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发展”综合资料

2012/3/30   点击数:1150

[作者] caining

[单位] 采宁的天地

[摘要] 随着各类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媒体的融合,原本单一而分散的信息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的定位受到媒体大融合趋势的巨大挑战。如何借助全媒体的融合之势,拓展未来图书馆应对知识社会的新型知识需求,从而强化图书馆的社会知识功能,找到图书馆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落脚点,打造并凝聚图书馆新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认同感,是我们图书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图书馆发展 定位



序言:

随着各类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媒体的融合,原本单一而分散的信息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的定位受到媒体大融合趋势的巨大挑战。如何借助全媒体的融合之势,拓展未来图书馆应对知识社会的新型知识需求,从而强化图书馆的社会知识功能,找到图书馆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落脚点,打造并凝聚图书馆新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认同感,是我们图书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数字处理和通信等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给人们带来更加快捷、方便和舒适的生活和学习体验,也不断冲击各行业的传统理念和模式。

如果说,中国目前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话,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也将进行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与之相适应,图情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与全媒体观念的碰撞中,我们应力争找到一个与之契合的完美结合点。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角色,更应该成为集大成者,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手机、电信各个媒体集中到一起,来实现全媒体的真正意义,将全媒体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在全媒体的技术平台支撑、理念引导下,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的提供者,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加全面的、便捷的、平等的服务,需要图书馆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2010 年10 月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情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职业的未来( Challenge and Professional Futur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New Environment) ,那么对于图书情报界而言,什么是新的信息环境呢? 全媒体( Omni Media) 的新发展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的一大特点,而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的三网融合的新趋势也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所呈现出的新现象。

网络空间可能无限发展的巨大平台给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新机遇。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们提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话,那么进入到2010 - 2015 时期,数字图书馆已经难以作为发展的目标,而仅是发展的手段而已;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与物理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已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统一关系; 数字文献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均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要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

图书馆全媒体应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公众对以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获取图书馆服务充满了期待。“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平台除依靠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 及流媒体技术等也是主要的传播平台,但目前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载体工具仅仅是报纸、杂志、网络等,这显然没有利用到“全媒体”的覆盖面大、技术手段全、媒介载体多、受众传播面广等优势特点。因此,图书馆需利用“全媒体”平台,开展基于“全媒体”时代的立体移动信息服务,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现的侧重点来对采用的媒体形式进行取舍和调整,即同一条信息用各种纷繁的表现形式。如对图书馆信息进行空间引导与功能讲解时,可用图文来展示图书馆实体的物理结构和功能展示;利用音频和视频来展示更为直观的动态信息;对于使用宽带网络或3G 手机的受众则可用在线观看三维展示,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的媒介,如电视;读者对这些空间信息的获取可以是在图书馆内,也可以是在图书馆外。

全媒体的现实场景:

华数集团全面展示了融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跨屏内容系列产品: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新业态电视。“您可以在温馨静谧的家里欣赏时下最热大片;您可以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徜徉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世界;您可以在交通拥堵的路途上,看看电视直播、炒炒股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户外,您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实现看电视、点大片、览新闻、玩游戏、炒股票、缴电费、搜信息、发短信、聊视频、查路况、淘宝贝……”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CEO 励怡青向记者讲,这些在杭州都是已经实现的市民们能享受到的数字化服务。不仅如此,未来,电视还有更多的新“看”法:女人们不再用为韩剧里明星们漂亮的着装而羡慕不已了,看上哪套衣服,直接用电视机遥控器一点,衣服的介绍、用料、价格立即显示出来,直接就可以通过电视支付刷卡购买,第二天就寄到家中。希望电视剧的剧情怎么发展,不再由导演说了算,做主的是观众们,由观众来共同主导剧情发展。看体育赛事,同时播出多个镜头组合的视频内容,用户可通过遥控器自主选择机位和镜头,满足个性化收视需要,保证每一个球都看得清清楚楚。用户甚至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好友通过电视机视频通话…………

全媒体概念和提出:

何为“全媒体”? 在世界上,1997 年有人创办了“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公司,这是“全媒体”一词在世界上较早的应用[1]。在中国,“全媒体”首先在传媒与出版界成为一个新的流行概念。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在2010 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近年来,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 4) : 81 - 87.】全媒体被认为是一个多媒体/多终端/多网络/多平台相加的模式,具有新颖、多样、融合、交互、人本的理念。

全媒体的概念源于传媒介的应用层面,体现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在质变后形成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受众群体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呈现出全媒体的特征,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而内网和外网也形成了统一的网络平台; 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数字技术平台推进了自动生成信息库和知识库; 一些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多次开发利用。

全媒体的特征:

电视可以通信,手机可以看电影,互联网可以看直播,影视可以跨终端赠送,照片可以跨屏幕互传……这不再是想像,这就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幕幕真实生活景像。

什么是全媒体,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确切的定义。通过实践接触和认识,笔者认为它有以下基本内涵和特点:第一,全媒体主要是指载体形式的丰富性。它包含了纸质报纸、纸质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终端等载体形式。第二,全媒体是指传播和发行技术的全面性。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 及流媒体技术等。第三,全媒体是指人的信息接收感官的多样性。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人们接收信息的全部感官。第四,全媒体是信息载体和支持技术的动态性。这里所说的全媒体是动态性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载体工具会越来越丰富,技术支撑平台会不断创新和发展,全媒体也许永远也不会“全”。

全媒体的主要特点体现在:①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它的传播面广泛,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互相整合,填充人们行为的各个注意力空间。②在以受众需求导向下表现的超细分服务,即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效果。

全媒体出版:

中国知名数字出版厂商中文在线首推全媒体出版模式。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先生这样定义:“全媒体出版是指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他所强调的全媒体出版模式有两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一是时间维度,时间同步性;二是渠道维度,多种载体同时发布。另一方面是强调多元整合营销。全媒体出版模式通过密集信息发布和媒体整合,实现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的多元化。这里面意义最大的是整合: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 二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三是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四是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五是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知识发布与获取:

当下为“快餐文化”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加注重其时效性、便捷性,传统的图书馆是很难办到这一点的。但在全媒体时代下,借助于媒介的融合,图书馆发布知识的途径繁多,读者可以利用附近的实体图书馆,也可以利用24小时的自助服务或上网获取文献;可以借助手持阅读器,也可以登录手机图书馆获取各类服务;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平台与馆员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向资深馆员进行咨询;可以通过多重触控显示屏来查阅文献,也可以通过电子阅报栏来阅读新闻;可以通过同城“一卡通”享受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也可以通过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来预约各类文献,实现知识获取的零门槛。

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

全媒体与图书馆的完美结合,所有信息加工人员全部归属全媒体信息中心,各个馆内部门只是一个编辑部,而全媒体信息中心相当于馆内的一个通讯社。在全媒体数字平台,信息加工人员采集的内容是同一个素材、不同的种类,有文字素材、图片素材、音频和视频素材以及相关的文件,经过信息人员工作空间进入图书馆的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内容,后经过各自的深加工,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媒介逐级发布、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需求。

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完成信息资源的多级开发,改变过去媒体间相互隔离、无法按信息内在传播规律运营的情况,使信息传播从“第一时间生成”向“第一时间发布”转变,信息资源实现一次开发、多次生成、多次传递,从而在新的平台上延伸了图书馆产业链条,可为图书馆获取更多收益。

全媒体时代的馆员:

全媒体时代,最看重的是知识和技术。肩负着文化信息传播重任的图书馆行业,却面临着无人修路、有货卖不出去的尴尬情况,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而图书馆行业整体待遇不高,难以留住高端技术人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技术人才及全馆人员的技术培训,要请技术专家来培训,要派技术人员出去学习,加强业务自修和实践,提高应对新技术条件下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操作水平。

全媒体时代的资源建设:

全媒体出版的亮点是电子版文献的出版,在全媒体出版普及出版界的今天,大型图书馆可以单独和出版社直接洽谈采购业务,区域性中小图书馆(如大学城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和专业性中小图书馆结成联盟,打破出版社和电子数据商的联盟,直接和出版社谈判。图书馆还可以直接和作者联系,在保证不侵犯作者版权的前提下,获取其电子版作品,减少费用,甚至可以吸纳作者为图书馆的特殊读者,鼓励其捐赠电子作品给图书馆。图书馆可以发动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确保来源合法的情况下,读者贡献的电子文献是可以作为馆藏的。

2008 年12 月,包括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和贺岁电影在内的五大渠道共同打造的《非诚勿扰》传播格局,就是全媒体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同一种内容的文献,现在出版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介质模式。很多大众文学作品,过去只有纸质图书版可供读者利用,现在的选择余地就多了,既可以阅读传统图书,也可以阅读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也有txt、word、pdf等多种格式),也可以收听音频版的(有传统评书和现代普通话阅读等多个版本),还有视频版的可以利用,而且,有的作品无论拍摄版本还是视频文件格式,都有了不同的选择空间。

电子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和手持阅读终端的主要用户是青少年,他们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读者群,更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大读者群,决不能忽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是,迅速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战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要改变以纸质为本的文献资源思想,根据媒体出版发行的变化、根据主要用户群的类型和特点,及时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和比例;调整文献采访侧重点,创新文献采访模式;拓宽采访渠道,增加符合网络、手机及其他手持阅读终端格式的电子文献量,并根据读者需求,在内容上精心选择,及时更新,防止重要读者群的流失。

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服务: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图书馆应根据其个性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知识。全媒体时代在这一点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图书馆可以将受众按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等层面划分,将同一知识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展现给读者。使受众群体进行多载体的选择、多媒体的选择、多空间的选择、多时间的选择、多形式的选择。当用户提出对图书馆某些资源的其他特定表现形式的需求,图书馆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解决类似的问题,无论是通过馆际互借还是形式转换,都要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推送式的知识服务是当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通过对用户的知识利用历史记录的分析,提供该用户感兴趣知识或研究课题的后续研究知识,以不同的知识表现形式推介给用户,一般途径有手机、电邮、信件等形式。当用户真正参与到该公共知识的使用中时,图书馆可以通过超链接对同一知识的文字、图片、声像不同表现形式进行链接,引导用户多角度了解该知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全媒体出版时代已经到来,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五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hy,anything),即“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是著名中文数字服务商中文在线的企业愿景。,广大图书馆界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到这一愿景的要求。细察我们的服务,差距还不小。服务门槛降到地平线,完全的平等和公平,做到服务对象的anyone;实现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全天候开放,实现服务时间的anytime?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实现anywhere 和anywhy ; 馆藏资源的全开放,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充分合作和共享,跨业界、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实现服务内容的anything 。

让图书馆服务更多样。以图书阅读为例,读者可以到实体的图书馆借阅印刷型的图书; 可以利用就近的24 小时自助借阅机查阅并借还印刷型图书; 可以利用自助漂流机下载或传递拥有知识产权的图书和论文; 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手持阅读器并一次提供数以百计的图书( 以后手持阅读器的存储文献会大幅度增加) ; 可以在同一物理空间阅印刷图书,看电视新闻,听数字讲座,查数据库文献,问网上咨询专家,赏展览网页。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体现出了以下七个特点: ①可选择。多载体的选择、多媒体的选择、多空间的选择、多时间的选择、多形式的选择。②多途径。读者可以利用近旁的图书馆,也可以利用24 小时的自助服务或网上和物理漂流获取文献; 可以借阅手持阅读器,也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得到各类服务; 可以通过博客与馆员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向资深馆员进行咨询; 可以通过多重触控显示屏来查阅文献,也可以通过电子阅报栏来读新闻; 可以通过同城一卡通来享受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也可以通过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来就近预约各类文献,乃至把“我的图书馆”带入千家万户。③高效率。全媒体时代通过信息化已经并将实现更高效率,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快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发展一体化服务通道,构建用户立体互动平台。④融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逐渐实现三网融合。以讲座为例,在讲座之前进行手机预订,在讲座之中进行网络直播,在讲座之后进行电视广播转播或录播,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共享。此外,还实现了多载体融合。以新闻阅览室为例,这里就将印刷型报纸、电视新闻、互联网电子报纸集约型浏览、电子报栏、旧报缩微平片阅读、新闻数据库检索、手机报与手机新闻等融合在一个物理服务的空间。⑤交互。这里包括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各媒体之间的交互、人与网库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等。⑥并行。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行、手工服务与机器服务并行、物理空间服务与网络空间服务并行、基本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并行、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服务并行等。⑦以人为本。在全媒体时代,日益增长和变化的读者需求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本质追求,要让“我的图书馆进入千家万户”的理念和口号走向现实,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优秀的图书馆员,这是提升读者服务品质的根本。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并将继续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①由多媒体向全媒体发展; ②由初始的全媒体向更高品质的全媒体发展,媒体融合由物理现象上升为化学现象; ③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大空间中,网络空间将会逐渐占主导地位; ④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类媒体中,讲座等数字视频新媒体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用户,而各类媒介将走向专业细分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正在形成的全媒体形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机体。

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①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分析我国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以短信服务和WAP 站点为主、客户端功能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显得比较单一,国外已经实践的I-Mode 等服务模式还未在国内实现。②门户数据网站建设不理想。我国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大部分图书馆都建设了自己的服务网站,但这些网站的服务功能简单,大多只是简单的书目查询、网上预约等,而真正能够适应泛在图书馆要求的门户数据网站则建设明显不足,不能真正为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提供门户信息发布、利用、共享的平台作用,全国也只有国家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建设了数据门户网站。③主动服务理念淡漠。以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为基础的图书馆学理念研究一直在我国较为重视,也产生了一些如“一切以用户为主”、“用户永远是正确的”等图书馆服务理念,Web2.0 的兴起与发展,互动、共享等理念也常常成为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代表,但是其实当前图书馆的主动服务理念还显不足,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到期提醒等也只是被动的信息提醒而已。

图书馆面对的竞争环境:在烟台报业集团的牵头下,报纸媒体、期刊媒体、出版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电信媒体纷纷涉足于全媒体的研究与应用,在技术的带动下进行网络、媒介、受众群的全覆盖,将信息以最多媒介形式的传播,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实现信息最大价值的利用。“融合式”全媒体发展才能真正发掘出“全媒体”的价值,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势必成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

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路径——必须协同其他的信息服务机构, 协同以“先进信息基础设施”、e-learning、e-research 、e-science 、e-government 、e-business 等为代表的知识基础设施,共同致力于实现创建泛在知识环境, 成为普遍访问全人类知识的工具, 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共享和利用。

在泛在知识环境中,无论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都可以低壁垒地进入其中,形成既协同又竞争的格局。一方面,知识出版商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变服务形式,不仅全面提供数字全文文献,而且积极将多种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形成新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Amazon 、SciFinder 和Web of Knowledge 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商还积极开发新的服务功能[19 ] ,在进行内容检索、获取和链接服务的同时,还提供知识挖掘、知识推送、知识组织功能的全面服务。另一方面,网络搜索引擎不断扩大它们对深层学术信息的组织、发现和提供能力, Google Scholar 把主要的学术期刊文献、会议文献、图书著录信息等纳人搜索范围[20 ] ,Google Print 将多个主要图书馆的上千万数字化图书作为自己资源的有机部分[ 21 ] ,从而使这些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首选信息检索工具,当它们将足够多的传统图书馆资源组织到自己旗下后,很可能取代DL 而成为相当部分用户的主要知识来源。再一方面,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 [ 22 ]运动和机构知识库( Instit utional Repositories) [ 23 ]为代表,以信息生产者驱动的开放信息交流可能进一步改变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用户不仅可通过个人和机构网站,还可以通过更为开放、更为规范和更可持续的开放期刊和开放存储库等机制来传递信息和保存知识,充实和扩展从终端用户到终端用户的信息传递链,这必将对同样处于知识中介环节的DL形成强烈冲击。

自从泛在图书馆理念提出以来, 世界上许多组织和机构, 尤其是实力雄厚的IT 产业巨头、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商和数据库提供商积极探索和开展泛在图书馆计划, 并在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 知识链不再是单向、线性的, 而是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信息网络。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知识链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其在知识链中的重要中介作用正在被削弱, 它面临着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进入者( 如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等) 的冲击和竞争, 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生存危机。一是低壁垒入局,竞争十分惨烈。在一个人人参与知识发布和传递的环境下,“知识提供者( 作者) —供应商( 出版商) —中间商( 图书馆) —消费者( 读者) ”这一传统的线性知识交流链被“撕扯”成非常复杂的信息网络( Information Network) [6],变得极为混乱和难以控制,知识出版和交流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进入壁垒,图书馆在知识链中重要的中介作用被严重地削弱,面临着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进入者( 如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等)的竞争。二是缺乏或无视共建共享机制。长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图书馆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往往注重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化,而忽视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任务———资源共享。三是难以向用户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知识服务。目前,数字图书馆集成遇到了异构系统间互操作困难的顽疾,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知识服务的深度和贴切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四是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对数字图书馆的依赖越来越小,泛在网络浏览阅读、移动阅读、手机上网阅读渐成风气,且已居主导地位,数字图书馆已经开始越来越远离知识链的中心,被“边缘化”了[2]。

走出图书馆,进入社会,寻求合作,建立广泛的信息服务合作机制。要与Google,Yahoo,Baidu,Amazon等网络信息服务商和超星等元数据商广泛开展协同合作,借助外力加快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制订发展规划,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协调与泛在图书馆建设运行相关的各方面关系,走公私合作式的服务主导型建设模式。政府必须出台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并对行业之间有协作关系的运营模式法制化,以此规范泛在图书馆建设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出版发行营销策略,刺激专业服务系统研发和技术创新,避免各自为政、多头重复建设,为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创造积极有效的协作共建体制。

泛在图书馆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以总分馆建设为标志的实体图书馆用户延伸服务和以手机、IPAD 等为移动服务终端的移动信息服务的综合建设。

面向社会部分开放:求图书馆系统必须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用户服务政策,通过智能化的身份授权与认证技术,确定用户身份与类型,有组织、可控制地提供面向全社会的大众化服务。

图书馆联盟作用:图书馆联盟的迅速建立与发展, 加速了图书馆组织机构的调整,加速了图书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加强了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推动了图书馆整体事业的飞速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工作的进程。理想的联盟框架“应该是一个纵横交错网络,它应包括地区性协同联盟( 数字图书馆) 、行业性协同联盟、联盟与联盟的协同、单馆入盟协同服务( OCLC 模式) 、嵌入社会( 社会协同) 、嵌入用户、嵌入其他平台( 技术协同) ”[18]。

如何实现物理空间的最大化使用:后数字图书馆在维护好传统空间、场所和服务的同时,要不断地想象、塑造、创建更多用于智力创作、启发灵感、弘扬文化、促进交流的空间和场所,以实现图书馆学习交流、知识加工、文化传承三大中心职能。一是建立存储图书馆( Deposit Library) ,通过密集书库的方式节省图书馆的空间。要以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基础作为保障,平衡馆藏空间和用户空间的关系,将馆藏和服务整合到统一的空间,使图书馆空间能够满足用户随时的( 24 /7) 、自足的( Self-reliance) 、高科技的、便利的、安静的、可以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二是设计新型学习空间,提供多种类型的利用空间:安静的、私人的、集会的空间等; 提供更多的小组学习空间、灵活的会议和教学空间; 设立展览、讲座、辅导、研讨会等活动项目。三是积极改进图书馆的设施,包括灯光、显示器、家具等,提供休闲咖啡厅,创造适合用户利用的舒适的服务环境。许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有改造图书馆空间的成功经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利用率非常低,少人问津,图书馆将其改造成无线咖啡吧后,成了学院中最受欢迎的学习和会议场所[1]。

原文连接:http://lijing98138.blog.163.com/blog/static/102155910201223023640797/