些校内新闻。眼见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让人不禁产生某种冲动。遗憾的是,热情过后,理性的思维重又占据阵地,于是不得不冷眼看学校了。
开学三周了,日子过的很快。
感觉最累的前两周过去之后,第三周算是有时间参与了点学校的发展探讨,换句话说是多看了些校内新闻。眼见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让人不禁产生某种冲动。遗憾的是,热情过后,理性的思维重又占据阵地,于是不得不冷眼看学校了。
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二十几年,校园发展变化虽然不大,但也多少感受了些时代的变迁。坦率地说:世风难易很适合对伴随我走过的这所老校几十年来的历程的诠释,但也可以用与时俱进诠释每一届领导班子的“壮举”,只是最近越来越替孩子们担忧了。
和同校好友聊起近期学校关于科研奖励的情况时有些愤愤然,也感到某种兢兢业业后的不公。以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文章为奖励的初衷没有错,只是人家检索系统万马奔腾了,我们却还厮守“纯情”。因为从事相关工作,对现在的这三大世界著名检索系统的收录情况了如指掌,会有对比研究。如果比喻我们那个时代接受的是精英教育的话,过去的检索系统也是“精英系统”。而现在的检索系统就跟现在的高等教育一样,拼命地扩收,大大迎合了国内高校关于科研奖励机制的数量指标,全然没有了鼓励创造和创新的作用。很多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差,但是检索论文不少,单就这份奖励就能拿到近20000元。而一名精品课教师通过2年的孜孜不倦,才不过拿到所谓的成果分2分,还没有钱。
学校在公示,这一项奖励要支付745000元,看上去很喜人。但从那些被奖励的文章的引用情况看,不过是一对文字游戏。有的文章可能始终没有读者,有的文章还算有亮点,但没有引用。如此看来,这种奖励机制不过拼的是数量和钱罢了。一些人岗位级别不够不要紧,弄几篇收录文章后得到的奖金要比高一级岗位多很多,也不怪那些年轻人舍本逐末,现实利益嘛!
最近总爱在课堂上说给孩子们听的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常常反思我们这些年经历的改革。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是孩子们的智商退化了吗?看看站在我们面前的孩子们,个个聪明透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是什么羁绊了我们天才的成功之路呢?
刚刚从网上看到一段文字,“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张维迎还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于是这个社会越来越让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安全地生活。
原本以为高校还是象牙塔,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授们也扛起了虎皮,开始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铿锵有力,惭愧的是我们数量有了,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性思维造就了众多的抄袭和假数据,满篇的宏伟大业,我们的创新何在呢?我们的学术道德何在?我们的所谓检索论文除了换钱和积分之外带给他人的价值呢?北大是零,清华呢?浙大呢?汗颜!
教授们如此做学问,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满心欢喜投入你们的怀抱,却被更加的“假”温暖着、剥削着。难怪孩子们会变得无所适从,对自己、对未来......他们身边的敬仰者更多地流于形式,更多地追求政绩。博士们已不专心科研,挖空心思去投机,去经营政治。于是孩子们身上种种看似不良的行为产生了,于是教授们开始抱怨了。而我一直坚信孩子们没有错,该负责的是我们那些失去道德底线的,而从不从自身找原因的教授们、教育工作者们。你们的良心在哪里?你们对孩子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
该扪心自问了:不是你发几篇检索文章就能代表你有多高的研究水准,有多高的学术道德。真正的教育是你能够在浑水池中始终如荷花,坚守教育的底线,让孩子们不再为学业迷茫,不再为毕业后因为沿袭了你们的造假习惯而遭社会唾弃,尽管这样会很累很累......
这是我想做的,我做到了,并且坚持!有时候觉得自己固守“天真”很孤独,但面对孩子们更加天真的笑容时却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